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 銘 (安徽省交通規劃設計研究總院股份有限公司,安徽 合肥 230000)
2019年9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交通強國建設綱要》中提出加速新業態新模式發展,深化交通運輸與旅游融合發展。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建設“美麗中國”、“交通強國”理念與旅游公路的規劃建設目標也相互契合,充分說明國家從制度設計層面開始重視并支持旅游公路的建設。
旅游公路是以公路為骨架,由慢行系統、服務設施、景觀文化、解說系統、信息系統構成,附著于沒有清晰界限的廊道之上的綜合系統。因此,一條公路是否滿足旅游公路設計條件需具備以下3點發展基礎。
1.2.1 區位交通——快進便利
我國傳統的旅游出行在交通上耗費時間過多,影響旅游者在游、購、娛等方面的支出,從而影響景區旅游產品的發展。
因此,便利的鐵路、公路交通網絡可以使游客在旅行途中真正達到“快進、快出”的目的,實現旅游資源與交通資源的整合,為連接旅游景點的旅游公路的規劃和建設打下交通基礎。
1.2.2 資源稟賦——資源引力
秀麗的自然風光、多姿的民族風情、豐厚的歷史文化等豐富的旅游資源為旅游公路構建自駕、騎行提供了堅實的資源基礎。
旅游公路的建設也將對旅游資源進行有效整合,提高區域內部及不同區域間旅游資源的連通度,有重點、有步驟的引導旅游資源開發,深度挖掘高價值的潛在旅游資源,構建“交通+旅游+文化+產業”的生態產業體系,實現對沿線旅游產業、溝通經濟、特色小鎮等輻射帶動。
1.2.3 市場規模——市場可行
依托國家一帶一路戰略機遇期,航空和高鐵網絡的快速發展以及“大交通+小交通”的緊密銜接,自駕車旅游成為聯通重點區域、次區域、城鄉結合點的理想橋梁。
自駕游能根據游客自身規劃和現場感受來靈活地調整行程,不僅能與同行者擁有更多交流機會,亦能更加深度、真切地體驗當地的風土人情。
因此,不斷提高的旅游休閑度假需求為旅游公路慢游休閑提供強大的市場支撐。
本文以銅鑼壩旅游公路規劃設計為例,從五大體系入手,提出“交通+旅游”模式下旅游公路規劃設計要素,實現旅游公路的規劃與沿線、目標地的旅游資源聯動開發,形成旅游公路—旅游景區—旅游配套—旅游服務等一體化的綜合模式。
通道體系要素需考慮自駕游需求、騎行慢游需求、徒步休閑需求三大需求,采用快慢行分離模式、主支線連接模式,構筑旅游廊道空間,打造慢行系統,連接景區最后一公里。
2.1.1 公路主線

圖1 銅鑼壩旅游公路規劃設計思路
銅鑼壩旅游公路注重于與旅游業的融合發展,賦予了更多的價值與功能。旅游公路路線布設根據景觀點進行布線,同時充分結合地形,減少工程開挖,減少對原有環境和景觀的破壞。
2.1.2 慢行系統
慢行道設置因地制宜,按照慢行道使用者可分為步行徑、自行車徑和綜合慢行道,針對不同地區特點,對慢行道進行靈活設計。
2.1.3 交通接駁
結合沿線旅游景點、景觀、生態和安全,靈活運用設計規范與標準,完善交通接駁,形成串聯景觀節點的線型景觀服務系統,并最終實現“點—線—面”聯動的區域旅游網絡。
旅游公路景觀在傳統公路綠化基礎上,營造多層次、多色彩、多功能、多效益的景觀生態廊道,打造全域全時的旅游公路景觀。
2.2.1 景觀綠廊
在滿足公路工程技術標準的前提下,結合地域特色、氣候類型、景觀本底、景觀風貌類型、歷史人文及民俗文化等因素,確定不同的段落主題,進行植物選擇和綠化配置,融入水富地方文化元素,營造特色鮮明,變化豐富的道路景觀空間,提升路側景觀風貌,形成自駕觀光廊道。
2.2.3 景觀節點
在路域綠色生態廊道建設的基礎上,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則,結合旅游資源和區域內民風民俗,結合休閑健身、科普教育、文化展示等需求,確定節點的位置、規模和功能。
銅鑼壩旅游公路沿線按照布局合理、功能適當的原則,合理布設服務區、停車區、觀景臺、驛站、自駕車營地等旅游服務設施,為游客提供集散、旅咨詢、餐飲、住宿、觀賞、游憩、應急救助等服務。

圖2 銅鑼壩旅游公路驛站效果圖
2.3.1 公路驛站
一級公路驛站最大程度滿足游客“吃、住、行、游、購、娛”的需求,設置游客服務中心等管理服務設施、餐飲購物等配套商業設施、住宿娛樂等游憩設施、解說標識等科普教育設施、消防急救等安全保障設施、公共廁所等環境衛生設施以及停車場和充電樁等服務設施。
二級公路驛站承擔售賣、租賃、休憩和交通換乘功能,設置游客服務中心、休憩點、公共廁所等服務設施。
三級驛站是簡單配置服務驛站,主要供游客短暫停留、休憩使用,設置活動場地、休憩點、公共廁所等服務設施。
2.3.2 觀景臺
觀景臺可配置停車區、靜態信息展示區、公共廁所等服務設施,實現景區接駁、駐足休憩等旅游服務。
2.3.3 自駕車營地
旅游公路沿線可根據實際景觀資源設置自駕車營地,使其成為具備接待、中轉、組織等綜合性的自駕游停駐點,助力區域自駕游發展。
根據銅鑼壩旅游公路特性及服務需求,建設標準信息服務體系,完善標識導引系統,構建智慧引導系統,建立智慧數據中心。
2.4.1 標識標牌系統
旅游公路標志標牌設置要做到全面、規范、準確,滿足規范性、視認性、國際化和系統性要求。
2.4.2 信息平臺系統
打造智慧交通旅游綜合信息服務體系,建設“便捷暢通”的智慧旅游公路,形成“人、車、路”一體化感知網絡。綜合利用手機信息、交通流量監測、基礎設施安全監測等手段,提供旅游公路安全性。

圖3 銅鑼壩旅游公路運營APP打造
在服務區、觀景臺等區域配置可變情報標志、觸摸式查詢預約服務終端等服務設施。聚合連接旅游公路沿線旅游動態資訊和線下服務資源,引導傳統運輸服務形式向“互聯網+道路運輸”新業態轉型。
2.4.3 特色LOGO
根據旅游公路特點及地域文化,可設計專屬LOGO標識,運用于標識標牌、驛站等場所。
根據銅鑼壩旅游公路沿線景區特點,串聯熱門景點景區,打造旅游環線,實現一站式服務、統一營銷、聯動發展、游客集散中心與景區之間、景區與景區之間的“零換乘”,提升旅游客運綜合服務,以道路連景點,以廊道組構筑多日多元產品線,打造全域旅游骨架網絡。
隨著國家重視力度加大,旅游公路的規劃建設將越來越多的得到重視,推進“交通+旅游”融合發展是迎接全域旅游時代,打造交旅融合發展新業態,實現交通運輸與旅游發展的重要手段。旅游公路是兼具交通與旅游雙重功能的公路,是促進交通與旅游融合發展的重要載體。本文從五大體系入手,提出“交通+旅游”模式下旅游公路規劃設計要素,以期對交旅融合背景下旅游公路規劃設計理論的完善有所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