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微
課堂觀察,一種新型的聽評課范式,在普通學校已經有多年研究歷史,但對于特教學校而言,課堂觀察猶如一股清流,喚醒了特教學校沉悶的教研方式,迸發了校本教研的生命力,引領特教學校走向教研的專業性,為特教學校帶來了全新變化。
佳木斯市特殊教育中心學校是佳木斯市唯一一所招收視力、聽力、智力障礙、自閉癥、腦癱等多重殘疾學生,涵蓋從小學直至職業高中的特殊教育學校。學生類別多,生源分散,智力障礙學生相對居多,聽力障礙學生少,視力障礙學生更是稀少,盲班僅有6名學生還是從小學直至高中的復式班。全學校沒有平行班,這樣的校情和生情導致學校的校本教研缺乏教師的互動和對話,僅限于“為完成教學任務而開展活動”,呈現出弱化和低效的態勢。如何能讓校本教研煥發出生命的活力,充分發揮校本教研在促進教師專業成長和學校內涵發展中的積極作用,推動學校可持續發展呢?經過領導班子反復調研討論,課堂觀察于2013年被引進我校,開啟了“學習——醞釀——實踐——立項——再實踐——提升”的研究歷程,經過七年的努力,取得了一定成果。
向下扎根,創造歷史新高
課題引領。經過四年的前期學習和探索,學校于2017年以《基于課堂觀察的特殊教育實踐研究》為題目,成功獲批黑龍江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重點課題(課題編號JJB1317085),后滾動為全國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單位資助教育部規劃課題,題目調整為《特殊教育學校課堂觀察的實踐研究》(課題編號FHB170547),旨在通過課堂觀察研究使教師發現和解決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改進特殊教育學校“教”和“學”的方式,提高教學的實效性;在研究中形成合作共同體,促進教師專業成長;并提煉出基于“課堂觀察”的校本研修的有效策略,形成校本化的研修主題,課題級別和研究氛圍創下了歷史新高,推動學校文化發展。
開展外出培訓、學習活動。課題的研究需要專業的理論支撐,為了深入學習了解課堂觀察、教學評價、新課程標準等相關理論知識和研究現狀。學校開展自己學、集中學、外出學等多種方式的培訓學習活動。2019年學校外出學習培訓人數達51人次;組織開展專題培訓講座,聘請特教專家南京市秦淮特殊教育學校的張慧校長、佳木斯市教育研究院詹曉軍主任等到校講座、骨干教師帶領學習等方式發揮專家引領和伙伴互助作用;購買大量專業書籍,為課題組成員提供學習材料,每學期讀一至三本書,撰寫讀書筆記,開展讀書交流會;課題組成員撰寫觀察工具設計說明,開展設計說明交流會,進行集中互相學習。通過形式多樣的學習活動,幫助課題組成員快速掌握相關的專業理論知識,應用于研究實踐。
課題研究更深更廣。課堂觀察,落腳點在課堂教學。在課題實踐研究過程中,始終扎根課堂,研究教學。每學期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堂教學研討活動,如:“一課三摩”“骨干教師展示”“黨員示范課”“推門課”“學科主題研究”、青年教師的“奮進杯”、全員參與的“幸福杯”等課例實踐研究,共有教師50余人次進行了教學課例展示;300余人次的教師參與課中觀察;百余次的教師集中研討,參與課題研究的人數和研究次數都達到了學校歷史新高。在學校智障、聽障、視障三大類教育的語文、數學、美術、音樂、體育、感統、信息技術等學科中,相繼開展了課堂觀察教學研討活動,教研涉及的學科范圍最廣,教師們撰寫論文、研究報告的數量也創了歷史新高。
向上生長,提升辦學內涵
課堂觀察是一種行為系統、一種研究方法、一種工作流程、一種團隊合作。有目的、有計劃的課堂觀察,使教師發現和解決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改進“教”和“學”的方式,提高教學的實效性。在研究中形成合作共同體,促進教師專業成長。并提煉出基于“課堂觀察”的校本研修的有效策略,形成校本化的研修主題,推動學校文化發展,提升學校辦學內涵。
師生共同的精神追求。以“課堂觀察”為技術手段的特殊教育課堂教研和評價模式,以校長為領銜、以專家為引領、以問題為核心、以小組合作為特征、以課堂教學為陣地,以充沛的情感體驗激發教師與學生成長的內在成就動機。課題在實踐探索中逐步形成問題解決思路,匯集全體教職工的智慧,成為師生共同的精神追求,經過大量實踐探索,并通過檢驗涌現出眾多突出的成果。課題成為了全體教職工共同追求,是學校共同精神的集中體現,已經轉化為學校的風氣和教師的行動自覺。
營造濃厚的校本研究氛圍。在課題實踐研究中,學校確立了“四級三線”的研究管理網絡。(四級:領導小組—科研室—課堂教學行動研究組—各研究小組;三線:視障教育研究、聽障教育研究、智障教育研究。)各級研究組在各個階段都有明確的研究任務和內容,課題組和行動研究組利用每周一、周三下午的教研時間進行集中研討,各研究小組利用課余時間、中午休息時間進行小組交流。開展了“確定課堂觀察視角”“觀察工具設計”“制定課堂觀察工作流程”“課前會議”“課后評研”“修改教學設計”“觀察工具設計說明”等主題的研討活動。
轉變聽評課范式。變被動完成聽評課任務為主動式參與教學評價。以往的聽評課,學校每學期要求教師完成一定數量的聽課任務,教師為了完成任務而疲于應付。通過課題研究,激發了教師主動參與的意識,發揮自我能動性。
變盲目的聽評課方式為有側重研制觀察量表。教師憑記憶和經驗進行評課,標準不一,且以評價任課教師為主,極少關注學生。通過課題研究,教師根據課題組下達的任務單進行有側重點的聽評課,研制出的觀察量表作為聽評課工具,課堂上不僅評價教師的“教”,更關注學生的“學”。目前,學校開發研制了28個《特殊教育課堂觀察基本觀察點》,包括學生學習維度、教師教學維度、課程性質維度、課程文化維度等。確立并制作了適合學科課堂教學的觀察點和觀察工具。如:在主題研究“智障口語交際課課堂教學實踐研究”中“聽覺理解”“表達能力”“學生前測”“學生后側”等適用于聽障、智障類溝通課的觀察工具。
變單打獨斗聽評課策略為合作性科學有效評價。利用小組合作的方式,由課題組為小組設定評價維度,分解評價任務,組內教師評價側重點不同,評價內容不一,評價方式多元,以小組合作方式對課堂教學進行科學有效評價。
變針鋒相對聽評課態度為平等和諧交流。以往的聽評課,都是對立性的,有的聽課教師為了凸顯所謂的自身業務素養,針鋒相對地進行評判;有的聽課教師為了不得罪人,敷衍了事,長此已久,大家既不愿意聽課,也不愿意被聽課。通過課題研究,教師逐漸擺脫了對立性聽評課的束縛,放平心態,借助評價工具,以觀察數據和觀察描述為依據,平等對話,和諧交流,真正把教學的亮點放大,找準問題,有的放矢促進教學質量提升。
向深探究,凝聚發展后勁
一、“課堂觀察”更適合特殊教育學校校情、學情及個性化教育
課堂觀察能夠幫助特殊學校根據學校的辦學理念、育人目標、課程設置、師資隊伍等特點,創建適合自己的教研方式和評價標準,基于課堂觀察的教學研究活動是以學生為中心展開。從學生的“學”出發,以學定教,以學觀教,以學議教,以學研教,以學促教的理念和導向。通過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態、學習過程、學習方法和學習結果等,審視教師的教學設計、活動實施、評價方法,使教師的教學理念不斷更新,教學行為持續改進,教學質量逐漸提高。有利于學校全面、可持續地發展。
特殊教育學校的學生殘疾類別多,個體差異大,班級人數少。這正有利于課堂觀察在課堂教學中對班級每一個學生個體進行學習過程的關注,研究各類殘疾學生的認知特點,找出共性的特點和個性的差異,幫助每個學生尋找適合自己的發展途徑。幫助教師更好地了解每個學生的身心特點,設計符合學生學習的教學活動,應用有效的教學策略,提升課堂教學質量,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按照《黑龍江省關于實施特殊教育個別化教育實施計劃的通知》精神,特殊學校要實施個別化教育計劃,建立一生一案,為每一位殘疾學生進行專業評估,以年為周期,根據學生的學習起點,學習風格等制訂短期目標和長期目標。專業的評估是在學生學習前尋找他的學習起點,在學習后判斷他的學習終點,但是缺乏學生在課堂學習過程中的觀察測評。課堂觀察正好能彌補這一缺憾,成為個別化教育過程性評價的有效手段,觀察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具體行為表現,分析學生行為背后的原因,找到學生學習的興趣點和困難點,從而幫助教師建立符合學生個性的發展途徑和教育實施的有效手段,提升個別化教育計劃的實效性。
二、“課堂觀察”更適合特殊教育學校的發展
聚焦生涯規劃。特殊教育學校的課堂觀察不是只關注于班級整體,而是關注每個學生的發展;不是只關注學習結果,而是關注學習過程;不是只關注學生現在的發展,而是關注學生終身可持續發展。在研究中通過持續跟蹤某個學生在不同課堂上的行為表現、個性特點、愛好特長等來分析其在各方面的優缺點,為其規劃、設計適合的職業方向,并揚長避短式地進行培養和輔導,實施生涯教育,力爭通過教師的努力,引導學生不斷地認識自我、管理自我、規劃自我,為其搭建就業平臺,創造屬于自己的幸福人生。
“做一個能獨立生存的強者,做一個幸福生活的創造者”是學校培養學生的最高目標。通過連續兩個學期對聾生大志不同學科的課堂觀察的跟蹤測評,我們發現大志的智力水平、文化基礎、社交能力都有欠缺,但品質好,能吃苦,愛勞動,那雙永遠微笑的大眼睛透著淳樸和善良。大志的職業規劃教師團隊持續跟進研討,發現大志非常樂于助人,動手能力強,在短短的一周內學會了制作兩種口味的豆漿,綜合其智力、能力、技能、品質等并結合其生理障礙,為大志策劃了適合他特質的職業生涯規劃:大志暖心飲吧。在職業高中側重培養,將來畢業以學到的技能自主就業。尋求愛心企業或愛心人士投資,幫助大志制作流動的飲吧車,無需語言,飲品明碼實價;無需動腦,掃碼收銀入賬。憑借大志的飲品制作技能、暖心服務和熱情微笑來實現自身價值,融入社會、服務社會、回報社會。
引領辦學方向。新時期,針對學校的辦學理念“為每一個學生的幸福而教育”,我們又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如何實現各類特殊學生的人生幸福,怎樣能為其幸福實施適切的教育?我們仍舊從課堂觀察中找到了答案。我校職業高中在2018年前是聽障、視障學生設置專業課程,智力障礙學生義務階段畢業就等于失業。為了讓智力障礙學生能夠學到一技之長,也有可能像聽障、視障學生一樣擁有自食其力的本領,我們又向課堂觀察尋求幫助。領導班子、課題組、學科組、教師團隊,分別進行了考察、調研,深入班級,觀察測量、論證研討、激烈辯論。分析了學校智力障礙學生的認知、動手、思考、記憶等能力,結合學校特點規劃了智力障礙的職業技能課程:皂藝(手工皂制作)、廚藝、珠藝(串珠)、烘焙等,為智力障礙學生職業規劃賦能。2018年秋季,學校將當年初中畢業生留在了學校繼續職業高中學習,學生們歡呼雀躍,家長們喜極而泣,教師們百感交集。正是課堂觀察的科學論證,有效測量,分析定位給學校辦學指引了方向。
學校本著“培養十二年,奠基一生”的理念,全面實施“生涯教育”,特殊學生通過在學校學到的一技之長能在社會上安身立命、自食其力、有尊嚴地生存,幸福的生活,努力解決殘疾學生所面臨的生存、就業的實際問題,減輕殘疾家庭的生活困難,是特殊教育工作者最美好的夙愿。
向外輻射,擴大區域影響
以“黑龍江省東部區域教研活動”為平臺,在全省兄弟學校中展示、推廣以“課堂觀察”為技術的校本教研模式。2018年12月,學校承辦了我省東部區域特殊教育“聚焦校本教研,提高教學質量”教研活動,進行了課題“特殊教育學校課堂觀察的實踐研究”的中期檢驗推廣工作。省教育廳基教二處、省教育學院研究中心、市教育局、市教育研究院、市教育科學規劃辦、各地市主管特殊教育領導、省東部地區10所特殊教育學校及隨班就讀學校的領導、骨干教師等200余人參加了此次活動。學校課題組的課題研究階段性總結匯報,以及課題組成員進行了以“課堂觀察”技術為操作策略的課中觀察、課后評研的校本教研展示,贏得了各位專家的高度評價和充分肯定,特別是在“課堂觀察”測量、考評,為特殊學生策劃的職業方向和學生們的職業技能展示時,與會者無不動容。
課堂觀察,猶如一股清流,匯入特殊教育校本教研和學校發展的大潮,以清新、創新、革新的氣息,激發了特教教師的自我專業化成長的內動力,迸發了特教學校校本教研深耕不輟的研究潛能,匯聚了學校可持續發展的蓬勃力量,路漫漫,未來可期,吾將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