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前后,新冠病毒在華夏大地肆虐,人們蝸居在家,保持社交距離,但與此同時,為戰勝新冠疫情,人們眾志成城、守望相助,讓感情交匯,讓力量凝聚,在距離中搭建起聯系的橋梁,傳遞著溫暖、感動和力量。
疫情當前,病毒肆虐,距離是聯系的前提和保障。
當“不明肺炎”在武漢出現時,人們并未警覺,隨著調查的深入,鐘南山院土告訴公眾“確定人傳人”,李蘭娟院士建議“封城”,于是各級各部門紛紛響應,采取行動,切斷病毒的傳播途徑。人們取消了聚會和出行,在家中為武漢加油;娛樂場所關閉,街上行人寥寥無幾;學校延期開學,開展網上學習;公共場所設置“一米”提示線……凡此種種,雖然拉開了人們的距離,但阻斷了病毒的傳播,世衛組織評價道:“中國采取了歷史上最勇敢、最靈活、最積極的防控措施。”正是這樣的距離,才為后來的疫情轉好提供了可能,才為人們之間的聯系提供了前提與保障。
病毒無情,人間有愛,聯系是距離的支柱和動力。
道無車舟,萬巷空寂。受交通管制的影響,各地的食物、醫療資源緊張告急,武漢最是嚴峻。危難關頭,一批批“擺渡人”出現,他們自發組織志愿車隊,承擔物資運輸、信息傳遞、人員接送的工作,用自身行動傳遞溫情與力量。酒店老板不顧虧損,將酒店讓予醫護人員,餐館廚師趕制愛心飯菜,公安民警組織調度、堅守崗位。畢淑敏說:“我不相信掌紋能給我什么,我只相信十指握成拳頭的力量。”人們在距離中構筑聯系,緊密配合,團結一心,守望相助,以螢燭之光,點燃希望和信念,傳遞溫暖與力量,給人們必勝的信念,支持著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并為其注入活力。
勇毅篤定,戰無不勝。拉開距離,密切聯系,我們定能戰勝疫情。
因為距離,我們有了與病毒抗爭的可能,為聯系奠定基礎。因為聯系,我們有了戰勝病毒的力量,為距離提供支柱。也正是這種距離與聯系,讓全國人民擰成一股繩,實現疫情防控形勢的大逆轉,為全球疫情的防控做出榜樣。可以說,雖有距離阻隔,但心與心的凝聚,足以定乾坤,情與情的交匯,足以化寒冰,人與人的團結,足以過險阻!
層次清楚,易于把握。文章主體部分中的二至三段是第1層次,論點單獨成段,四至五段也是論點單獨成段。如此寫來,使得文章層次清楚,非常便于閱卷老師在最短的時間內把握主體。
材料豐富,論述充分。作者或從不同角度切入,列舉一系列事例,或引用名人名言及世衛組織的評價,且十分注意圍繞論點分析,讀后十分信服文章的論點。
開頭結尾,亮麗無限。開頭段在分析的基礎上亮出論點,結尾段再次點題,更為重要的是,結尾句使用排比,富有哲理,富有激情,富有力量。
(供稿:閆會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