胡贊
永康是全國聞名的五金之都,永康職技校專業建設接軌地方五金產業成為地方特色的職業學校。2014年被評為全國職業教育先進單位,2015年被確定為國家中等教育改革發展示范校,2016年兩項科研成果獲省人民政府成果二等獎,2017年成為浙江省“三名工程”立項學校。近三年在全國技能大賽中獲得七金二銀成績,學生華杜剛、施彥登、胡劍三位同學被評為“全國最美中職生”;編寫的12本教材省級獲獎,其中6本教材被評為省A類選修教材,是全省獲獎教材最多的學校。2017年有56位學生考上本科,接近全金華考上本科數的一半,學校招生半天即爆滿,畢業生供不應求。永康職技校諸多榮譽取得的秘訣在哪里?永康職技校創新發展的思路是什么?主要在于永康市職業技術學校立足區域地方經濟,加強中職學校內涵建設,動態進行“頂層、中層和底層”設計,根據省中等職業教育發展規劃,積極投入各種評建活動中,通過評建活動深化學校課程改革,加強校內外實訓基地建設,培養師資隊伍。在“十二五”期間通過創建國家中等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示范學校,通過人才培養模式與課程體系改革,師資隊伍建設和校企合作運行機制“三大領域”建設開展學校、教師和專業教育創新發展實踐。在“十三五”期間將通過浙江省“中等職業教育質量提升行動計劃”的“名校”“名專業”和“名師”三名工程項目建設探索學校、教師和專業的教育創新發展的新路徑。
一、動態“設計三層”明確學校創新發展方向
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社會和企業對中職職業教育提出不同的要求,職業教育必須以創新發展思路迎接社會和企業對職業教育的挑戰。在中職教育創新發展的實踐中,需動態“設計三層”明確學校創新發展方向。
(一)從頂層設計著手抓辦學目標體系構建
頂層設計是指辦學目標體系,它包括辦學模式、學校定位、人才培養規格和運行機制等。在頂層設計里,學校和用人單位根據產業需要共同確定培養目標,是辦學目標體系的核心。永康是全國聞名的五金之都,有上萬家五金企業,隨著企業轉型升級,對中職學校提出培養更多更高技能人才需求。永康職技校校訓是“高能手、大匠心”,校風是“向善、強技”,教風是“愛生、樂教”,學風是“好學、力學”。對學生培養分升學和就業兩條腿走路,對于有升學愿意且成績比較成績的學生,選擇“綜合理工學部”和“綜合財商學部”兩個學部的“預科班”和“3+2”大專班,三年在本校就讀后參加高職考升入大學就讀;對于動手能力強就業愿意迫切希望取得高級工或技師技能等級證書的學生,選擇“機械電工學部”和“財貿汽修學部”的高級技工班,在學習期間參加大專函授班,取得“大專文憑”和“高級工或技師證書”雙證書。
(二)從中層設計入手抓專業課程體系創新
中層設計是指專業組課程體系,包含人才培養途徑、教育教學手段和教育教學內容等。學校在校領導主持下,在教務處牽頭下,在實習處、科教處等部門配合下,由各教研組推出組織管理能力強的專業骨干教師擔任教研組長,如由教務處呂主任擔任機械專業教研組長、由財貿汽修學部李主任擔任財會教研組長,由全國優秀技能指導教師郭麗華擔任電工教研組長,由綜合商貿學部陳主任擔任語文教研組長等等。在專業帶頭人的帶領下,組建專業建設委員會,通過專業調研和論證,結合“浙江省中等職業學校各專業選擇性課改指導性實施方案”,對各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職業發展方向、人才規格和課程分析,課程結構、課程設置及教學要求、教學實施和教學評價,專業師資和設備配置標準等。對于各專業的選修課程建設在科教處帶領下,由各專業的骨干教師帶領專業組成員進行選修課程開發。
(三)從底層設計著眼抓保障體系完善
底層設計是指保障體系,包含師資隊伍、干部隊伍、基本條件、管理制度和評價方式等。學校注重對專業帶頭人、骨干教師、雙師型教師和兼職教師的培養。通過“名師工程”、“優師工程”和“青藍工程”培養教師梯隊,對近三年入校的新教師的教學能力和技能水平進行考評。每學期對教師的教育和教學進行考評,對教師備課、聽課、作業批改、工作量和學生反饋等情況進行考核,對技能比武、創新創業、課題、論文等方面進行考核加分,通過考核激勵人,促使教師教育教學能力提升。學校對學生品德修行、學科學習、技能訓練、校外實習等綜合素質進行考核與評價,要求德育學分、學科學分,替代學分和頂崗實習學分達到規定要求,如果達不到要求就不能按時畢業,需要補考,延期畢業甚至不能畢業,避免學生出現混日子、拿文憑的現象。
二、創建國家示范校實開展學校教育創新發展實踐
學校積極參與省中職教育發展的各項評建工程,因為上級組織的各級各類等級學校的評估指標體系,對一所學校應有的豐富內涵作了明確詳盡的描述,根據上級評建要求,能及時推動學校的專業發展。根據《浙江省中等職業教育“十二五”發展規劃》,在“十二五”期間本校主要參與了國家中等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示范學校建設,以機電技術應用專業、模具設計與制造專業、財會專業、汽車運用與維修專業作為重點建設專業開展示范校建設,總共投資金四千萬元對學校各專業進行軟硬件建設,通過人才培養模式與課程體系改革,師資隊伍建設和校企合作運行機制“三大領域”建設實現學校教育創新發展。
(一)建立了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
人才培養模式和人才培養方案是專業建設的頂層設計,為了使培養的學生符合企業的需求,學校聘請企業專家、課程改革專家、學校骨干教師等組成的專業指導委員會。在各個專業指導委員下指導下,在專業負責人的帶領下,通過對企業主管、技術工人和畢業生進行調研或訪談。采用頭腦風暴法進行工作崗位任務分析,確定各崗位的核心技能,提煉專業崗位能力。撰寫各專業人才需求與專業改革調研報告,根據專業人才需求,專業組多次組織企業專家和學校教師探討人才培養模式,形成人才培養模式,確定各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基礎上,學校對專業人才培養方案進行反復調研并舉行論證會,構建了崗位需求導向的課程體系,明確課程設置以及實施教學活動所需的教學計劃、評價體系以及專業師資、場地和實訓設備的配置標準。
(二)深化了課程改革
各專業在確定人才培養模式的基礎上,深化了課程改革,進行教學內容和教學資源庫建設。以模具制造技術應用為例,牽頭“浙江省模具專業教學指導方案”制定工作,與全省模具骨干專業學校一起,對全省模具專業進行企業調研,通過頭腦風暴法對模具專業崗位任務進行分析,編制了模具專業核心課程標準,開發了《走進模具》《模具識圖》《模具結構與設計》《AutoCAD應用——模具圖樣繪制》《模具加工技術》和《模具裝配與調試》等七門核心課程,同時學校牽頭完成“浙江省模具專業教學資源庫”建設,以七門核心課程為藍本,牽頭寧波、溫州、臺州、紹興等中職學校模具骨干專業教師,設計了100個教學設計,制作了50個微視頻資源,制作了5個教學案例。學校各專業積極開發校本教材,開發教學資源庫,建設了機電、模具、汽修和財會資源庫建設,機電專業還牽頭國家精品課程《典型自動化生產線運行與維護》建設。編寫的12本教材省級獲獎,其中6本教材被評為省A類選修教材,是全省獲獎教材最多的學校。
(三)建成了“管理企業化”公共實訓基地
在國家示范校建設期間,加強各實訓基地的軟硬件建設,對各實訓室進行統一規劃,對各專業的實訓車間進行理實一體化實訓室建設,各實訓車間均建有多媒體教室,添置仿真軟件,購置新設備,打造現代化信息化的實訓車間。模具制造技術專業主要建設“模具研發中心”,購置五軸加工中心、數控銑車、數控加工、線切割機、電脈沖等實訓設備。機電專業新增機電控制技術實訓室、機電一體化實訓室、逆向工程實驗室,新增光機電一體化實訓裝置、柔性自動控制生產線實訓系統、三坐標測量儀等實訓設備。各實訓車間推行“7S”管理制度,完善了《好習慣成就好人生》的活動手冊;在各實訓車間建立文化墻,文化墻的內容包括實訓車間的安全操作規程,車間的“7S”操作流程等內容;完善各實訓車間的管理制度,制訂《學生實習安全守則》等。
(四)培養了“三型”師資團隊
學校制定“專業帶頭人”、“骨干教師”和“雙師型教師”培養計劃,學校制訂了青藍工程實施方案、“雙師型”教師培養方案,通過國內外培訓、高校學歷進修和技能考證、下企業掛職鍛煉、拜特級教師和工程師為師等方式培養教師。學校組織教師參加各類專業技能比武、說課、課堂教學、課程開發、教材編著等方面比賽,組織學生參加中職技能大賽、中職學生創新創業大賽、文明風采競賽等活動。以機電技術應用專業為例,近三年機電專業教師指導學生參加國家級和省級技能競賽等獲獎達到43項,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中獲得“七金二銀”佳績。馬林剛、郭麗華被評為全國優秀技能指導教師。同時建立了能工巧匠兼職教師選聘機制,組建了“能工巧匠”的兼職教師隊伍。
(五)建立了校企合作運行機制
學校成立校企合作指導委員會,制訂工學結合學生管理制度、頂崗實習生管理制度,簽訂校企聯合辦學協議、“訂單式”人才培養協議等。在高二時期開展到企業生產性實訓,并進行輪崗實訓。學校制訂五金產品制造研發中心方案,聘請企業研發人員為師,成立“創新工作室”,鼓勵教師參加創新比賽,申報專利等。學校開展社會培訓,為企業培訓維修電工、車工、模具工等高級工、中級工等技術人才。
三、進行“三名工程”建設探索學校教育創新發展的新路徑
根據《浙江省中等職業教育“十三五”發展規劃》和《浙江省“中等職業教育質量提升行動計劃”實施方案》有關精神,本校通過“省中職名校”、“省中職名師及名師工作室”和“省中職專業”項目建設探索學校創新發展新思路,在“三名工程”建設中,進一步加強學校內涵建設,提升學校軟硬實力,爭創省內外有影響力的名校、名師和名專業。
(一)創建“名校”探索學校創新發展新路徑
學校主要根據省里要求結合學校特點探索學校創新發展新路徑。推行“三建三化”深化中職課。即通過三年建設,重點加強教學軟件建設、教學場所建設、教學管理制度建設等“三建”工作。同時,推進模塊化課程體系、企業化教學體系、多元化教學評價等“三化”工作,保證課改常態運行。開展現代學徒制試點工作,探索“政府、企業、學校”三元合一的現代學徒制管理體系,探索各專業6T人才培養運行機制和培養方案。中職學生核心素養項目建設。以“職業核心素養”為核心,構建起以教學為抓手的能力培養平臺、以實踐為途徑的能力考評平臺和以向善為導向的養成教育平臺,通過確定主題活動方案、編寫向善教育讀本、設立向善教育講堂、成立向善活動社團、評選十大向善之星等。信息化校園建設,通過數字圖書館建設、智能班牌管理系統建設、云存儲平臺建設、校園安全系統建設、基于大數據分析校情系統建設,網絡中心機房改造和移動校園App的開發,提高教師信息化應用能力,實現從數字校園向智慧校園的轉變。開展產學研技術服務。建立非營利性企業,讓車間成為準工廠,實施“企業化”運營管理,建立產學研中心技能大師創新工作室,開展創新育人,培養師生創新能力,建設創業教育工作室,建設校外創業教育基地,扶持學生創業,培養學生創業精神。為企業提供技術服務,加強社會培訓。
(二)創建“名師及名師工作室”探索教師創新發展新路徑
有名師才有名專業。2017年浙江省中職機械胡桂蘭名師及名師工作室成功立項。本工作室將以“打造三平臺,建設三工程”為載體,通過打造專業競賽平臺、產教融合平臺和信息化平臺,進行名師工程、優師工程和青藍工程建設。經過三年建設,使工作室成為全省知名的工作室,并在省內外發揮其引領示范作用。通過名師工作室建設探索教師創新發展新路徑。通過開展公開課教學,開展課堂教學診斷,提高青年教師課堂教學水平。開展教師能力競賽。全校上下形成以賽促學、以賽促教的良好教學氛圍,讓名師工作室成員及培養的青年教師通過技能競賽、參與說課和各種教學比賽、撰寫課題參與論文、開發校本教材和制作教學資源等方面比賽,組織學生參加中職技能大賽、中職學生創新創業大賽、文明風采競賽等活動,在競賽與活動中培養教師團隊,提高教師教育教學水平。在省名師工作室再建設市級、縣級和校級名師工作室,形成以胡桂蘭、周美巧、施立波等教師為主的科研型教師團隊,形成以馬林剛、郭麗華為主的技能比武型教師團隊,形成以陳超杰、呂興昌、陳窕等教師為主的教學型教師團隊,形成以陳正敖、方根紅等教師為主的技術創新型教師團隊。并把名師工作室建設理念、建設過程和建設成果通過浙江教育云平臺上的“胡桂蘭名師工作室”網站進行展示。
(三)創建“名專業”探索專業創新發展新路徑
有名專業才有名校。機電技術應用專業是國家示范校重點建設專業,是浙江省骨干專業,是省選擇性課改試點專業,是省現代學徒制造試點專業,2017年“省中職學校品牌專業”成功立項。在近三年在全國技能比武中獲得七金二銀的成績。本場專業有一個明確的項目建設目標,就是讓積極向上的教師團隊在名師工作室的引領和指導下,進一步明確今后努力的方向,掌握提高教育教學及科研水平的方法,最終打造一支全省富有影響力的教師隊伍。同時本專業是學校龍頭專業,本專業將積極開展品牌專業建設,并帶領其他專業的開展專業提升建設。本專業根據省里要求和本專業特點,將從深化中職機電專業選擇性課改、開展現代學徒制試點工作、提升學生核心素養工程、建設“三型”教師團隊、加強專業信息化建設、提升教師社會服務能力、開展名師工作室活動、加強五金制造產學研中心建設等方面探索專業創新發展的新路徑,并爭取機電品牌專業建設過程中取得佳績,成為省內外有影響力的品牌專業。
(作者單位:浙江省永康市職業技術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