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福華
摘 要:該文介紹了小麥品種西農979在沿淮稻作區稻茬田的種植表現,提出了其優質高產栽培技術,主要包括:科學播種,提高播種質量;平衡配方施肥;開好“三溝”、防澇除漬;綜合防治病蟲草害等。
關鍵詞:小麥品種;西農979;稻茬田;高產栽培技術
中圖分類號 S512.1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7731(2020)19-0047-02
在沿淮大部分地區為稻麥輪作區,由于水稻播栽晚、且當前水稻旱直播面積較大以致收獲晚,造成稻晚、麥晚稻麥減產且品質下降的惡性循環。加之水稻土地下水位高、土質黏重、難耕難耙、適耕期短,造成稻茬麥耕種粗放,多采取撒播種植方式,且播量大,出苗晚且不齊、雜草較多,漬害嚴重,產量低而不穩,且易受小麥赤霉病等影響,導致小麥產量、品質下降。2008年秋季開始在稻茬田引進小麥新品種西農979試種,從試驗到示范再到大面積推廣,多年來隨著該品種的田間良好表現,面積逐年擴大,產量穩步提高,基本實現了稻麥雙增產的目標。
1 小麥品種西農979在稻茬田的表現
1.1 豐產、品質優 西農979的穗層整齊、穗大穗均、結實性好產量三要素協調,穗數555~630萬穗/hm2,每穗粒數32~36粒,千粒重38~42g,一般產量7500kg/hm2左右,且具有8250kg/hm2以上產量潛力。粒大飽滿、光亮透明、角質、籽粒商品性好;經檢測,品質達到國家強筋小麥標準,蛋白質含量14%~16%,濕面筋32%~36%,沉降值53.1mL,沉淀時間10~20min。
1.2 早熟、抗寒性強 西農979為半冬性品種,多穗型,幼苗匍匐,抗寒、耐凍、分蘗力強、成穗率高、成熟落黃性好。據調查,近年來多數春性品種和一些半冬性品種在遭遇低溫凍害的情況下,西農979的抗寒性表現突出,凍害程度明顯輕于其他小麥品種,成熟期與鄭麥9023、偃展4110一致,具有其他半冬性小麥品種難以比擬的早熟優勢。
1.3 綜合抗性好 西農979的株高在74~76cm,株型緊湊,莖稈粗壯、彈性好、抗倒伏能力強,抗紋枯病、赤霉病、抗穗發芽,田間綜合抗性好。
1.4 適播期長,耐遲播 西農979的早、中、晚茬均可種植,播期彈性大,適宜播期在10月10日—30日,耐遲播,稻茬田塊11月份播種仍可早熟高產。
2 小麥品種西農979在沿淮稻茬田高產栽培技術
2.1 科學播種,提高播種質量 徹底改變稻茬麥在晚播的情況下撒播、大播量的陋習,力爭適期、適墑、適量播種。降低播種量,達到播種深淺一致,下種均勻,出苗整齊,推廣機條播,解決稻茬麥“露籽、深籽、叢籽”現象,培育壯苗,建立合理群體結構。小麥品種西農979適播期為10月中旬至10月底,播量應控制在150~225kg/hm/hm2,推遲到11月1日以后播種的,每遲播2d,播種量要增加7.5kg/hm2,但不宜超過375kg/hm2。稻茬麥要立足搶墑、造墑,提高整地質量,整地要深耕,深淺一致,耕透、旋碎、耙平、耙細,做到上無坷垃、下無臥垡、上松下實、土碎地平、底墑充足,力爭一播全苗。
2.2 平衡配方施肥 根據西農979在稻茬田生長的需肥特點,結合產量目標進行配方施肥。扭轉盲目施肥,過量施肥現象,提高肥料利用率和投入效益。堅持有機肥和無機肥相結合,氮磷鉀與微肥相結合,基肥與追肥相結合的原則,大力提倡施用農家肥,搞好秸稈還田,不斷培肥地力,改良土壤理化性質,增強農業生產后勁。一般生產小麥籽粒7500kg//hm2,需施肥總量為:純氮195~225kg/hm2,五氧化二磷75~90kg/hm2,氧化鉀90~120kg/hm2,硫酸鋅15~22.5kg/hm2。需施優質農家肥45000kg/hm2,還田秸稈4500kg/hm2。生產上可基施40%稻茬田小麥專用配方肥(N18-P12-K10-Zn1)750kg/hm2。追肥視苗情定,對分蘗偏少、有脫肥現象的麥田,于2月上中旬趁雨雪追施尿素60~75kg/hm2;對苗情正常的田塊,應重施拔節肥,于3月中下旬(具體時間因苗情而定)趁雨追施尿素120~150kg/hm2,小麥抽穗至灌漿期進行根外噴肥。
2.3 開好“三溝”,防澇除漬 大力開展農田整治、加強農田水利建設,完善農田除澇抗旱工程,增強抗災能力,建設旱澇保收農田。稻茬麥田,一定要開好“三溝”,改善生產條件。改稻茬麥平作為畦田化種植,開溝作畦,有利稻茬麥除澇防漬,要求稻茬麥田每隔3~4m開1條墑溝,30~40m開1道腰溝,“三溝”配套。墑溝、腰溝、田頭田邊溝,深度分別達到25cm、30cm和35~40cm左右,實現溝溝相通。同時清理好田外溝渠,降低渠底高程,確保田外溝渠低于地面0.8m以下,做到積水有出路,排灌通暢,雨停田干。
2.4 綜合防治病蟲草害
2.4.1 適期化學除草 稻茬麥田多以看麥娘等禾本科雜草為主,可選用15%麥極EC 300~450mL/hm2或7.5%優先WG187.5g/hm2,也可用6.9%驃馬1200~1500g/hm2;混生以豬殃殃、播娘蒿、澤漆、大巢菜等闊葉雜草為主,可選用20%氯氟吡氧乙酸EC600~750mL/hm2、或56% 2甲4氯EC450mL/hm2,在雜草1~3葉期加水450kg/hm2噴霧。
2.4.2 防病治蟲防早衰 把握“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原則,穗期做好“一噴三防”工作。
2.4.2.1 藥劑拌種 種子使用“種凈”拌種劑拌種,或80%多菌靈WP50g加水2kg可拌麥種50kg,預防小麥紋枯病、根腐病、穎枯病等種傳和土傳病害。
2.4.2.2 防治病害 一是防治小麥赤霉病,重點落實“見花打藥、主動出擊和2次用藥”的預防控制技術。抓好小麥抽穗揚花始期的施藥保護,及時預防。一般在齊穗至揚花初期選用40%氰烯·戊唑醇SC600~900mL/hm2,或15%丙硫·戊唑醇1500g/hm2,或40%戊唑·咪鮮胺EW1500g/hm2兌水450~600kg/hm2均勻噴霧,重發年份要在始花和盛花期再增加2次用藥防治;二是防治小麥白粉病、銹病,1/hm2選用20%三唑酮EC750mL/hm2,在發病始期噴霧防治;三是防治小麥紋枯病,選用12.5%井·臘芽AS2250g/hm2或20%井岡霉素WP300g/hm2或12.5%烯唑醇WP750g/hm2噴施麥根基部防治,如發病重間隔7~10d再防治1次。
2.4.2.3 防治蟲害 小麥蚜蟲可選用24%抗蚜·吡蟲啉WP450g/hm2或20%啶蟲脒WP300g/hm2防治,重點是抓好小麥穗蚜的防治;麥紅蜘蛛可選用1.8%阿維菌素EC750mL/hm2防治;小麥粘蟲于2~3齡幼蟲盛期用25%辛·氰EC或2.5%高效氟氯氰菊酯EC進行防治。
2.4.2.4 防早衰 在小麥生長中后期,注意疏通麥田“三溝”保證雨后田間無積水,干旱時能洇灌;在小麥揚花、灌漿期,結合防治病蟲噴施0.3%的磷酸二氫鉀水液或黃腐酸鹽、氨基酸等葉面肥2~3次,降濕、壯根、保葉、防早衰、抗御干熱風,提高小麥的產量和品質。
3 主攻關鍵技術環節
3.1 主攻播種質量 著力解決好播量大,播期不適的問題。科學播種是稻茬麥高產優質4項關鍵技術的重中之重。重點把握好適期播種,控制好播量。全面推進農機農藝結合,提高機械作業水平。從落實機條播、加大播種行距、精細整地作業入手,切實把播量降下來。突出解決好撒播、耕層較淺、旋耕不實、機播行距過窄、總體播期偏遲,以及麥田開溝不到位等問題,切實提高播種質量。
3.2 主攻施肥方式的轉變,著力解決稻茬麥施肥“一炮轟”的問題 根據測土配方施肥的成果,大力扭轉施肥不合理現象,氮磷鉀及微肥合理配比。把推廣肥料深施濕施為基礎,積極引導增施有機肥,推廣秸稈粉碎還田,不斷提高地力和土壤增加潛力;以追施拔節肥,推廣優質強筋小麥氮肥后移技術為突破口,大力提高肥料使用率;優質強筋小麥西農979特別要加強后期葉面噴肥技術,有利于提高產量和品質。
3.3 主攻適期早播,著力解決稻晚麥晚惡性循環 稻茬麥只有適時早播,才能實現高產優質。突出“早”字,首先水稻必須選用早熟品種,早播種,早成熟、早收獲、早騰茬整地為小麥早播創造條件,才能實現西農979在10月下旬播種,為高產優質打基礎。
3.4 主攻整地質量,著力解決稻茬整地質量差問題 要求水稻適時斷水,水稻成熟后及時收獲。搶時整地,用機械耕翻、耙透,熟化土壤,為小麥生長創造良好的土壤條件。
(責編:張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