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婷
【摘 要】席曼諾夫斯基,波蘭新室內音樂的創始人,20世紀上半葉波蘭樂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被人們譽為“波蘭現代音樂之父”。他一生創作了大量的音樂作品,其中瑪祖卡鋼琴作品共有22首,本文以《瑪祖卡Op.50 No.1》為對象,從曲式結構、音樂特點等角度對該樂曲進行分析闡述,希望能夠給研究席曼諾夫斯基瑪祖卡鋼琴作品的音樂工作者提供一些幫助。
【關鍵詞】席曼諾夫斯基;瑪祖卡;曲式結構;音樂特點
中圖分類號:J657?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20)29-0076-02
卡羅爾·馬切伊·席曼諾夫斯基(Karol Maciej Szymanowski,1882-1937)是繼肖邦之后又一位杰出的波蘭作曲家、鋼琴家,也是波蘭20世紀上半葉音樂創作領域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更是波蘭新室內音樂的創始人,被人們譽為“波蘭現代音樂之父”,并且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1982年,也就是席曼諾夫斯基誕辰一百周年之際,將該年命名為“席曼諾夫斯基年”。席曼諾夫斯基在一個具有濃厚藝術氛圍的貴族家庭中長大,自幼便接受了良好的音樂教育,學習了鋼琴和音樂理論;18歲時完成了他的第一部作品——《前奏曲》;19歲時進入華沙音樂學校,跟隨波蘭作曲家齊格蒙特·諾斯科夫斯基(Zygmunt Noskowski)學習和聲、對位和作曲等;45歲至48歲時擔任了華沙音樂學院院長,從此便全身心地投入到了教育工作者的行列中,并且席曼諾夫斯基在任職期間還撰寫了一些有關音樂教育方面的論文;后來,由于肺結核病情持續惡化而不得不辭職療養,最后在瑞士洛桑的療養院中逝世,享年55歲。席曼諾夫斯基主要的代表作品有《小提琴協奏曲》、歌劇《羅杰王(King Roger)》、芭蕾舞劇《哈爾奈西(Harnasie)》以及大量的鋼琴作品。
席曼諾夫斯基一生共創作了22①首瑪祖卡作品,這也是其晚期重要的音樂作品,其中Op.50共20首,創作于1924-1925年間;Op.62共2首,創作于1933-1934年間。席曼諾夫斯基的瑪祖卡作品在繼承前人音樂創作手法的基礎上,更多地吸收了波蘭南部塔特拉地區的音樂特色,更加真實地還原了瑪祖卡的民間舞蹈風格,通過鋼琴的強大表現力描繪出想象中的宏偉舞蹈場面。席曼諾夫斯基的瑪祖卡以民間音樂元素為主,很少在瑪祖卡創作中帶入個人感情色彩,而是通過運用精湛的創作手法賦予瑪祖卡新的生命力,向世人展示出了全新的面貌。具體創作手法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其瑪祖卡作品中有了自由曲式的發展趨勢;其次,在和聲手法上進行了革新;再次,節奏上采用了民間音樂典型的節奏型和復調化的節奏形態;最后,在波蘭民族民間音樂旋律中融入了現代音樂元素。本文則主要針對《瑪祖卡Op.50 No.1》進行分析,以探究其音樂特點與魅力。
一、分析圖式
本曲是以鑲邊的單三部曲式為主的邊緣曲式(如下圖所示,前后兩邊均為樂段結構,中間部分呈現拱形結構特征)。從每個樂段的終止來看,B樂段與C樂段較B樂段與A樂段聯系更加緊密,由此,B樂段、C樂段和B樂段再現的這三個部分形成了一個有再現的單三部曲式,而前后兩邊的A樂段則可以視為是鑲邊的部分。
二、分析說明
A樂段(1-16):由四個平行重復的樂句組成,4+4+4+4方整性結構。主調為E大調,1-4小節揭示了全曲的主題形象(譜例1),主題旋律由主音弱起呼出,經連音線將時值拉長了一半,緊接著一個氣息飽滿的七度大跳音調上揚,形象地描繪出農夫在鄉間自由呼喊的場面;隨著氣息的逐漸減少,旋律線條呈現為緩緩級進下行的E波德哈拉音階,下方聲部則在e伊奧尼亞調式上以柱式和弦的形態不斷加以點綴,仿佛耳邊飄來田野上傳來的陣陣回聲;而后的三次變化重復,更加逼真地再現了民間歌舞場面的隨意變化。
B樂段(17-24):由兩個變化重復的平行樂句組成,4+4方整性結構。17-18小節由半音下行組成的高音聲部為E利底亞調式,由半音上行組成的中音聲部則為e弗里幾亞調式;19-20小節高音聲部轉為E伊奧尼亞調式,中音聲部則保持e弗里幾亞調式。上方聲部以相反方向的兩條旋律線、綜合調式以及節奏模仿形成了復調對位形態,下方聲部則用持續不斷的五度連跳音式伴奏織體模仿風笛的聲響進行完美襯托,通過力度的變化營造出民間連跑帶跳舞蹈的自由與快活。
C樂段(25-32):主題材料來源于A樂段,由兩個平行的樂句組成,4+4方整性結構。后樂句在前樂句的基礎上以升高八度和聲部加厚的形式呈現,力度轉弱,和聲色彩更顯柔美,仿佛在靜靜勾畫著美好幸福的生活藍圖。
B樂段再現(33-44):由三個部分重復的樂句組成,4+4+4方整性結構。第一個樂句是B樂段第一個樂句的再現,起到連接過渡的作用。后兩個樂句為原樣重復的樂句,上方聲部先后在E波德哈拉調式音階和E伊奧尼亞調式上,音樂情緒在不和諧的音響效果中逐漸緊張嚴肅起來,低音聲部則運用了“IV-V-I”典型的功能和聲進行加以襯托,宣泄出內心的焦躁不安。
A樂段再現(45-53):縮減再現,再現了兩個樂句后又擴展了一小節。音樂首尾呼應,回到了最開始的主題、最開始的速度,力度也逐漸減弱至pp結束,營造出朦朧縹緲的神秘之感,留給人們無限的想象。
三、音樂特征分析
(一)多調性或雙調性結構
多調性,是20世紀現代主義音樂的作曲技術之一,是傳統調性基礎上的一種特殊變體,指兩個或兩個以上不同調性在同一時間內的調性縱向交織或結合,其中兩個調性的調性重疊稱為雙調性。席曼諾夫斯基在他的瑪祖卡創作中,比較熱衷于雙調性的使用。例如《Op.50 No.1》中第37-41小節,上方聲部在B大調上陳述,下方聲部卻在E大調上陳述,由此在縱向上形成了雙調性結構(譜例2),音樂在擺脫了傳統調性思維的基礎上,營造出復雜而新穎的和聲效果,旋律也顯得更加張揚而自由。
(二)調式音階綜合結構
席曼諾夫斯基在瑪祖卡創作中不僅運用了傳統中世紀宗教音樂中的中古調式音階,而且在波蘭南部塔特拉地區音樂的深刻影響下,還使用了“波德哈拉音階”這種民間音樂的非傳統音階結構?!安ǖ鹿綦A”指的是在基本調式音階的基礎上不僅要升高IV級音,而且還要降低VII級音,增四度結構則是“波德哈拉音階”的典型特征。
席曼諾夫斯基將傳統和非傳統音階結構綜合運用起來的創作手法,賦予了瑪祖卡與眾不同的嶄新面貌,使其更具有吸引力。例如《Op.50 No.1》的主題旋律就是不同調式音階的綜合結構形態(譜例3),主調為E大調,上方聲部從一開始至第2小節第二拍結束中,既升高了IV級音(#A),形成了增四度結構,同時又降低了VII級音(D),這與“波德哈拉音階”的典型特征相吻合;緊接著第2小節最后一拍又升高了VII級音(#D),使得音樂在利底亞調式上陳述;而下方聲部所使用的雙音或柱式和弦,則是伊奧尼亞調式的特點。由此,整個主題旋律便形成了中古調式音階和“波德哈拉音階”同主音而不同調式音階的綜合結構。
(三)節奏復調形態
席曼諾夫斯基的瑪祖卡在節奏方面較為靈活,不僅織體具有復調性,節奏同樣也形成了復調形態。幾種各不相同的節奏同時奏出,表面上看似乎頗具矛盾和沖突,實際上會使得音樂節奏在強烈的對比中構建出完美的整體。例如《Op.50 No.1》中B樂段的節奏就具有復調的性質(譜例4),該樂段均由三個聲部組成,且每個聲部的節奏各有特點,每個聲部既可以獨立,也可以組合成為整體。在左手圣詠式低音聲部的襯托下,主旋律在高聲部和中音部間交替陳述,勾勒出上下起伏波浪式的旋律線條,動感搖曳中夾雜著些許輕柔與曼妙,給人以全新的聽覺感受。
在民間音樂探索的道路上,我們可以看出,無論是創作技法、創作風格,還是音樂內涵等方面,席曼諾夫斯基都作出了杰出的貢獻,他不僅把消失了長達半個世紀的波蘭民族音樂重新推向了世界舞臺,而且還成功展現了瑪祖卡更為本真、更為自然的真實面貌,賦予了瑪祖卡重獲新生的力量和活力。
注釋:
①本文參照的樂譜是1926-1931年間維也納國際出版社出版的《席曼諾夫斯基20首瑪祖卡Op.50》原版鋼琴譜。
參考文獻:
[1]時齊琪.席曼諾夫斯基瑪祖卡Op.50的分析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3.
[2]楊燕.肖邦與席曼諾夫斯基的瑪祖卡舞曲對比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