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玲
【摘 要】舞蹈最初被理解為鍛煉學生身體素質和提高學生身體形態的重要路徑。隨著舞蹈學習的不斷深入,學生對舞蹈的理解進一步加深,了解到舞蹈作為一種肢體語言的表現形式與情感表達有著緊密聯系。情感是舞蹈的靈魂與核心,而舞蹈則是情感表達的重要方式與途徑。脫離情感的舞蹈,即使動作熟練敏捷,卻難以引起觀賞者情感與精神上的共鳴。由此可見,在舞蹈教學過程中,加強對學生情感表現力的培養尤為重要,本文將對舞蹈教學中提高學生情感表現力的路徑進行分析,以促進舞蹈教學質量的提高。
【關鍵詞】舞蹈教學;情感表現力;思考路徑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20)29-0119-02
在社會經濟與文化飛速發展的背景下,人們的審美能力以及藝術認知能力日漸提高,對舞蹈表演藝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貼合時代發展,滿足人們的審美情趣,高校在舞蹈教學中強化了對學生情感表現力的培養。但是,在實際的舞蹈教學過程中,依舊存在過于強調肢體協調性與規范性、教學理念先進性較低等方面的問題,使得學生對舞蹈作品的情感理解與感受受到一定影響。對此,本文將從三個方面對立足于提升學生情感表現力的舞蹈教學進行分析,以實現學生情感表現力的提升。
一、背景解讀,營造情感表達氛圍
在舞蹈教學過程中,如果學生對某一舞蹈主題缺乏情感認知,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學生在表演過程中的情感表達與理解。對此,在舞蹈教學優化的過程中,教師要以學生的總體情況為基礎,進一步加強舞蹈教學過程中對理論知識和背景故事的解讀。其中,理論知識的闡述可以增加學生的知識儲備,有效提高學生對舞蹈所涉內容的理解度,降低學生對某種題材舞蹈的情感表現難度;背景故事的解讀,舞蹈教學不應當局限于動作拼湊,需加入作品內涵的分析環節,以實現學生舞蹈素養和綜合素質能力的提高。在解讀背景的過程中,具體包括地域文化、風俗習慣以及人文風情等方面的內容[1]。
例如,舞蹈教師在教授“民族舞”的相關內容時,結合背景解讀的舞蹈教學具體流程如下:舞蹈教師首先應當做好充足的課前準備,對該民族的習俗、文化以及歷史等背景進行充分了解,明晰教學的重點在于舞蹈動作和激發學生的情感表達意識;其次是教學方式的選擇。隨著時代的發展,傳統單一的教學方式已經無法滿足學生的實際需求。對此,教師應當立足于學生需求,實現教學方式的多樣化發展,針對這一課時,筆者采用的是多媒體教學方式,通過向學生展示圖片,讓學生直觀地感受該民族的習俗與歷史,營造出一個良好的情感氛圍,讓學生快速地了解作品的情感主基調;再者,情感表達的教授。在學生對舞蹈作品的情感基調大致了解之后,教師再將作品情感變化的部分展示給學生,引導學生將舞蹈動作進行細化并融入情感,通過這樣的方式,能夠讓學生更快地把握舞蹈表演的情感表現目標;最后,實踐活動。組織學生進行舞蹈作品展示,引導學生將自身的情感融入舞蹈動作之中,以達到培養學生情感表達能力的目標。
二、音樂烘托,強化學生情感理解
舞蹈與音樂相互依存和相互融合。音樂為舞蹈烘托現場氛圍,在音樂的支撐下,舞蹈更能引發觀眾的情感共鳴。對此,在立足于音樂進行舞蹈教學的過程中,應當格外注意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節奏把握教學。強化把握節奏教學,鍛煉學生的樂感,指導學生準確把握音樂節奏進行舞蹈動作,以保證音樂與舞蹈的協調性;二是匹配度控制教學。音樂類型與風格直接影響舞蹈的種類,對此,在舞蹈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當強化音樂類型選擇的指導,引導學生選擇恰當的音樂為背景,這樣才能烘托出舞蹈所含情感,將觀眾帶入到舞蹈情感之中;三是情感互動教學。音樂本身具有帶動觀眾情感的作用,音樂與舞蹈動作的完美匹配能夠有效提高情感表達的完整度,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增強對學生面部表情控制的指導,以實現學生情感表現準確性與完整度的提高[2]。
例如,舞蹈教師在教授“白毛女”這類歌劇時,針對音樂烘托的舞蹈教學,具體流程如下:首先舞蹈教師應當向學生講授歌劇的背景及其內涵,引導學生與歌劇產生情感上的共鳴,為后續的表演奠定良好的情感基礎;其次通過播放歌劇音樂的方式,讓學生進一步感知歌劇中的情感,必要時可以通過指導學生選擇音樂的方式,增強學生對音樂的選取能力,為學生未來的成長奠定基礎;再者實際演繹時,教師應當給予學生充足的時間,引導學生通過肢體動作表達情感,通過反復推敲將“喜兒”這一角色凸顯出來,以達到理想中的舞蹈效果;最后在學生演繹完成之后,教師應當對學生的表演進行點評,從情感表現力上對學生進行鼓勵式指導,一方面增強學生對情感表現力的重視,另一方面讓學生獲取更多的成就感,激發學生的情感表達熱情。
三、實踐創作,提升情感表現能力
實踐是提高學生舞蹈能力的重要路徑。在實際的舞蹈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為學生創造更多的舞蹈實踐機會,避免學生在正式舞臺上因經驗缺乏,導致應變能力不足和互動能力較差等方面問題的出現。針對實踐創作教學的優化,教師要以引導為主,讓學生學會自主創作,主要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出發:一是實踐的方式。實踐的方式主要包括課內實踐和課外實踐兩種,其中課內實踐主要是指在舞蹈課堂上教師所設置的舞蹈實踐練習環節,而課外實踐主要是指學校給予學生在迎新晚會、新年晚會上表演的實踐機會;二是自主創作的指引。舞蹈創作能力對學生的長遠發展具有直接影響,對此,在實踐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引導學生不斷開闊視野,以不同的舞蹈主題與情感主題為基點進行舞蹈創作,并結合適當的音樂將自身情感融入舞蹈動作之中,以增強舞蹈創作的層次感[3]。
例如,舞蹈教師在教授“牧馬舞”時,針對實踐創作的舞蹈教學具體流程如下:首先課前準備。舞蹈教師應當對班內學生的舞蹈表現能力以及創作能力進行大致了解,并以此為基點確立課堂教學的目標,針對這一課時,筆者的教學目標是激發學生的舞蹈創作意識;其次課前導入。為提高學生對“牧馬舞”的認知,筆者先借助多媒體向學生展示牧馬人的生活以及牧馬的動作,并引導學生將內心的情感表達出來,為“牧馬舞”的創作奠定良好的情感基礎;再者實踐活動。在基礎知識與情感傳授完成之后,教師應當予以學生充足的課內實踐時間,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創作,并將自身的情感引入到創作的舞蹈動作之中,培養學生的創作能力。同時,課尾教師應當對學生創作的舞蹈進行點評,點評的側重點在于情感表現力上,并對情感表現力有所欠缺的學生進行針對性指導,以實現學生情感表現能力的整體提高。最后課外實踐,為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舞蹈表現能力,教師應當與學校進行溝通,給予學生更多的課外實踐機會,如參加迎新晚會、新年晚會以及組織團體比賽等,實現學生情感表現能力的進一步增強。
四、綜合訓練,強化情感表現能力
在學生了解故事背景、體會音樂情感并進行一定的實踐后,教師要加強對學生舞蹈綜合能力的訓練,讓學生可以進一步強化其自身的情感表現力。首先,學生要在感受理解音樂的基礎上,努力激發自身的情感表達,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讓音樂來刺激學生的聽覺,在故事的背景上讓學生展開充分聯想,并進行團體內的交流,最終讓舞蹈來表達音樂要傳遞的情感。在舞蹈訓練的過程中,教師要讓學生細細體會歌曲中的旋律及歌詞,并對歌曲所傳達的故事背景進行深入聯想,最終將這種情感融入舞蹈當中,讓學生學會自主地用舞蹈動作來表達音樂中的情感。
其次,教學中要注意學生的眼神訓練。眼睛作為感知器官,在舞蹈中是反映舞者內心世界的一面鏡子。比如,佛教題材的舞蹈,舞者的眼神要慈祥端莊,這樣才能使臺上臺下的情感交流與藝術互動更加流暢。學生在舞蹈的過程當中缺乏二度創作的能力,所以,要想有效提高學生在舞蹈中的情感表現力,在訓練扎實基礎的同時要注意眼神的訓練,讓學生可以利用眼神來傳達情緒,最終將這種能力運用于舞蹈表演當中,讓舞蹈的情感表達更加流暢。
第三,在學生有了靈動的眼神的基礎上,教師要注意舞蹈訓練過程中的表情訓練。面部表情和肢體語言都是情感表達較為直接的方式,舞者只有面部表情投入于舞蹈情感中,在領會動作要領的基礎上進一步揣摩舞蹈角色所要表達的內容,才能真正地把握好舞蹈的整體風格,將自己的感情融入音樂的表達當中,最終引起觀眾的共鳴。
由此可見,隨著舞蹈教學要求的不斷提高,教師要在培養學生熱愛舞蹈的基礎上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情感表達能力,在課程的設置中要針對學生的具體情況來進行相應調整,隨著學生能力的不斷提高來進行表演課程的融合。同時,教師要鼓勵學生進行舞蹈創新,將自己的感知通過舞蹈來進行表達。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在課程中進行情感交流,抒發自己對于動作及音樂的理解,引導學生進行舞蹈動作的二次創作,明確舞蹈的表演思路,最終在舞蹈動作優美的基礎上更好地把握角色的整體形象,獲得舞蹈表演的整體美感和觀眾的藝術共鳴。
五、結語
總之,情感表現力作為舞蹈藝術的靈魂,隨著時代的發展,其重要性日漸突出。由此,在舞蹈教學中加強學生情感表現力的培養成為一項重要課題。在社會各方的推動下,現今高校的舞蹈教學水平已經得到了較大提高,但是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依舊存在較多的問題。對此,教師應當側重于通過教學流程、實踐教學以及音樂融入教學等方面的優化,為學生舞蹈情感表現力的提高提供重要的課程保障。
參考文獻:
[1]張姝.高校舞蹈教學中提高學生情感表現力的實踐策略研究[J].北極光,2019,(12):50-51.
[2]仲佳靜.有效提高學生在高校舞蹈教學中的情感表現力策略研究[J].藝術評鑒,2019,(21):123-124.
[3]韋蘭七.試論高校舞蹈教學中提高學生情感表現力的策略[J].藝術評鑒,2019,(12):11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