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正茂,劉備
(1.安徽省合肥經濟技術開發區投資促進局,安徽 合肥 230601;2.安徽宇輝新型建筑材料有限公司,安徽 合肥 230601)
在政策引導和市場形勢下,很多預制構件生產企業如雨后春筍般崛起。但縱觀裝配式建筑發展較好的長三角區域企業的發展現狀,不難發現在取得長足發展進步的同時,也面臨嚴峻的挑戰。從整體上看,產業布局局限,市場發展不均衡;生產規模不大,市場競爭激烈;生產效率較低,產能釋放有限等是行業面對的重大問題與嚴峻考驗。就企業自身而言,走出經營困境,面臨轉型升級,提高競爭能力,持續健康發展是企業運營過程中首要破解的難題和挑戰。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大力發展裝配式建筑的指導意見(國辦發〔2016〕71號)的文件中,工作目標明確指出,以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為重點推進地區[1]。長三角作為裝配式建筑產業推進力度較大區域之一,預制構件企業已初步形成市場規模。以長三角地區為考察對象,調研僅涉及規模較大的預制混凝土構件生產企業(不含專業從事市政、鐵路等企業),根據相關資料不完全統計,預制構件生產企業數量如下表。
在指導意見出臺后,從企業數量增長來看,各地都有長足的進步,據有關資料表明:各地企業的產能也有較大提高。但是,從區域維度看,企業分布不均勻,主要集中在以省會城市的有效服務半徑內。上海、江蘇等在政策激勵、市場引導下企業數量增長明顯,但企業規模層次不齊;安徽在政府主導、市場運作下企業數量有所增加,但企業規模和產能較大;浙江作為國家首批鋼結構裝配式試點省份之一,鋼結構生產企業較預制構件生產企業多,因此預制構件生產企業有限。具體數據參見圖1。

長三角預制構件生產企業不完全數量統計表

圖1 2019年裝配式混凝土構件生產企業及產能情況
以合肥市為例,全市預制構件生產企業已投產數量為9家[2],待投產3家。在“政府主導、市場運作”模式驅動下,引進和培育了一批龍頭企業,引進西偉德寶業、遠大住工、宇輝集團、中建海龍、中民筑友、美好智造等一批企業,扶持與培育安徽三建、安徽鴻路、安徽望湖等本地企業實現轉型發展。以央企、國企、民企為“三足鼎立”的發展態勢,打造合肥市裝配式建筑千億產業;在工程總承包模式推動下,企業利益深度關聯,結成利益共同體,倒逼企業轉型升級,整合產業鏈要素,形成產業集群發展。已經初步形成東、西、南、北四個產業門戶基地,逐漸形成全產業鏈布局,探索出具有合肥特色的裝配式建筑發展路子。詳見合肥市裝配式建筑產業布局圖,如圖2。
劉繼朝,崔巍懿等通過對各省數據分析表明,在地理上相互接壤的省份,已在我國東部形成一個區域聚集度較高,且在全國范圍內領先的裝配式建筑發展集群[3]。李進軍,韓楠對上海地區的企業現狀調查中得出,企業的生產產能提升較快,并主動加快轉型發展的步伐。同時也對企業生產運營和存在問題進行了調研與分析并提出了改進建議措施[4]。《2019年度預制混凝土行業發展報告》指出,2019年全國預制構件生產企業的數量增長較快,據不完全統計這一年新增預制工廠近200個,近三年新建的預制工廠已超過600個[5]。

圖2 合肥市裝配式建筑產業基地布局圖
綜上所述,裝配式建筑行業迎來高速發展期,然而行業整體還是處于起步階段。預制構件生產企業數量的增加和生產能力的提高,無疑為裝配式建筑快速發展奠定了基礎,但也存在諸多亟待解決的問題。
從相關文獻、實地考察與調研分析可以看出,當前預制構件生產企業正在經歷深刻變化,面臨著轉型升級,呈現出以下特征。
2.2.1 市場競爭激烈,市場地位不高
在建設部取消混凝土預制構件專業承包資質的背景下,預制構件企業不再以“專業承包”的角色,而是以“供應商”的角色參與工程建設;在國務院“放管服”決策部署下,短期內行業的監督監管機制尚未完善,致使魚龍混雜的企業大軍加入進來,出現嚴重的同質化現象,致使市場競爭激烈,正規企業生存和發展受到威脅。多數企業以建筑用鋼筋混凝土構件為主,產品結構類型單一,技術集成含量不高,構件質量參差不齊,生產制作工藝粗糙等原因,除市政和鐵路企業外,企業市場地位不高。上海、南京、合肥分別采用備案登記、能力考核、動態目錄等管理方式與監管機制,對企業的要求較高,有實力的企業可以獲得較好的市場競爭地位。
2.2.2 產能釋放有限,產能過剩初現
當前行業尚未建立整套完善的產品標準體系,致使預制構件形式繁雜,尚處于批量定制化階段。企業一般需要大型成品堆場,尤其省會城市土地資源稀缺,往往不能滿足需求,造成達不到設計產能。除了預制構件生產周期與不同項目需求未達到無縫銜接以及場地需求限制外,構件標準化程度依然是導致瞬時產能不能有效釋放的主要原因。然而,在政策的驅動下預制構件生產企業有遍地開花之勢,但大部分集中在經濟較好或省會城市附近,呈現明顯的不均衡現象。企業為搶占行業制高點而熱衷投資進入,加之盲目的產能設計與市場需求不匹配,個別地方已經初現產能過剩和資源浪費的不利局面。從實際調研中了解到,大部分企業設計產能釋放不足30%。
2.2.3 生產效率較低,生產成本較高
考察中發現,大部分企業為了減少前期投入或者生產工藝本身需要而采用固定臺座法生產,還有一部分是利用老工廠或其它工廠改造升級,由于空間局限,流水線布局不合理等因素,造成流水線不能充分發揮,加之構件形式復雜,致使生產效率較低。少數企業在商業地產市場中承接到采購訂單,大多數企業只能承接一些保障房項目的訂單,依然需要依靠相應政策扶持,無法完全獨立地走向市場。企業前期投入大,企業管理水平一般,規模效益未顯現,生產效率較低等造成生產成本居高不下。生產成本影響市場價格,市場價格影響企業發展,市場拓展難以持續,生產規模無法提高,由此造成惡性循環。
2.2.4 投資回報較慢,產業升級困難
企業主要還是利用老的預制構件工廠或改造升級工廠,除一些大企業經營管理較好外,一般企業因為缺乏產業鏈整體優勢,經營狀況和經濟效益都較差。新工廠大多處于試運行階段,人員和管理等軟件建設方面存在很大短板,如果沒有產業鏈的整體優勢,存在很大經營風險,如鑒于投資方的全產業鏈基地定位,部分企業短期困難能夠克服,長期發展空間較大[5]。根據調研結果反映企業普遍存在專業人才匱乏,研發力量薄弱,創新動力不足,產品結構單一,產業工人較少,產業升級困難的問題。
2.2.5 經營狀況一般,面臨壓力不小
由于產品技術含量不高、生產成本壓力較大、市場競爭激烈無序等多方面原因,企業總體經營狀況并不樂觀。企業經過實際投入運營后,大部分存在生產看似紅火卻基本沒有盈利的狀況。對于拿到市場“份額”的部分企業,實際盈利狀況也不太理想,也有少部分企業已經陷入“生產多、賠的多”的情況。由于建筑業本身的特點限制,預制構件生產周期與工程施工周期不同,產能不能有效釋放,回款不及時也是普遍存在的問題。企業經營狀況與建設規模息息相關,一旦供需不匹配,惡性競爭就不可避免。企業面臨資金占壓、市場競爭、轉型升級等多重壓力。
裝配式建筑快速發展的主要手段是工業化水平的提高,尤其依賴于預制構件生產企業制造能力和管理水平的提高[6]。預制構件生產企業破解經營困境和合理轉型升級,不僅是企業提高市場競爭力的需要,更是行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通過對長三角區域企業發展現狀和發展特征分析,結合合肥市企業實際運營情況,經系統反思,從不同角度簡要闡述企業未來發展的趨勢,如圖3所示。

圖3 預制構件企業不同角度發展趨勢
預制構件生產企業正由中小型專業企業向大型綜合類企業發展過渡,一種是向覆蓋研發、設計、施工和制造一體化、集團化模式發展,另一種是向混凝土、新型建材、預制構件、預制部件等產品多元化方向專業化發展。未來10年預制混凝土行業的發展趨勢是兼并重組、聯合經營,通過資源整合實現規模化區域連鎖經營。大型企業將高度關注創新研發工作,與絕大多數中小企業徹底拉開距離,實現產品與市場分層競爭格局。
預制構件生產企業具有制造業和建筑業的雙重屬性,未來企業必將擺脫傳統建筑業“粗放型”的管理方式,向現代制造業“精細化”的管理方式轉變。企業應加速培養適應產業現代化發展需要的專業技術管理人才,同時開展農民工轉型產業工人的培訓,形成高素質,規模化,專業化的產業工人隊伍[4]。此外,企業想要成功轉型升級,必須加快“信息化”和“智能化”的建設,盡快實現“兩化融合”[6]。企業應加大BIM技術的應用,加快面向企業級的ERP管理系統和面向車間級的MES管理系統的建設,采用現代化信息管理系統,利用信息化手段,避免碎片化的管理方式。通過RFID芯片和二維碼技術的應用,實現產品全生命周期內全過程質量追溯的信息化管理;積極探索互聯網與物聯網技術的在企業管理、生產管理、產品管理等方面的應用,進而實現智能化管理。
綠色環保是促進企業可持續健康發展的有力手段[6]。按照工業4.0的標準,建設數字化車間和綠色工廠,突破采用工業機器人進行鋼筋加工、模具組裝、混凝土澆筑和構件運輸等環節自動化生產瓶頸,大幅度降低用工數量,提高生產效率。結合BIM技術對全產業鏈、全生命周期的應用以及通過植入RFID芯片和粘貼二維碼用于生產全過程,解決當前車間管理由“表單式,碎片化”向“數字化、可視化”的方式轉變,提高生產效率,減少管理錯誤,保證產品質量,降低管理成本。
產品質量是企業的生命,產品的增值服務是企業開拓市場與提高競爭力的有利保證。企業應采用產業化的思維方式贏得市場高地,擺脫經營困局,由“產品供應商”向“集成服務商”轉變。未來企業應加強新產品的研發能力,豐富產品種類多樣化的同時,開發差異化產品類型來滿足不同功能性的需求,通過技術集成實現產品裝飾保溫一體化、管線裝修一體化、光伏一體化等多功能化,以集成化的產品來提高市場競爭力;此外,還應加大技術創新投入,提高深化設計能力,在項目方案設計階段按標準化設計、模塊化組合進行預制構件產品設計,由按圖訂單加工,轉向簡單或單一產品通過社會化協助完成,實現企業的跨越式發展。
科技創新是企業快速發展轉型升級的重要保證,企業應高度重視產品革新和技術創新,加大研發力度,提高技術集成水平,增強企業再生動力,有效降低生產成本[6]。企業要借鑒國內外同行業的先進技術和成功經驗,充分研究預應力混凝土技術、高性能混凝土技術、清水混凝土技術和裝飾混凝土技術等,通過改進生產工藝和引入先進制造裝備,進而提高產品技術性能和質量標準,來適應新時期的發展特點與市場需要。設計開發滿足各種特定功能要求的構件產品是企業的主要目標,重點研發與推廣先進適用的新裝備、新材料、新工藝是發展的內在動力,進一步探索可再生資源利用和建筑垃圾減量化應用。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預制構件生產企業機遇與挑戰并存,企業的發展任重道遠。而建筑產業現代化的發展,必須由可持續健康發展的預制構件生產企業的支撐。
新形勢下,預制構件企業加快破解經營困境,合理轉型升級,提高市場競爭力,是實現裝配式建筑快速、高質量發展的基本保證。
①預制構件生產企業轉型升級發展,不僅需要自身長期不懈的努力,也需要各單位的共同參與和配合,更需要國家和地方各級主管部門的關心、支持和引導。
②預制構件生產企業必須立足于各地區的具體情況來發展,要結合當地的經濟條件和建設特點,因地制宜地確定生產規模、產品方案及配套服務,保持企業核心競爭力和區域均衡布局,進而保證資源的合理配置,推動企業可持續發展。
③市場是企業發展的決定因素,需要政府的積極引導。因此,投資建設工廠,需要緊隨市場節奏。如果過于盲目,必將造成企業間惡性競爭,不利于產業的健康發展。鑒于行業的特殊性,政府應制定相應政策,促使整個產業健康有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