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淑嫻 (杭州師范大學附屬醫院心電圖室,浙江 杭州 310015)
近些年來,隨著人民生活方式及飲食結構的改變,心血管疾病發生率不斷增多,其中冠心病是心血管疾病中發生率最高的一種,尤其對于老年人群而言,冠心病已經成為老年患者的常見病和多發病〔1〕。目前對冠心病的治療,主要包括藥物基礎性治療、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及經皮冠狀動脈介入(PCI)。其中PCI是目前治療冠心病的常用方式,隨著臨床治療技術的不斷發展和進步,尤其是新型洗脫支架在臨床工作中的廣泛運用,使得大量無法耐受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的患者得到了有效的救治〔2,3〕。近年來,學者提出殘余SYNTAX積分(rSS),為患者的血運重建程度進行了量化〔4〕。此外,研究顯示肥胖作為獨立的心血管危險因素,體重指數(BMI)升高,心血管事件和新發心力衰竭的發生率也隨之增加,美國心臟病協會(AHA)及美國心臟病學會(ACC)在冠心病二級預防中將肥胖列為心血管病危險因素,但關于BMI對冠心病患者治療預后的影響,尚無統一結論〔5〕。本研究探討老年冠心病行PCI術后患者BMI、rSS對預后的影響。
1.1研究對象 選擇2017年4月至2018年4月杭州師范大學附屬醫院心血管內科收治的老年冠心病行PCI治療患者148例,男51例,女97例,年齡74~93〔平均(85.87±7.93)〕歲,合并高血壓患者44例、糖尿病患者35例、腦卒中病史患者21例。依據BMI將患者分為正常體重組(BMI 18.5~24.0 kg/m2)40例、超重組(BMI 24.1~28.0 kg/m2)61例、肥胖組(>28.0 kg/m2)47例。此外,根據rSS積分,將患者分為低分組(rSS=0分)37例、中分組(0
1.2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經冠狀動脈造影證實至少1支直徑≥1.5 mm的冠狀動脈存在50%以上的狹窄;②均行PCI;③年齡≥75歲。排除標準:①既往有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②主動脈狹窄;③明確診斷慢性肺部疾病或需要長期進行家庭氧療;④合并嚴重心臟瓣膜病變;⑤臨床資料缺失。
1.3方法 對于無禁忌證且術前無長期口服抗血小板藥物的擇期PCI治療患者,術前24 h口服阿司匹林300 mg負荷量,同時口服氯吡格雷300 mg。術后阿司匹林100 mg/d及氯吡格雷75 mg/d聯合治療至少1年。計算患者的BMI及rSS,rSS積分由2名冠狀動脈介入專業人員根據冠狀動脈造影影像,通過www.syntaxscore.com網站中所提供的SYNTAX積分計算器評定而得。
1.4觀察及隨訪 觀察患者并比較患者治療前、治療1年后冠心病相關指標,包括左心室射血分數(LVEF)、每搏輸出量(SV)、心排血量(CO)及左心室舒張末期內徑(LVEDD)。患者術后隨訪1年,不良心血管事件發生全因死亡、支架血栓、再次心肌梗死及腦卒中等。
1.5統計學分析 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22.0行t檢驗,方差分析,χ2檢驗,采用受試者工作特征(ROC)曲線分析BMI、rSS對患者不良心血管事件預測價值。
2.1根據BMI分組
2.1.1不同BMI分組基線資料比較 不同BMI分組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不同BMI分組基線資料比較
2.1.2不同BMI分組心功能比較 治療1年后不同BMI分組LVEF、SV、CO較治療前顯著升高(P<0.05),而LVEDD較治療前顯著降低(P<0.05),但同時點不同BMI分組間心功能指標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見表2。

表2 不同BMI分組心功能指標比較
2.1.3不同BMI分組不良心血管事件發生情況比較 不同BMI分組治療后隨訪不良心血管事件發生率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2.2根據rSS分組
2.2.1不同rSS分組基線資料 不同rSS分組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3 不同BMI分組不良心血管事件發生情況比較〔n(%)〕

表4 不同rSS分組基線資料比較
2.2.2不同rSS分組心功能指標比較 治療1年后不同rSS分組LVEF、SV、CO較治療前顯著升高(P<0.05),而LVEDD較治療前顯著降低(P<0.05),治療后低分組心功能指標改善情況最佳,而高分組改善情況最差,治療1年后各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不同rSS分組心功能指標比較
2.2.3不同rSS分組不良心血管事件發生情況比較 不同rSS分組隨訪不良心血管事件發生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其中高分組不良心血管事件發生率顯著高于低分組和中分組,中分組顯著高于低分組(P<0.05),見表6。

表6 不同rSS分組不良心血管事件發生情況比較〔n(%)〕
2.3ROC曲線分析BMI、rSS對患者不良心血管事件預測價值 BMI對患者不良心血管事件預測曲線下面積為0.617(P>0.05),rSS積分對患者不良心血管事件預測曲線下面積為0.930(P<0.05),見圖1。

圖1 ROC曲線分析BMI、rSS對患者不良心血管事件預測價值
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主要是由于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導致血管變窄或阻塞,引起冠狀動脈出現功能性痙攣,從而造成心肌細胞缺血缺氧甚至壞死〔6〕。近年來流行病學調查研究顯示,我國冠心病發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冠心病可引起心力衰竭及惡性心律失常等嚴重并發癥,對患者身心健康及生命安全造成嚴重威脅〔7,8〕。PCI可有效治療冠心病,并顯著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及預后水平。對于老年冠心病患者,由于合并多種基礎性疾病,患者臨床預后較差,因此尋找有效指標預測臨床治療預后,對于患者治療方案的擬定及預后改善具有重要意義。
研究證實,肥胖是導致心血管疾病發病的重要危險因素之一,其臨床病理機制包括肥胖減低了胰島素敏感性,從而導致自由脂肪酸生成的增加,引起交感神經興奮,促進機體高凝狀態及炎癥狀態的發生〔9,10〕。結果顯示,老年患者經PCI后心功能指標可得到顯著改善,而不同BMI分組之間心功能指標改善程度無明顯差異,此外,不同BMI分組患者治療后隨訪不良心血管事件發生率無差異,與學者相關研究報道結果相似〔11,12〕,提示BMI與患者PCI治療效果及臨床預后無明顯相關性。
SYNTAX積分是依據冠狀動脈解剖結構及病變程度等形成的一種評分系統,可作為PCI及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的參考指標之一〔13,14〕。而基線SYNTAX積分不能有效反映介入治療對冠狀動脈病變的改善情況,rSS利用該積分系統,基于PCI術后冠狀動脈病變特點計算而來,從而更能反映PCI術后殘余病變情況〔15,16〕。本研究結果提示rSS可反映老年冠心病患者PCI手術治療情況,與學者相關報道結果相似〔17,18〕。
此外,本研究采用ROC曲線分析表明BMI不能有效預測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而rSS則可作為老年冠心病患者PCI治療術后心血管不良事件預測的重要指標之一。考慮BMI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僅僅單純的基線BMI水平可能導致分層不準確,此外,患者經過生活方式的調整及藥物治療,可能導致BMI的改變,因此僅依靠基線BMI水平分層并不能很好地預測患者預后情況〔19,20〕。而rSS更能反映PCI術后殘余病變情況,而病變的殘余對疾病發展和預后具有重要的影響作用,因此rSS能夠更好地預測患者臨床預后〔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