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瑩,劉文沛,劉碩武
(1.宿州學院資源與土木工程學院,安徽 宿州 234000;2.安徽科力信息產業有限責任公司,安徽 合肥 230000)
合肥作為安徽省省會,地處安徽省中部,江淮之間,處于長江三角洲經濟區,近十五年來的發展速度有目共睹。在經歷發展巨變之下,老城區的改造問題已然成了燃眉之急。由于老城區面臨著交通不便、綠化面積減少等實際問題,如若不加以改變,會逐漸失去原先存在的優勢[1]。老城區的改造并不只是局部性改造的問題,而是全方位綜合考慮經濟、社會、技術等問題,而合肥老城區改造當務之急的便是道路設施條件[2]。
①道路通行能力與交通流量不匹配
老城區的道路、交通設施及相關基礎設施的建設無法匹配高速增長的交通流量,從而導致龐大的交通流和有限的運輸能力形成了強大的反差,城市道路通行能力嚴重不足[3]。
②大多數道路交叉口未優化
早期隨著老城區建設而修建的道路網,各道路交口未能進行統籌管理優化[4]。多數交口已成為老城區內道路建設的主要技術瓶頸和交通安全事故黑點。
③非機動車與機動車混行,降低了通行能力
伴隨著機動車數量的驟增,非機動車與機動車混行已成常態,這不僅降低了道路通行能力,也對通行安全埋下了巨大隱患。
④道路紅線寬度較窄,道路拓寬受到了限制
早期道路建設時,由于未考慮到將來道路拓寬的趨勢,導致道路兩旁沒有預留足夠的紅線距離。老城區內主要以雙向四車道為主,也沒有預留公交停靠站位置。交通流峰值時期,公交靠邊停車會造成嚴重的交通擁堵。而原非機動車道位置由于設置了機動車停車位,造成非機動車占用機動車道行駛,路權不明確,無法保障通行安全。
⑤老城區人口、商戶較密集,車流量較大,施工難度較大
淮河路商圈每天都有數以萬計的人流量,商圈中心更有諸如長江路之類的主干道。不僅如此,銀泰中心東面有四十二中,南面有第九中學,早晚高峰時期更是經常堵的水泄不通。設想,如果在此處進行封閉施工,造成的影響遠不止于其施工封路所能承受的范圍。
⑥老城區停車位緊缺,高峰時期一位難求
停車位數量增速遠不及機動車增速,無法滿足現階段停車需求。在一些停車位急缺路段,不得不將非機動車道臨時劃為機動車停車位,甚至商業廣場也被機動車停車占用[4]。
①道路紅線較窄路段改為單向行駛車道
將重要道路改為單向行駛車道,增加通行速度,減少交通擁堵,在一定程度上也保障行駛的安全性。
②對重要的路口重新優化配時
對重要路口重新進行交通量計算,按照車流量重新配時,流量較多方向適當增加綠燈時間,配時時設置綠波,有助于車輛的快速高效通行。
③取消路邊的機動車停車位
取消占用非機動車道的停車位,減少機非混行狀況,增加非機動車的通行效率。
④改建港灣式公交站臺,推行“公交優先”,優化出行結構
將現有的站臺改建為港灣式公交車站,并延長站臺長度,解決公交車停靠時可能出現的擁堵,使非機動車適當減速,保護公交上下行的乘客安全。在城區內部推行“公交優先”政策,如設置公交專用信號燈,提高公交車的通行效率,讓一部分人的出行由駕駛私家車變為公共交通,大大減少了路面上的交通流。
⑤改建現有停車位為立體停車位,停車位可實施分時停車
若將老城區內商場地下車庫改為雙層立體停車場,則停車位可增加40%,大大減輕停車壓力以及路面停車壓力,讓路面行車更加快捷[6]。另外,協調商業中心停車場及居民區停車,白天居民區停車位部分對外開放,按照商業中心停車收費標準進行收費,將停車所得到的費用給予住戶,而商業中心的停車位在晚間則可向附近居民開放。二者互利共贏的同時也可緩解老城區內停車難的問題。
⑥在早晚高峰時,部分路段設置潮汐車道
設置潮汐車道,最大程度利用車行道,減輕單向擁堵現象。
老城區內路面情況復雜,以下案例是選擇了兩個具有代表性的路段來分別進行分析問題并提出解決方案。
3.1.1 路段概況
長江路是老城區內東西向主干道,東接長江路橋,西臨環城西路,全長共2990m。長江路是合肥的商業命脈,等同于王府井在北京,南京路在上海的地位。長江路是唯一一條完整橫跨老城區的重要道路,日平均車流量在整個合肥市名列前茅。
3.1.2 路段存在問題
①信號配時不合理,行人必須二次過街,存在安全隱患
長江中路與馬鞍山路交叉口人行橫道距離達60m,綠燈時間僅有45s,行人在過馬路時必須在中間地帶停留,而該路口掉頭車輛相對較多,不僅對駕駛人視野造成影響,對行人的安全也造成了一定的威脅。紅色區域為行人等待區,等待區內無任何保護措施,無法保證行人安全。
②車輛排隊時間過長,占用其他車道
高峰時期,長江路由西向東方向左轉(調頭)車輛遠多于直行車輛,而左轉車道僅有一個,且信號配時不合理,從而使得排隊時間過長,而下穿直行依舊通暢,在下穿入口處,左轉車輛會占用直行車道,導致直行車輛無法直行,最終完全擁堵,浪費道路資源。
③機動車在由輔路并入主路時,由于道口設置過小,造成輔路擁擠排隊現象
環城東路右轉、勝利路右轉、馬鞍山路左轉以及掉頭車輛,四股車流同時并入主路,而長江路匝道入口僅兩車道,無法承受車輛的同時涌入。匝道口擁堵時影響后方車輛,極易造成整個交叉口的交通混亂,高峰時期通行困難。
3.1.3 設計策略
策略一:長江路主干路設置潮汐車道,早高峰時占用由西向東方向一個車道,設置為由東向西方向。增加一個車道數可增加8~12輛/min的車流量,高峰兩小時可增加960~1440輛機動車的通行,不僅很好地利用了長江路的道路條件,也極大地減少了擁堵情況。
策略二:將長江路全程紅綠燈進行重新配時,在考慮行人可一次過街的前提下,盡可能設計機動車通行綠波帶。
策略三:增加輔路并入主路的道口數量,并在輔路中間設置分隔護欄,分流輔路的排隊機動車數,使得一部分機動車行駛至下個道口并入主路。
策略四:在輔路并入主路的第一個道口設置紅綠燈,根據車流量實時控制紅綠燈時間,可在一定程度上減輕擁堵現象。
3.2.1 路段概況
宿州路是老城區唯一一條南北貫通老城區的市政道路,全長2500m,地理優勢明顯。宿州路(壽春路-長江路路)可分為兩部分,一是從長江路到淮河路步行街,以購物中心綠城和鼓樓為核心,突出商業氛圍;二是從淮河路到壽春路,以飲食文化為主。人員較為聚集,交通條件較差,是老城區內部交通較為擁擠路段,也是交通事故的頻發路段。
3.2.2 路段存在問題
①非機動車停車區域占用機動車道
宿州路雙向四車道,機動車道兩側各被占用近0.5m作為非機動車停車區域,導致機非混行,有嚴重的安全隱患。周末節假日期間,行人數量倍增,由于部分路段人行道被占用,行人只能選擇走機動車道,出現短暫的三方并行,造成嚴重的擁堵。
②商業區域中心,出租車隨意停車載客
宿州路中央路段經過逍遙津、步行街等商業中心,人流量較為集中,對于公共交通的需求較大,但該路段沒有公交車經過,導致出租車橫行,隨意停車載客,高峰時期往往整條道路被出租車占用。
③車種復雜,交通混亂
宿州路在壽春路以北路段車中較為復雜,道路兩旁又設有停車位,非機動車與行人橫穿行為嚴重,在車道寬度本就狹窄的情況下,造成交通混亂,高峰時期嚴重擁堵。
3.2.3 設計策略
策略一:將壽春路至長江路路段改為由南向北單向行駛路線,避免對向車輛占道造成交通擁堵;
策略二:建立人行地下通道,利用已有的地下空間及水明月飾品店地下出入口,農行前地下出入口,三福地下出入口建立完善的地下步行商業系統,將路面商販統一遷至地下商業區,使得人車分流,從而緩解交通壓力,保障道路表面光滑;
策略三:在壽春路以北車道之間增設護欄,禁止非機動車與行人隨意穿越道路,引導行人從地下通道通行;
策略四:增加出租車專用停靠站點,限制出租車停車區域和停車時間,并且禁止任何私家車隨意停靠;
策略五:取消現存占用機動車道的非機動車停放點,重新設置非機動車停放點,如在五星電器和郵政大廈前廣場,避免非機動車亂停亂放占用機動車道,影響交通安全。
老城區作為城市歷史的底蘊中心和文化積淀聚集地,對于飛速發展的新興城市建設來說,無疑是最能突出本地文化特色和歷史印記的重要部分,科學合理地保護和改造好老城區,是合肥市所有人義不容辭的責任,更是無數現代建設者的使命。在如今這個高樓大廈鱗次櫛比,橋梁道路車水馬龍,城市住宅萬家燈火的時代,把老城區改造視為燃眉之急,彰顯了合肥市作為安徽省省會城市的勇氣和擔當,有利于城市歷史文化的保護傳承以及城市特色的完美呈現。將老城區的改造列入重點規劃章程,這不僅是對經濟發展的良好助推劑,更是展示城市文化特色一枚別致的勛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