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碩
(湖北國土資源職業學院,湖北 武漢 430090)
區內主要出露地層為晚古生代上石炭—下二疊統寶力高廟組(C2-P1bl)、格根敖包組(C2-P1g),巖石組合為為中酸性火山巖及正常沉積碎屑巖。
大地構造位置處于西伯利亞東南緣東烏旗古生代增生帶,處于內蒙華力西晚期褶皺帶中的東烏珠穆沁旗復背斜內。該地區地質演化過程復雜,經歷了多期次、不同層次的構造作用。主構造線方向以北東向為主。受歷次構造運動的影響,區內褶皺強烈,斷裂較發育。褶皺構造主要分布于晚石炭-早二疊世地層中,并以較開闊褶皺為主。斷裂構造則主要發育于晚石炭-早二疊世地層及中三疊世花崗巖中,主要有北東向與北西向,其次為北東東向。北東向多為中低角度的逆斷層,構成本區主體構造線方向。北西向則以高角度的正斷層和平移斷層為主,其與地層走向垂直或斜切。
區內巖漿活動強烈,侵入巖比較發育,以中三疊世鉀長花崗巖為主,研究區東部侏羅紀正長斑巖較發育,其它類型侵入巖出露面積較小,分布局限。侵入巖體受控于區域構造,呈北東向展布。
區內礦產類型以熱液型礦產為主,根據目前已發現的礦種,可將其分為銅銀礦產、鉛銀礦產和鉛礦產三種類型。
研究區礦產發育與寶力高廟組和格根敖包組兩個地層關系密切,主要巖性為流紋質凝灰巖、巖屑雜砂巖、長石石英砂巖等,以富集親鐵元素和親銅元素為特征。區內三處銅銀礦點和一處鉛礦化點均分布于中三疊世鉀長花崗巖體與兩個地層接觸帶附近。
研究區礦產發育與巖漿巖發育關系密切。中三疊世侵入巖是研究區內分布最廣的侵入巖,主要分布在區內中部巴彥都蘭—架斯圖烏拉一帶,呈不規則的長條形巖基產出,巖體長軸作北東—南西向延伸,與區域構造線方向基本一致。野外礦產地質調查顯示,區內該巖體在與寶力高廟組或格根敖包組地層接觸處,其外帶圍巖發生明顯的熱力變質,使長石石英砂巖變為具均粒狀變晶結構的角閃長英角巖;灰巖發生重結晶。局部地段巖體具有強烈的同化混染現象。地表發現的熱液型銅銀鉛多金屬礦化可能是巖漿活動成礦系列的外圍部分。
區內斷裂多為淺表層次的脆性斷裂,大致可分為向NE和NW兩組,多為壓扭性或張扭性斷裂,其規模一般較小,其中北東向的斷裂控制了區內的地層及侵入巖的展布,北西向斷裂與成礦關系最為密切。區內熱液型銅、銀、鉛多金屬礦礦化地質體主要沿北東向和北西向斷層發育,構造對礦化的控制作用明顯。
阿斯渾迪銅銀礦點發育于NE向斷裂中,其爾勒銅銀礦點、阿斯烏拉鉛銀礦化點和烏蘭陶勒蓋鉛礦化點發育在NW向斷裂中。
礦體主要賦存于寶力高廟組或格根敖包組與花崗巖體的接觸帶附近。
北東向和北西向斷裂是主要的構造標志。
化探綜合異常區,特別是物、化探異常疊合部位是找礦的有利地段。具體表現為以下標志:
(1)元素綜合異常以Cu-Pb-Zn-Mn為主,異常規模大,異常強度高,濃集中心相對明確,各元素異常疊合好,元素異常分帶比較明顯。
(2)Cu異常明顯,并疊加有Ag、Zn等元素異常,是尋找銅、銀礦的有利區域;Cu異常明顯,并疊加有Pb、Ag等元素異常,是尋找銀、鉛多金屬礦的有利部位等。
(3)圍巖以富集As元素為特征,顯示出強烈的不均勻型分布。
(4)礦化地段主要呈高阻高極化率特征。
斷層破碎帶中熱液蝕變現象較明顯。在花崗巖體與寶力高廟組或格根敖包組接觸帶附近的北西向及北東向斷裂帶中,見有孔雀石化、藍銅礦化、硅化、綠簾石化、褐鐵礦化等是重要的露頭標志。巖(礦)石表面常可見黃褐色、深褐色、黑色鐵(錳)質薄膜。
在總結成礦規律的基礎上,開展了找礦預測,圈定了找礦耙區,開展了礦點查證。各特征如下:
Ⅰ號銅銀礦體位于檢查區東部,鉀長花崗巖與寶力高廟組的內接觸帶附近,產于近東西向的斷層破碎帶內,產出方向與破碎帶一致。由于基巖出露較差,地表可見延伸僅20m左右。賦礦巖石為構造角礫巖,礦化層與圍巖呈突變接觸,界線截然。圍巖蝕變主要為褐鐵礦化,部分礦石因氧化形成孔雀石。
Ⅱ號鉛銀礦化體位于檢查區南部,寶力高廟組陸源碎屑巖內,產于北西向的斷層破碎帶內,產出方向與破碎帶一致。地表可見礦化帶延伸約150m左右,北西段較窄,南東較寬。賦礦巖石為碎裂狀巖屑長石砂巖,圍巖蝕變有硅化、褐鐵礦化等。
Ⅰ號銅銀礦體施工探槽TC101控制,礦體呈網脈狀,產狀與斷層一致,受斷層控制,走向190°左右,礦體厚度0.85m,礦體品位Cu2.94%,Ag24ppm(表1)。

表1 A區探槽TC101部分分析結果表
Ⅱ號鉛銀礦化體施工有探槽TC103和TC104控制,礦化體呈似層狀,產狀與斷層一致,受斷層控制,走向152°~156°,礦體厚度0.32m~3.28m,礦體平均品位Pb0.51%,Ag26.4ppm(表2)。

表2 A區探槽TC103部分分析結果表
Ⅰ號銅銀礦體主要為赤銅礦集合體,主要礦石礦物有:磁鐵礦、赤銅礦、自然銅等。
赤銅礦:他形粒狀,均質,粒度<0.2mm,星散分布于礦石氣孔中或葉片狀赤鐵礦兩側,部分沿自然銅周邊進行交代。
自然銅:銅紅色,它形粒狀,渾圓粒狀,均質,粒度<0.2mm,個別粒度可達2mm~3mm,星散分布,充填于脈石礦物氣孔中,部分被赤銅礦交代呈殘余狀,甚至全部交代。
礦石結構主要有半自形-他形晶粒狀結構和交代結構;礦石構造主要有稀疏浸染狀構造。
Ⅱ號鉛銀礦化體主要礦石礦物有:方鉛礦和黃鐵礦。礦石結構主要為半自形-他形晶粒狀結構;礦石構造主要有稀疏浸染狀構造和星閃狀。
Ⅰ號銅銀礦體和Ⅱ號鉛銀化礦體均產于花崗巖體和寶力高廟組接觸帶附近的張性斷裂中。根據現有認識,當深部巖漿沿有利構造部位上侵時,巖漿體系自身的結晶分異作用可以促使大量揮發性組份以及成礦元素(銅、鉛、銀等)在巖漿房頂部或旁側發生富集作用,進而在接觸帶附近形成銅-銀和銅-鉛礦化帶。在構造薄弱地帶,含礦流體根據含礦性的不同可以在特定部位形成網脈狀、似層狀銅銀和鉛銀化礦體。另外,巖漿上侵過程中,冷凝收縮過程中可產生大量張裂隙,局部地段形成構造裂隙帶,為含礦熱流體的沉淀富集提供了有利的空間條件。部分礦體裸露在地表接受風化淋濾和剝蝕,形成了次生氧化礦體。
因此,初步認為Ⅰ號銅銀礦體和Ⅱ號鉛銀化礦體的富集均跟構造密切相關,成因上屬于與花崗巖侵入有關的熱液型礦床。
檢查區巖漿巖發育,構造活動頻繁,化探異常明顯,地表已發現有熱液型銅銀礦和鉛銀化礦體沿斷層分布。該區尋找熱液型銅銀鉛等多金屬礦床有很大前景,同時該區的磁測資料顯示深部有隱伏巖體存在的可能,在該區深部斑巖型銅銀鉛多金屬礦亦有較好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