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仁鋒 梁永良


摘 要:為比較不同胎次、不同配種季節處理下大白豬的繁殖性能差異,特針對9個胎次、4個配種季節處理下大白豬的繁殖性能開展對比分析。結果表明:單窩產豬仔數以第1胎最少,第7胎最多;成活率最高的處理為第2胎,前5胎的處理成活率均達到了90%以上;各處理豬仔均重差異不明顯;斷奶時豬仔均重以1胎最輕,其余處理均在6kg/頭以上;春季配種的處理平均窩產仔數量最多,夏季最少;夏季配種成活率最高,其次是春季配種;春季配種的處理豬仔體重最重,冬季配種的處理最輕;春季配種的處理斷奶時豬仔均重最輕。建議淘汰6~7胎以上的母豬,選擇在春季進行配種。
關鍵詞:大白豬;胎次;配種季節;繁殖性能
中圖分類號 S828.8;S814 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7731(2020)19-0088-03
在當前生豬繁育體系中,母豬的繁殖性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直接影響到規模化生豬養殖場的經濟效益[1]。實踐經驗表明,母豬每窩產下的幼仔數量越多、或者剛產下的仔豬體重越重,后期經過育肥后可取得的經濟效益更高[2]。因此,母豬每窩的平均產仔數量、初生仔豬的體重等均可作為衡量母豬繁殖性能的重要指標,也可用于后備母豬選留時的參考[3]。母豬每窩的平均產仔數量、初生仔豬的體重等受到的影響因素較多,為此,筆者針對不同胎次、不同配種季節下大白豬繁殖性能的變化開展了試驗,研究不同胎次、不同配種季節下大白豬平均每窩產仔數、初產豬仔均重、斷奶時的成活率等指標。
1 資料與方法
1.1 數據來源 選擇南寧市某規模化育種場1605頭健康大白豬2018—2019年產仔數據進行分析,養殖場內飼養管理均為標準化管理[1],大白豬品種均為健康美系大白豬。
1.2 試驗設計
1.2.1 不同胎次下大白豬繁殖性能的比較 將1605頭大白豬的產仔資料按胎次分成9組處理,分別為1~9胎,數量分別為430、318、211、208、180、119、80、44、15窩。
1.2.2 不同配種季節下大白豬繁殖性能的比較 將1605頭大白豬的產仔資料按配種季節分為4組處理,相應的數量分別在532、318、373、382窩。3—5月、6—8月、9—11月、12月—2月配種的母豬分別分到春季組、夏季組、秋季組、冬季組。
1.3 試驗方法 育種場內的飼養管理實施標準化的現代化工廠流程,結合豬所處的階段不同,將育種場劃分為5個不同的生產區域,包括待配區、妊娠區(其中又可分為前、中、后期)、產房區、保育期、育肥區,采取全進全出的管理制度[3]。待配區內的空懷母豬飼養方式為混群;妊娠區內安裝限位欄桿,對懷孕的母豬實施全封閉式管理[1];產房區內要有一定的保溫設施,確保仔豬有一定的活動空間,且要安置補料裝置。整個養殖過程圈舍內的環境溫濕度調節實現了全自動化,確保了各個區域內豬生活環境的恒定[2]。各母豬配種的精液均來源于該育種場內的優質公豬,采取人工授精的方式。所有試驗母豬的飼養管理保持一致,均按照該育種場常規管理方式[4]。
1.4 調查內容及方法 對不同胎次、不同配種季節處理下所有母豬的產仔數量進行統計分析,計算出每個處理平均每頭母豬產仔數量以及初產仔豬平均體重、成活率、斷奶時體重等,并進行比較分析[5]。
2 結果與分析
2.1 不同胎次處理對大白豬繁殖性能的影響 由表1可知,平均窩產仔數最高的為7胎處理,達到10.68頭,其次是6胎處理,達到10.57頭,第8胎和第5胎的平均窩產仔數為10.43、10.47頭;成活率最高的處理為第2胎,達到了95.76%,前5胎的5個處理成活率均達到了90%以上,之后成活率有所降低;初生豬仔單只體重最輕的處理為1胎,為1.51kg/頭,2~6胎的5個處理豬仔均重在1.63kg/頭以上,其余處理的均重在1.53~1.55kg/頭,各處理豬仔均重整體差異不明顯;斷奶時豬仔均重1胎最輕,為5.87kg/頭,其余處理均在6kg/頭以上,1~6胎時,斷奶時的均重隨胎次增加表現出增加的趨勢,超過6胎后呈現降低趨勢,其中6、7胎2個處理的斷奶均重達到了6.4kg/頭以上。
2.2 不同配種季節處理對大白豬繁殖性能的影響 由表2可知,春季配種的處理平均窩產仔數量最多,達到了10.18頭,秋、冬季分別為9.98、9.95頭,夏季平均窩產仔數最少,為9.87頭;豬仔窩成活率最高的處理為夏季配種,達到了94.12%,其次是春季配種的處理,達到了93.81%,冬季配種的處理最低,僅為87.74%;初生豬仔平均體重以春季配種的處理最重,為1.52kg/頭,冬季配種的處理最輕,僅為0.97kg/頭,夏、秋季配種的2個處理平均仔豬重為1.18~1.19kg/頭;斷奶時豬仔的平均體重以春季配種的處理最低,為6.17kg/頭,秋季配種的處理最重,為6.40kg/頭。結合各指標綜合分析,建議以春季配種為宜。
3 結論與討論
研究結果表明,1~9胎處理中,單窩產仔豬數量以第1胎最少,之后隨著胎次的增加,產仔單窩數逐漸增加,在第7胎達到最大值,最后隨著胎次的增加而逐漸降低,但母豬每窩產活仔的數量隨著胎次的變化沒有表現出一定的規律性。分析其原因,可能在于母豬生第1胎時生殖系統相對不完善,影響了產仔數量;隨著生殖系統發育越來越完善,產仔能力逐漸提高,當達到6~7胎時產仔數量達到最大值,之后母豬開始衰老,產仔能力也相應下降。因此,建議淘汰掉繁育6~7胎以上的母豬,以提高養殖效益。
不同胎次處理下初生豬仔的重量以1胎最小,但與其他處理以及其他各處理之間的重量差異均不明顯,因此不同胎次處理不會明顯影響豬仔初生時的體重;隨著胎次的增加,斷奶時豬仔均重表現出增加的趨勢,超過6胎后又表現降低的趨勢,其中6、7胎的斷奶豬仔平均重量都達到了6.4kg/頭以上。
不同季節的氣候環境條件差異較大,進而影響到母豬的繁殖性能。研究結果表明,春季配種的處理平均窩產仔數量最多,達到了10.18頭,夏季最少,為9.87頭;豬仔窩成活率最高的處理為夏季配種,達到了94.12%,其次是春季配種,達到了93.81%,均高于秋冬季配種;春季配種的初生豬仔平均體重最重,為1.52kg/頭,冬季配種的最低,僅為0.97kg/頭;春季配種的處理斷奶時豬仔的重量最輕,為6.17kg/頭,秋季配種的最重,為6.40kg/頭。綜合考慮,建議選擇春季配種為宜。
參考文獻
[1]譚岳華,鄒慶堅,鄭偉,等.不同胎次與配種季節對美系大白種豬繁殖性能的影響[J].中國豬業,2013,8(11):41-43.
[2]江燕濱.不同胎次、配種季節對母豬繁殖性能的影響[J].福建畜牧獸醫,2020,42(2):9-11.
[3]李岑曦,周建雄,張賢華,等.不同胎次、配種分娩季節、仔豬斷奶日齡和產活仔數對長大母豬繁殖性能的影響[J].養豬,2019(2):45-48.
[4]張茂,鄭恩琴,許衛華,等.胎次和配種季節對長白、大白母豬繁殖性能的影響[J].黑龍江畜牧獸醫,2017(6):61-63.
[5]黃加濱,李彥清,趙善林,等.分娩胎次和季節對嘉興黑豬繁殖性能的影響[J].豬業科學,2019,36(2):110-112. (責編:徐世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