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震

從國際空間站的沖天爐中觀看到的太空景象。

空間站內宇航員的活動休息空間。

國際空間站由多國參與建設與使用,其特點是體積較大,在軌運行時間很長。
自從特朗普執政以來,美國在太空領域就采取了咄咄逼人的態勢。最近,這種態勢又一次得到了體現——9月24日,美國宇航局(NASA)局長吉姆·布里登斯汀在美國參議院接受質詢時表示,美國必須要設法保持自己在低地球軌道的載人航天設施存在,這樣就能阻止中國獲得戰略優勢。布里登斯汀甚至說:“不能把低軌道交給那些不把美國利益放在心上的人!”這段話的背景,是中國天和空間站即將進入正式部署階段,而美國牽頭建立的國際空間站,卻面臨著即將沒有錢維持的窘境。問題來了:美國如此看重的項目,為啥缺錢了呢?
人類的未來是星辰大海。然而,走向星辰大海,進行復雜而大量的太空實驗必不可少。而對于一些復雜的太空實驗來說,僅僅依靠這些衛星和航天器是遠遠不夠的??茖W家們需要大型的、可重復使用的、能在近地軌道上長時間運行、可供多名航天員在其中生活并承擔多種復雜任務的航天器。但這種大型的航天器并不是一個國家的財力、物力和科技水平所能完成的,對于這種投資大、風險高而一個國家又無力承擔的大型科學研究項目而言,進行國際合作無疑是最好的方式。于是,國際空間站便應運而生了。
所謂“國際空間站”,一般是指以探測、研究和開發空間為目的的永久性載人或不載人的空間物體群或系統。它是人類歷史上在太空領域的最大規模的科技合作項目,其建立的目的主要是為了利用外空特殊的低重力環境進行科學探索、發展新的技術、為遙感地球提供平臺以及對宇宙進行探索。早在1984年,美國總統里根就提出了建立國際空間站的設想。目前,通常所說的國際空間站是指1993年開始實施的空間站計劃,目前參加該項目的有美國、俄羅斯、日本、加拿大、巴西和歐空局的 11 個成員國,總共16個國家。國際空間站結構復雜,規模大,由航天員居住艙、實驗艙、服務艙,對接過渡艙、桁架、太陽能電池等部分組成。其各種部件是由合作各國分別研制。國際空間站由多國參與建設與使用,其特點是體積較大,在軌運行時間很長,功能齊全,可利用太空特殊環境開展一系列科學研究,為人類提供了一個長期在太空軌道上進行科學研究的機會。
在太空站建立伊始,美國對其曾經寄予厚望,不僅將俄羅斯拉入,還起草了一系列雄心勃勃的計劃。為了顯示美國在空間探索中的領先實力,布什總統曾于2004年提出其“空間探索愿景”,以載人火星探測為目標,以載人探月為中間步驟。在此愿景指導下,美國空間局進行了大改組,對空間任務進行了大調整。首先是發展新的火箭和載人飛船系統,以取代航天飛機;其次是2016年終止國際空間站計劃,2020年載人重返月球。然后,在2030年前后載人探測火星。載人火星探測無疑是當今最前沿的科技探索項目,具有極大的震憾力;而人類長駐月球也是極具吸引力的科技項目。各國學術界對這兩項任務從科學、技術和經濟方面都進行過許多論證。
但事與愿違。2008年美國新總統奧巴馬上任,同時美國引爆了國際金融危機;另一方面,“空間愿景”在執行過程中暴露出許多技術難題和財政困難。2009年6月1日,美國聯邦政府成立了以奧古斯丁為主席的10人“評估美國載人空間飛行計劃委員會”,委員會于2009年10月向美國政府呈送了報告。報告共九章,問題的核心大概是美國“不可能”在目前財政預算水平上同時進行國際空間站和載人重返月球這兩個各千億美元投資的重大空間項目,必須對計劃進行重大調整。從此以后,國際空間站在美國眼中就從“寵兒”變成了“雞肋”,以至于不得不通過“商業化”來緩解資金困境,其窘況可想而知。
此次布利斯登汀的聲明實際上是美國在對待國際空間站問題上的立場發生的又一次巨大轉變——美國開始重新重視國際空間站了。那么,美國為何突然改弦更張呢?原因不外乎以下幾點。
首先是軍事方面的考慮。這里主要指美國籌建太空軍的考慮。美國從未停止向太空空間進軍的腳步。而現任美國總統特朗普更是看重浩瀚無邊的太空空間。實際上,在還沒登上總統寶座的時候,這位特立獨行的總統就表現出對太空空間的濃厚興趣——在競選期間,特朗普的搭檔邁克·彭斯在佛羅里達演講時就談到,如果勝選就重新啟動國家太空委員會,此后,特朗普在競選時也多次明確表示恢復國家太空委員會,監管太空政策,協調軍事和民事太空項目。在上臺后的2017年3月,特朗普簽署《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過渡授權法案》,表明恢復國家太空委員會已經提上議事日程。同年6月30日,特朗普總統正式簽署重建國家太空委員會的行政令;10月5日,兼任其主席的副總統彭斯主持召開了該委員會的首次會議。
美軍90%的軍事通信、100%的導航定位、100%的氣象信息和近90%的戰略情報來自太空系統。不夸張地講,沒有可靠的太空支援,美軍的精確制導彈藥、遠程無人偵察機、全球指揮控制系統等信息化武器裝備都將失靈,美軍將退回到機械化戰爭時代。然而美國在太空力量方面卻面臨不少困難:美國國防部內有近60家機構對太空資源擁有指揮控制權。其中,11家機構負責監管,8家機構負責采購,6家機構負責提出太空系統建設需求,3家機構隸屬于空軍,這就造成了令出多頭的局面。在軍種層面,太空監視、太空支援、衛星發射與控制等太空戰職能也沒有實現統管,由空軍、陸軍、海軍共同承擔。此外,早在1982年,美軍就組建了空軍航天司令部。時至今日,該部門在編官兵只有2000人,遠遠不能滿足作戰需求。在此背景下,美國成立了第六軍種——太空軍,而國際空間站因其巨大的價值,成為美國太空軍事化的首要目標。
其次是大國競爭的考慮。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后,中美關系就開始發生微妙變化。而特朗普執政后,明確將中國定為戰略競爭對手。航天工業是美國“再工業化”的抓手之一,更是帶動整個工業體系的重要動力。在特朗普看來,美國必須在航天工業上始終保持對中國的優勢。而中國近年來在“北斗”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嫦娥”探月工程、“長征五號”大型運載火箭等方面取得的長足進步,讓美國開始認識到中國在該領域的能力與潛力。為了保持住其優勢,美國開始重新重視太空站。布里登斯汀的那句話充分說明了這種心態的強烈。

衛星圖片顯示的乍得北部Aorounga隕石坑。

印度恒河三角洲的紅外照片。

科學家們利用衛星觀測,為整個大堡礁繪制了一套高分辨率的三維地圖,這是識別、管理和保護水下生物的關鍵一步。

這是一張在國際空間站拍攝的地球自轉長曝光照片。
最后是產業競爭方面的考慮。太空并非只是兵家用武之地,神秘的太空對人類來說,又是上蒼留下的福祉。冷戰結束后,越來越多的國家認識到經濟力量是未來決定國家力量的關鍵因素,以經濟科技實力為主要內容的綜合國力競爭將取代傳統的軍備競賽,成為國力的消長之源。每年美國對航天局的投資可以在創造新的就業機會和新技術發明方面給國民經濟帶來大約6-10倍的回報,很少有其他商業活動能擁有如此高的回報率。游弋于外太空的諸多航天器不僅可成為軍事力量的倍增器,而且是經濟增長的助推器。同時,一切科技的進步、工業的發展都是以人為本,歸根到底是為人與社會服務的??臻g的開發、深空的探測、載人航天的發展最終將擴大人類知識領域,在不遠的將來這種貢獻將變得越來越重要和突出。航天科技和航天工業的發展使人類得以脫離地球逍遙漫步于茫茫宇宙空間,有利于各個國家解決資源枯竭、環境惡化、人口爆炸等問題。從現今科技水平和可預見的未來來看,這些亟待解決的難題只有通過開放地球、擴大人類生存空間來解決。也許在不遠的將來,巨大的空間站將成為移動的太空城,月球和火星將成為另一個“地球村”。有鑒于此,美國在空間站重新投入巨大資源將會成為可能。
美國此舉將會在幾個方面產生重要影響。首先是中美在太空領域競爭的一面將會更加凸顯。如前所述,此次美國重新重視太空站計劃很大程度上是服務于美國的大國競爭理念的,而美國大國競爭的核心就是要遏制中國。現如今,美國將針對性很強的太空站計劃提上議事日程,在美國冷戰思維的背景下,中美太空外交關系中競爭甚至對抗的一面不可避免地會被擴大并影響雙邊關系。
其次是美國可能追加對國際空間站的投資。美國主導的國際空間站是目前規模最大、設施最先進的人造太空設施,它大約有兩個足球場的大小,人類依靠其在太空中站穩了腳跟。美國為此耗費了近20年的時間和超過1300億美元。本來美國不想對此繼續投資,但是現如今既然已經決定搞大國競爭、獲取對中國的優勢,那么對國際空間站的投資還必須追加,否則美國的既定目標無法實現。
最后是美國的相關產業將會因此受益。空間站有利于人類長期生活在太空軌道,可以提供更為直觀的觀測機會,它的綜合性能要超過遙感衛星??臻g站還可以進行人體生命與重力生物學兩方面的重要實驗,而地球實驗室只能盡可能地模擬太空環境,但空間站可以直接利用這一天然條件,進而促進生命科學以及醫學的發展。而空間站本身,對于促進太空發電站、太空旅游甚至后續的太空永久性居住區都有積極作用。在美國“再工業化”的計劃推進不力的當下,國際太空站計劃無疑具有相當的吸引力——如果特朗普政府能夠拿出這筆錢的話。當然,該計劃最后的實施將會不可避免地遭受資金以及疫情等多方面的阻力,能否達到其最終目標還需要拭目以待。但是有一點是不可否認的,世界航天格局將會因此受到影響。
(責編:南名俊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