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章盈
摘 要:該文分析了周寧縣低產低效毛竹林現狀及產生的原因,并提出了劈山除雜、墾復林地、留筍養竹、肥水管理等林分復壯措施,以期為低產低效毛竹林分改造提供參考。
關鍵詞:毛竹林;低產低效;改造對策;周寧縣
中圖分類號 S795.7 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7731(2020)19-0078-02
我國亞熱帶地區約有毛竹林200萬hm2,福建約有56萬hm2,但高、中產林分僅占30%,70%的林分處于低產低效狀態[1]。這些低產低效的毛竹林類型主要為混生(交)、荒蕪、衰(殘)敗等。目前各地實施低產低效毛竹林改造多針對立地條件好、交通方便、有市場發展潛力的地區,而對Ⅲ類立地上的低產低效混生毛竹林則少有問津,也鮮有成功案例。為此,筆者分析了周寧縣低產低效毛竹林產生的原因,并提出了林分復壯的措施。
1 毛竹林現狀
福建省周寧縣屬鷲峰山脈中段,中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氣候溫暖濕潤,雨量充沛,年平均氣溫14.9℃,最低氣溫-6.4℃,最高氣溫32.2℃,降水量2238.9mm,降水日數230d,年平均日照時數1552h,無霜期264d,相對濕度80%,屬于毛竹適宜生長區。周寧縣現有毛竹林地面積約7200hm2,其中混生分布面積約占17%,片塊狀分布林分(以立竹3000株/hm2為標準)約為70%。經實地抽樣調查,大多數毛竹平均眉徑小于9cm,用途有限,經濟價值不高;大多數林分立竹數1750~2550株/hm2,平均立竹數2350株/hm2;林分中多為新竹和IV度以上的老竹,齡級分布不合理,嚴重影響竹林更新。混交林分中,主要樹種為馬尾松(Pinusmassoniana)、杉木(Cunnighamialanceolata)、錐栗(Castaneahenryi)、楓香(Liqudambarformosana)、楊梅(Myricarubra)及櫟、櫧、栲等,林下灌木主要為檵木及杉木伐樁萌生木、雜灌,林下植被主要為芒萁、鐵芒萁、五節芒、管茅等。
周寧縣毛竹林土壤多為花崗巖殘積物發育低丘紅壤、黃紅壤和黃壤,土層較薄,土壤剖面構型大多為A—C結構或A—B—C結構,B層很薄(0~10cm,部分溝谷地段也僅為30cm)。因毛竹林分內普遍混生有闊葉樹,局部林地凋落物較多,因此腐殖質層較厚,為20~35cm,屬于中厚腐殖質層類型。土壤質地中壤至砂壤,心土層較緊實,粒狀或碎裂結構,地表局部有巖石出露,但土層內礫石含量很低。土壤總體肥力較差,嚴重缺P,砂粒含量太高。
2 毛竹林低產低效原因
2.1 立地條件差 周寧縣毛竹林分土層淺薄,加之山體坡度大,平均坡度28°(15°~35°),山體切割明顯,極易造成水土、養分流失,對毛竹正常生長影響極大。
2.2 竹木混生、伐樁占地較大 周寧縣毛竹林竹木混生嚴重,特別是馬尾松等針葉樹種,其凋落物分解酸性或強酸性,極易導致毛竹鞭根系統滯遲生長乃至發黑、腐爛、喪失行鞭發筍活力。另外,喬木樹種占用林地空間較大,減少了林地有效生產面積,導致毛竹低產低效。
2.3 竹林結構不合理 周寧縣低產低效毛竹林林分結構極不合理。林齡結構方面,Ⅳ度以上的老竹過多,最具發筍成竹能力的Ⅱ、Ⅲ度竹過少。同時由于濫挖、過挖竹筍,導致新竹比例偏低。徑級結構方面,不合理挖筍造成毛竹眉徑越來越小,加上伐竹時專砍9cm以上青壯大竹,留下矮小、老化的底竹,導致竹林嚴重退化。
2.4 營林措施缺失 主要表現在林分密度低,林間空地多且大,以及林農缺乏竹林豐產知識,竹林多處于原始荒蕪的放任自流狀態,護筍、養竹措施缺失。
3 低產低效毛竹林改造對策
3.1 劈山除雜 對荒蕪的低產低效毛竹林應進行劈山除雜,6—7月份將林地上的雜草、小灌木割除,平鋪于林地,任其腐爛,作為毛竹林的有機肥料,提高土壤肥力。
3.2 伐樹挖樁 對混生于低產低效毛竹林內的馬尾松、杉木等針葉樹種及無望成才被壓木,經審批予以伐除,有條件的地塊要挖除伐樁,擴大毛竹上下生長空間;適當保留窄冠闊葉樹225~300株/hm2,形成毛竹與闊葉樹混交狀態,互利共生。
3.3 墾復林地 一般情況下,每年竹鞭生長長度約2m,而在疏松土壤里每年可生長約5m。墾復的目的在于疏松土壤,改善土壤物理結構和化學性質,促進竹鞭延伸,使之多發筍長竹。墾復時間視毛竹林大小年而定。春筍小年以夏季墾復為佳,7月底前結束;春筍大年宜安排在夏季至初冬。坡度20°以上毛竹林以帶狀墾復為主,帶寬約1m,帶距約4m,2年后接著帶墾,4年后全墾一遍;坡度小于20°的毛竹林采用全墾。帶墾或全墾深度25cm,墾復太深,成本太高;墾復太淺,達不到疏松土壤的目的,且易生長淺鞭筍。
3.4 留筍養竹 春筍大年的年份,挖掉清明前和清明后出土的第1批和第3批筍,保留清明期間發筍的第2批筍,因為第2批筍個體大,生長健壯,有利于長成大竹,留養1050~1200條筍/hm2。春筍小年的年份,對于立竹度小于1950株/hm2的竹林,除小筍挖除外,其他全部保留長竹;對于立竹度大于2700株/hm2的竹林,僅留養竹子稀疏或林緣空地,一般保留225條/hm2健壯大筍。
3.5 肥水管理 由于本地勞動力緊缺,周寧縣低產低效毛竹林改造每年僅施肥1次,即5月份的長葉肥。施肥方式以開溝施肥為主,即在竹林內每間隔2m沿等高線開溝(深度20cm以上、寬度25cm以上),施入有機肥1500kg/hm2,然后覆土壓實。經濟條件允許的竹農可在春筍小年的8—10月(毛竹正值筍芽分化、孕筍期)進行引水灌溉,對翌年筍竹增產效果明顯。
3.6 結構調整 一方面要調整立竹度:周寧縣低產低效毛竹林立竹度不高,要達到3300~4200株/hm2的合理密度需要3年以上,因此可通過砍伐小、病、老竹使毛竹林達到合理密度;另一方面調整均勻度:通過砍伐小、密、病、老竹,使林內毛竹均勻分布的同時,竹齡結構更加合理,Ⅰ、Ⅱ、Ⅲ度竹比例為3∶3∶1。
參考文獻
[1]劉金添.毛竹低產低效林經營改造思路[J].綠色科技,2020(3):165-167.
[2]李雪濤,金愛武,李國棟,等.毛竹低產低效林的經營策略研究[J].竹子研究匯刊,2012(2):47-51. (責編:徐世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