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青友
摘 要: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是新時代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舉措。該文分析了我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中存在的培育工作主體不健全、培育質量有待提升、農民主體意識淡薄等問題,從外部培育環境、培育主體、培育質量等方面提出了加強新時代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鄉村振興;新型職業農民;培育
中圖分類號 G720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7731(2020)19-0008-02
黨的十九大把“鄉村振興戰略”作為解決新時代農村問題的首要戰略,實現鄉村振興離不開人才支撐?!吨泄仓醒雵鴦赵宏P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明確提出把建立職業農民制度,實施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作為破解當前農村人才瓶頸制約的首選之策。2019年,我國城鎮化率為60.60%,即便將來達到70%以上,也還會有4億多農民,這是實現鄉村振興必須考慮的現實問題。因此,培育造就一批扎根農村、熱愛農業、善于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是今后相當長一段時期內的一項重要工作。
1 鄉村振興背景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意義
1.1 是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關鍵所在 鄉村振興作為新時代農村工作的根本戰略,是新農村建設的升級版,旨在通過提高農民素質、完善農村公共服務水平、激發農村發展動力、促進農村轉型發展、提升農民生活質量,最終實現城鄉統籌發展。改革開放40多年來,我國農村社會經濟發展取得了重大成就,中國農村的面貌,農民的生活狀況均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特別是近年來美麗鄉村建設的推進,極大地改善了農村生產生活條件,但城鄉二元結構并未根本消除,地區差異、城鄉差別導致大批欠發展地區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外流,農村日益空心化已成為不爭的事實問題。因此,加快培育一批善于經營管理、精于農業科技、熟悉市場規律的農村種養大戶、農技應用帶頭人、家庭農場主、農業企業主、市場經紀人等新型職業農民,已成為激發農村發展活力及潛力,建設可持續發展的現代化美麗鄉村關鍵所在。
1.2 是培育農村市場主體的應有之義 進入改革新時期,各地積極深化農村土地改革,大力推動農地流轉,支持農地向種養大戶集中,并取得了顯著成效,但根深蒂固的傳統小農思想短期內無法根本轉變。從當前農村現狀來看,傳統農戶的小規模分散經營仍占絕大多數,特別是作為當前農村勞動力的主體——農村留守老人、婦女,雖然勞動能力不足,但仍多不愿轉讓承包土地的經營權。而傳統小農戶生產則直接制約著先進農業生產設備和現代農業生產技術的推廣使用,進而影響著農業規模經濟效益與競爭力的提升。現代農業是市場化農業,必須要實現農民從傳統身份人轉變為現代職業人,使農民成為真正的市場主體。但目前我國現有農業從業人員的總體素質仍相對較低。據全國第三次農業普查結果顯示,高中及以上文化學歷及接受過農業技能培訓的占比分別為8.3%、8.7%。為此,要實現農業市場化、現代化,必須加大農村市場主體培育力度,將富有現代市場主體特征的種養大戶、家庭農場主、農業現代企業主等培育成為真正的市場主體。
1.3 是實現共同富裕的現實需要 建成農村全面小康、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是鄉村振興的總體目標要求。要實現這一戰略目標,離不開人才、技術、資本的支撐,而人力資源開發則是首要前提。理論和實踐都表明,農民受教育程度與其收入水平是呈正比例關系的,受教育程度越高,眼界越開闊,接受新事物、新技術的速度和能力就越強,發展機會就越多,致富能力也就越強。因此,大力培育鄉土人才和新型職業農民是消除農村貧困,實現共同富裕的需要。
2 新型職業農民培育中存在的問題
2.1 培育工作主體不健全 當前,雖然已形成了政府主導下的多部門負責實施的新型農民培訓工作的主體格局,取得了顯著成績,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仍存在著諸多不完善之處?,F各地培育牽頭部門多為地方農業農村部門,同時涉及人社、科技、婦聯、團委等諸多部門。首先,由于各培育主體各自為政,易出現多頭培訓,培訓層次、對象與內容趨同等問題。其次,政府主導的各部門并非專業培訓機構,受自身條件的限制,往往在培育需求調研、長期培育規劃制定等方面尚有欠缺,在培訓績效評價、跟蹤服務等方面也缺乏統一的要求和具體的衡量標準,未能完全形成系統性、科學性和穩定性的培育機制體系,易導致培育流于形式化、隨意化。
2.2 培育質量有待提高 具體表現在:(1)培訓任務和內容:培訓任務多為各級政府部門自上而下下達或基層有關部門自定,培訓內容也多為基層政府和相關部門自行安排,往往因調研不充分導致培訓供給與農民實際需求相脫節。(2)培訓形式:集中授課仍是當前農民培訓的主要形式,但現有多數農村農民分散雜居,加上受交通、誤工及教育觀念等因素的制約,影響農民參訓的積極性。(3)教學方式:多采用“教師講、學員聽”的傳統培訓方式,同時基層多缺少實踐與理論兼備的培訓教師,往往理論講授多,而實踐操作、現場教學、示范教學相對較少,授課模式的單一性,從而降低了培育的實際效果。
2.3 農民主體意識淡薄 農民主體意識是推動鄉村振興的主要內驅力,也直接決定著整個培育工作的成效。受農民自身素質,城鄉發展不平衡,現有體制因素的影響,特別是現有農村青壯年多已成為 “候鳥式”農民工,農村成了他們節假日時的短暫棲息地,部分年輕人外出求學畢業后“跳農門”者較多,農村人口老齡化、弱質化現象嚴重。作為農村主要留守人員的老人、婦女,他們對現代農業技術手段的推廣應用,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接受能力較差、興趣不大,主體意識欠缺。
3 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策略
加快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是實現鄉村振興的現實之需,更是一項任務艱巨的系統工程,須多措并行,規范、持續推進。
3.1 優化培育環境 充分利用網絡、電視、報紙等宣傳媒體,加大對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的時代價值、現實成效、政策支持等方面的宣傳力度,為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各級政府要從政策層面為農村種養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等市場主體提供各類資助和服務,肯定和提升農民的職業地位和影響。大力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完善農村公共服務水平,提高農民扎根農村、熱愛農業的積極性,為新型職業農民的成長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增強農民作為市場主體的存在感和榮譽感。
3.2 健全培育主體和平臺 對現有各級涉農培育資源進行整合,完善“以政府為主導、以農業院校為主體、以社會培訓機構為補充”的職業農民培訓體制,構建起職業農民的終身教育體系[1]。具體而言:一是在農職院校中開展新型職業農民學歷教育工程。基層農業、財政等相關涉農職能部門在全面調研的基礎上,制訂新型職業農民學歷工程提升工作規劃,由鎮、村根據所選擇的農民年齡、職業現狀等進行分層次、分類型進行學歷教育,所需學費可由各級財政解決,生活費由農民承擔。二是對新型農民按照不同類型進行分級分類培育,對生產經營型的種養大戶、家庭農場主等重點加強農技應用、生產管理培育,對服務型農村市場主體要重點加強市場經濟知識、現代信息技術應用等的培育,對農業企業要加強現代經營管理、品牌建設、市場營銷等方面的培育。三是運用“互聯網+培育”模式,搭建新型職業農民遠程教育和知識共享平臺,實現農業種養、加工及貿易技術、農村電商技術等在線學習與在線技術咨詢,不斷滿足農民多樣化和個性化的學習需求。
3.3 增強農民自身主體意識 提升農民主體意識是實現鄉村振興的前提,須通過多種舉措大力轉變農民的職業觀念,提升市場、科技意識,增進對現代化農業的了解,激發農民對提升自身素質和技能的需求。為此,在推進實現農民主體地位的鄉村治理組織結構的完善和創新,建立和完善能夠保障有效實現農民在鄉村振興中主體地位制度的同時,要大力通過教育、培訓、宣傳、實踐引導等方式,使農民深刻認識到自己在鄉村振興中的責任和作用,認識到新型職業農民與傳統農業勞動者的區別,進而實現他們從傳統農業勞動者向新型職業農民的蛻變。
3.4 提高培育質量 一是科學制定培訓方案。注重培育需求的調研是提高培訓質量的前提,要依據現代農業發展對不同層次、不同類別農業人才的需求,結合培育對象所從事產業的特點、技能層次等確定相應培訓內容、制訂完善培育標準、編制培養規劃和授課標準,形成科學合理的課程體系。二是強化師資隊伍建設。在涉農院校、農業科研院所等廣泛聘請涉農專家教師或農業領域土專家,建立完善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師資庫。三是探索多元培育模式。根據農業生產與經營的客觀規律,“采用課堂教學、現場指導、參觀考察等多樣化的途徑和方法進行項目培訓”[2]實現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參考文獻
[1]馬建富.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職業教育責任及行動策略[J].教育發展研究,2015,35(Z1):73-79.
[2]胡振華.關于完善創新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模式的思考與建議[J].農民科技培訓,2018(4):15. (責編:張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