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隸屬于一國軍隊的艦船”;
“必須懸掛所屬國家的標識(軍艦旗幟、國旗等)”;
“必須接受所屬國家正規軍軍官指揮”;
“必須服從所屬國家軍隊的命令”等。
《聯合國海洋公約》第二十九條中對軍艦的定義進行了明確的、正式的規定。
軍艦的命名規則隨著時間而不斷變化。一般來說,軍艦會以固有名詞命名,而各國選擇軍艦名稱常會根據固定原則,選取民眾感知比較親切的名稱。
1978年11月18日,海軍公布了《海軍艦艇命名條例》;1986年7月10日,對該條例又作了補充和修改。根據條例規定,巡洋艦以上的艦艇由國務院特別命名;巡洋艦以行政省(區)或直轄市命名;驅逐艦則以大、中城市命名;護衛艦多以中小城市命名;補給艦則以湖泊命名,如“微山湖號”補給艦。
軍艦按其不同用途分為水面艦艇、潛水艦艇、航空母艦等。
水面艦艇包括:戰列艦、巡洋艦、驅逐艦、護衛艦、魚雷艇、導彈艇、獵潛艇、布雷艦、掃雷艦、登陸艦、兩棲攻擊艦、炮艇等。
驅逐艦是一種多用途的軍艦,從19世紀90年代開始便是海軍重要的艦種之一。
現代驅逐艦是以導彈、魚雷、艦炮等為主要武器,具有多種作戰能力的中型軍艦。用于執行攻擊潛艇和水面艦船、艦隊防空、護航、偵察巡邏警戒、布雷、襲擊岸上目標等任務。在現代海軍艦艇中,驅逐艦是用途最廣泛、數量最多的艦艇,有“海上多面手”稱號。
依據大小分類,大型的有“遠洋潛艇”,稍微小一點的是“近海潛艇”,更小的是“迷你潛艇”。
19世紀以后,潛艇技術得到發展,出現了以蒸汽機推動的潛艇。英國、美國、法國、意大利等國先后研制出了自己的潛艇。
俄羅斯的“臺風”級核潛艇,建造于1989年,是俄羅斯最大的彈道導彈潛艇,也是目前為止世界上人類建造的最大的潛艇,水下排水量達48000噸。
能夠在水下活動的艦艇都可以稱為潛艇,小到一兩人操作、作業時間數小時的小型民用潛水探測器,大至可裝載數百人、連續潛航3~6個月的核潛艇都屬于潛艇的范疇。和水上作戰的艦艇不同,潛艇的主要作戰環境常是隱藏于水底。雖然潛艇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才開始廣泛運用的,但實際上潛艇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5~16世紀。達·芬奇在手稿中寫下了自己的想法——“可以在水下航行的船”。不過在中世紀,這樣的“船”被認為是邪惡的,甚至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潛艇仍被當成“非紳士風度”的武器,被俘的艇員可能被以海盜罪論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