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金



摘 要:對上海地區楊盜毒蛾的生物學特性、發生規律及防治藥劑進行了研究,結果表明:楊盜毒蛾在上海地區1年發生3代,以幼蟲越冬;1~5齡幼蟲頭殼分別為0.41±0.04、0.79±0.02、0.96±0.88、1.27±0.03、1.83±0.05mm,幼蟲體長分別為3.71±0.13、5.49±0.15、10.34±0.26、14.09±0.19、17.9±0.40mm;幼蟲期總食葉量為703.55mm2,雌雄成蟲性比1∶1.32;幼蟲初齡期施用50%辛硫磷、20%氰戊菊酯、25%滅幼脈3號、1.2%苦參·煙堿,防效均可達89%以上。
關鍵詞:盜毒蛾;楊樹;生物學性狀;發生規律;防治藥劑
中圖分類號 S436.6;S792.11 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7731(2020)19-0111-02
盜毒蛾(Porthesiasimilis(Fueszly))屬鱗翅目毒蛾科[1-4],分布于上海全郊區、華東其他地區以及華南、華北、東北、西南、西北等地。近年來,楊樹在城市綠化中應用廣泛,楊盜毒蛾為害現象也時有發生。筆者于2015—2017年在崇明區新河鎮等地對該蟲的生物學特性進行了觀察,并研究了楊盜毒蛾的發生規律及防治藥劑。
1 材料與方法
1.1 供試材料 2016年5月中旬野外采集崇明區新河鎮等地的初孵幼蟲作為蟲源、新鮮楊樹作為食料。參試農藥:1.2%苦參·煙堿(江蘇科利農作物研究有限公司)、50%辛硫磷(山東濟字弘化工有限公司)、25%滅幼脈3號(山東瑞達園林科技有限公司)、20%氰戊菊酯(江蘇豐山集團有限公司)。
1.2 試驗設計 試驗設5個處理,分別為1.2%苦參·煙堿270mL/hm2、50%辛硫磷150mL/hm2,25%滅幼脈3號150mL/hm2、20%氰戊菊酯150mL/hm2,噴清水作空白對照。每個處理對應1棵楊樹,隨機排列,重復3次。2016年7月5日下午(幼蟲發生盛期),選取發生較重、環境條件一致的楊樹,采用原昌有限公司生產的PB-16型背負式手動噴霧器,對楊盜毒蛾的發生部位(葉子正反面)均勻噴霧,噴至枝葉欲滴、不流下藥液為度。
1.3 調查方法
1.3.1 生物學性狀 室外生活習性觀察(崇明區新河鎮綠化帶):選取30株楊樹,將初孵幼蟲放置在幼嫩枝葉上,以網紗罩住,防止幼蟲逃逸及天敵等侵入,記錄各蟲態的發育進度。室內觀察:選取30頭室外初孵一致的幼蟲,帶回室內,將新鮮楊樹枝葉和初孵幼蟲一同放入16cm培養皿(內用濕潤棉花包裹楊樹枝根部)飼養,每培養皿1頭,每天更換新鮮楊樹食料,每天上午觀察1次,記錄其生長發育情況。取30頭剛孵化幼蟲,用游標卡尺測體長,解剖鏡(目鏡測微尺)測量各齡幼蟲頭殼。記錄各齡幼蟲在發育進程中頭殼和體長的變化情況。用打孔器打下楊樹葉片,飼喂各齡幼蟲各30頭(5齡共150頭),投食后取出剩余葉片,每天統計1次,計算取食的葉面積。
1.3.2 防效調查 施藥前調查蟲口基數,藥后1、3、7d分別在定株上調查殘留活蟲數。采用DMRT法進行藥效(校正防效)顯著性檢驗。
蟲口減退率(%)=[(藥前蟲口基數-藥后活蟲數)/藥前蟲口基數]×100
防效(%)=[(處理區蟲口減退率-對照區蟲口減退率)/(1-對照區蟲口減退率)]×100
2 結果與分析
2.1 年生活史 由表1可知,2015—2017年上海地區楊盜毒蛾1年發生3代,越冬代成蟲6月上旬羽化,第1代成蟲7月下旬羽化,第2代成蟲8月下旬羽化,第3代老熟幼蟲于9月上、中旬陸續越冬。
2.2 生物學特性
2.2.1 成蟲壽命與性比 越冬蛹28頭,雌雄成蟲性比1∶1.32,室內第1代成蟲羽化率80%以上。成蟲晝伏夜出,夜間進行交尾、產卵活動,有較強的趨光性。成蟲壽命7~17d。每頭雌成蟲產卵數量最少19粒、最多127粒。卵塊經3~11d孵化,孵化率90%以上。
2.2.2 幼蟲頭殼寬和體長 1~5齡幼蟲頭殼分別為0.41±0.04、0.79±0.02、0.96±0.88、1.27±0.03、1.83±0.05mm。1~5齡幼蟲體長分別為3.71±0.13、5.49±0.15、10.34±0.26、14.09±0.19、17.9±0.40mm。
2.2.3 幼蟲食葉量 1~5齡幼蟲食葉量分別為27.09±2.39、32.05±3.38、61.81±3.55、196.19±2.59、386.41±10.28mm2,幼蟲期總食葉量為703.55mm2。1齡、2齡幼蟲食葉量較少,僅占幼蟲期總食葉量的3.85%和4.56%,對楊樹危害較輕;3~5齡幼蟲食葉量明顯增加,占幼蟲期總食葉量的8.78%、27.89%和54.92%。
2.2.4 天敵 盜毒蛾卵期天敵有黑卵蜂,幼蟲期天敵有絨繭蜂、脊繭蜂、中華金星步甲、寄生蠅,蛹期天敵有大角齒小蜂。鳥類有山雀、杜鵑等[1]。
2.3 防治效果 由表2可知,4種殺蟲劑施藥后7d防效均達89.28%以上,防效優良,持效期較長,且4者之間差異不顯著。
3 結論與討論
試驗結果顯示,楊盜毒蛾在上海1年發生3代,初孵幼蟲群集于楊樹葉片背面取食,啃食下表皮葉肉成不規則的缺刻,留剩的上表皮呈透明狀;低齡幼蟲有群集性,能借助風力及身體上的“風帆”飄移很遠;2齡后日間潛伏在落葉及樹上的枯葉內,黃昏后出來為害;幼齡幼蟲受驚擾后吐絲下垂,隨風在林中擴散;后期幼蟲不僅取食葉片,還可取食葉柄等,食葉量急劇增加,5齡幼蟲取食量占幼蟲期總食量的54.92%。楊盜毒蛾幼蟲初齡期使用1.2%苦參·煙堿(270mL/hm2)、50%辛硫磷(150mL/hm2)、25%滅幼脈3號(150mL/hm2)、20%氰戊菊酯(150mL/hm2)等4種殺蟲劑,施藥后7d防效均達89%以上。生產上建議4種殺蟲劑交替使用,以延長藥劑使用壽命,提高防效。幼蟲發生盛期,采用常規噴霧器對楊樹盜毒蛾發生部位(葉子正反面)均勻噴霧,可達到較好的防治效果。
參考文獻
[1]王焱.上海林業病蟲[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7:223.
[2]蕭剛柔.中國森林昆蟲[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1991:1087.
[3]徐公天.園林植物病蟲害防治[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3:281.
[4]姜蕓.盜毒蛾的生活習性及防治[J].湖南林業科技,1987(1):49.
(責編:徐世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