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海艷 耿桂靈
(南通醫學院 1護理學院,江蘇 南通 226000;2第四附屬醫院鹽城市第一人民醫院)
胸腰椎骨折患者的椎體通常呈楔形變,是脊柱骨折中較多見的損傷類型。胸腰椎骨折大多發生在下胸段和上腰段,主要表現為背痛、不敢活動,輕者可妨礙其站立行走,重者其后柱的棘突或韌帶均會發生損傷,形成局部后凸畸形,胸腰椎活動嚴重受限,嚴重影響患者日常生活〔1〕。老年患者胸腰椎骨折發生、發展、治療和預后都與老年患者骨質疏松存在密切關聯,而對胸腰椎骨折治療重點在于促使患者腰椎功能恢復正常〔2〕。研究發現,使用經皮穿刺椎體成形術(PVP)治療效果尚可,患者胸腰椎功能恢復較好,但經隨訪發現有少數患者術后存在再骨折現象〔3〕。
目前,針對老年骨質疏松性胸腰椎骨折術后再骨折影響因素的研究較多,但其缺乏統一性,難以為臨床診治提供參考依據。
本研究進一步探討老年骨質疏松性胸腰椎骨折術后再骨折的影響因素。
1.1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7月在南通醫學院第四附屬醫院接受PKP的141例老年骨質疏松性胸腰椎骨折患者的臨床資料,依據其術后是否發生再骨折分為再骨折組(22例)和非再骨折組(119例)。再骨折組男12例,女10例;年齡61~77〔平均(69.32±5.17)〕歲;首次骨折距手術時間48~96〔平均(71.71±0.34)〕h;Frankel標準分級:A級6例,B級5例,C級4例,D級7例。非再骨折組男89例,女30例;年齡61~79〔平均(69.47±5.08)〕歲;首次骨折距手術時間48~96〔平均(79.54±0.48)〕h;Frankel標準分級:A級45例,B級23例,C級31例,D級20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具有可對比性。
1.2診斷標準 使用《中國人骨質疏松癥建議診斷標準(第二稿)》〔4〕進行診斷:①局部疼痛劇烈,無法起立,翻身困難,搬動時患者常感到疼痛程度增劇;②骨折處均有明顯壓痛及叩擊痛;③患者腰背部活動受限,肌肉痙攣,重病人無法站立或坐起,輕者亦有明顯的活動受限、腰背部肌肉痙攣。
1.3入選標準 納入標準:①所有患者需符合上述相關診斷標準;②符合PVP手術指征者;③臨床資料保存完整者。排除標準:①合并惡性腫瘤者;②合并其他重要器官功能不全者;③具有嚴重精神障礙者;④合并免疫功能異常者;⑤中途退出研究者;⑥脊柱病理性骨折者。
1.4方法 ①所有患者經PVP手術治療:協助所有納入者取俯臥位,X線透視(X射線儀器BJI_I型號)確定骨折病灶,標記穿刺點,局部麻醉后,于X線指導下選用PVP專用骨穿刺針于病灶椎弓環外上側,棘突旁3 cm處及矢狀面20°夾角進行穿刺,穿刺到達前椎體1/3處停止,X線確認病灶位置,根據長沙邁諾醫療器械提供的膨脹式骨水泥手術器械進行Osteopal V骨水泥注入,注入時需待骨水泥進入面團期再進行,并于X線指導下緩步注入至病灶椎體內,隨時調整注入方向及注入針位置,當填充量達到椎體體積70%~80%時停止,或出現滲透時停止,旋轉退針,壓迫穿刺點止血,包扎。術后2 d開始佩戴支具,并下床鍛煉,且均給予消炎、抗感染、止痛等治療措施,并給予患者鈣爾奇D片(華潤雙鶴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1022441,規格1 g/片)口服治療,1片/次,1次/d。②分別記錄兩組年齡、性別、有無骨折病史、有無發生骨水泥滲漏、椎體側凸有無畸形、骨密度、骨水泥量、Cobb角恢復至正常占比等情況。其中,骨密度經X射線儀器BJI_I型號測量骨密度值;Cobb角采用西門子三維C臂測量;椎體側凸有無畸形使用X線機檢查。
1.5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4.0軟件進行χ2檢驗、單因素分析、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2.1單因素分析 兩組性別、骨折病史占比及骨水泥量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再骨折組年齡(≥75歲)、骨水泥滲漏、椎體側凸畸形、骨密度(<-2.5 S)、Cobb角恢復至正常(<85%)占比均明顯高于非再骨折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表1 老年骨質疏松性胸腰椎骨折術后再骨折的單因素分析〔n(%)〕
2.2Logistic回歸分析 年齡(≥75歲)、骨水泥滲漏、椎體側凸畸形、骨密度(<-2.5 S)、Cobb角恢復至正常(<85%)均是導致老年骨質疏松性胸腰椎骨折術后再骨折的影響因素(OR>1,P<0.05)。見表2。

表2 老年骨質疏松性胸腰椎骨折術后再骨折的多因素分析
現階段,人口構成逐漸趨于老齡化,胸腰椎骨折的發生率正在呈逐漸上升趨勢。患者胸腰椎受到屈曲或垂直方向的暴力,造成胸腰椎體骨折,嚴重損壞脊柱的穩定性,且容易伴隨神經及脊髓出現不同程度損壞〔5〕。由于胸腰椎骨折具有不穩定性的特點,如不及時采取有效的治療措施,則可導致患者病情進一步發展。胸腰椎骨折是由于外力促使胸腰椎骨質遭受連續性破壞,是常見脊柱損傷。老年患者由于多存在骨質疏松,導致致傷因素多為低暴力損傷,如滑倒、跌倒等,常易合并神經功能損傷及其他臟器損傷,將對臨床治療帶來一定挑戰〔6〕。
研究表明,體重指數低、骨密度低、術前有陳舊性椎體楔形變及胸腰椎結構異常是胸腰椎骨折術后再骨折的危險因素〔7〕。本研究結果與上述研究基本相符。本研究表明,年齡是造成老年骨質疏松性胸腰椎骨折術后再骨折的影響因素,由于年齡的增長,患者體內骨流失逐漸加大,遠大于骨質生成,造成骨量嚴重下降,加重骨質疏松程度〔8,9〕。因此,臨床應積極防治老年人群骨質疏松,對應措施如下:①改變飲食習慣,減少酸性物質的攝入量;②指導患者戒煙、酒,控制鹽及蛋白質的攝入量,避免加劇鈣流失;③指導患者適當運動,促進新陳代謝,利于鈣吸收;④養成良好生活習慣,保持堿性體質,避免發生骨質疏松;⑤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減少體內酸性物質積聚,預防骨質疏松〔10,11〕。胸腰椎骨折患者注入骨水泥可恢復椎體強度,提高穩定性,且對傷椎具有支撐作用,減輕日常活動時對機體神經及相關血管造成的傷害〔12〕。有學者指出,骨水泥滲漏至椎間盤處,可促使相鄰椎體間的局部應力增加,促使相隔椎體受力隨之降低,出現再骨折風險〔13〕。同時,骨水泥滲漏可能使患者椎間盤退變加速,促使力學分布不均,破壞緩沖應力,提高骨折發生率〔14〕。因此,臨床治療過程中,應密切關注患者有無出現骨水泥滲漏情況。此外,有研究指出,患者骨質疏松越嚴重,其術后發生再骨折的風險系數越高〔15〕。故臨床應建議老年人群定期到醫院檢查骨骼的健康狀況,評估骨折的風險,并應針對性接受抗骨質疏松治療。經相關研究證實,骨水泥注入量達到患者椎體體積的16.2%時,椎體強度的恢復效果較好,達到29.8%時,能夠有效恢復椎體高度〔16〕。但因骨水泥易發生占位效應,可壓迫椎體周圍血管,影響椎體部位血液循環,進而將增加再骨折風險〔17〕。故臨床應高度關注胸腰椎骨折患者術后有無發生骨水泥滲漏情況,警惕再骨折事件發生。有研究表明,Cobb角能夠準確反映人體脊柱側彎的嚴重程度,且角度與病情嚴重程度呈正相關,角度越大,患者發生骨折的危險系數越高〔18〕。 因此,臨床應密切觀察老年骨質疏松性胸腰椎骨折患者的Cobb角,必要時規范佩戴支具,降低術后再骨折發生風險。
綜上所述,骨密度、Cobb角等為造成老年骨質疏松性胸腰椎骨折術后再骨折的影響因素,臨床可通過指導患者接受抗骨質疏松治療,并定期給予隨訪,監督其服藥,盡可能控制骨量丟失,增加骨密度,減少預后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