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林倩
【摘 要】在電影理論研究領域,“電影符號學”已經成為大眾認知電影的一種理論范式,其中艾柯的“十大代碼”理論被廣泛地使用和解讀,它建構了不同層面的電影符號代碼,以幫助大眾理解電影。本文試圖通過艾柯“十大代碼”理論解讀諜戰片《秋喜》,分析在《秋喜》這部電影中“十大代碼”理論的應用。
【關鍵詞】“十大代碼”理論;《秋喜》;符號學
中圖分類號:J905?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20)29-0158-02
電影的符號學研究,主要是針對電影語言進行分析,更具體地說,是將電影作為語言而進行的一種研究。電影通過細節的設計、道具的利用和人物的臺詞等來表意,這些電影中的語言都是符號,它們代表著不同層面的意義,層層推進著電影劇情的發展。“電影符號學”是揭示電影表達過程中的象征記號及其規律的一種電影美學,從符號學的視角對電影進行剖析也能夠使我們獲取認識電影的不同視角。
準確來講,針對電影的符號學研究,是將電影放在結構主義語言學的意義上來進行研究,也就是從“結構主義——符號學”的角度來探析電影文本的語言特征,探索電影系統中的符號及其組織規律。有人這樣講過,電影符號學是為電影系統組織一整套類似天然語言所具有的獨特風格與語法系統的研究方向。
一、艾柯“十大代碼”理論
艾柯把單獨的影像看作記號,而把決定信號表意功能的條件稱作代碼,并且堅信:“如果信息接收者獲得了理解,這就意味著在這種理解的背后存在著一種代碼。即使我們還沒能設法找到它,也不意味它不存在。我們仍然應當找到它。它可能是一種極弱的、忽隱忽現的、過渡性的代碼,但它必然存在。”
艾柯所找尋出的這十種代碼,除第十種無意識代碼外(根據艾柯的闡述,無意識代碼實際上等于還沒有發現),其余九種代碼還可分為以下三個層次加以理解。
第一層是影像的一般知覺層,包括知覺代碼、識別代碼、傳遞代碼。其作用是保證觀眾能正確地感知和識別物象記號。知覺代碼是最基本的代碼,它是刺激人知覺感官的一種符號,簡單來說就是指看到了什么,而不是看懂了什么。識別代碼是將知覺代碼組合起來之后形成的識別圖式,知覺代碼將畫面進行處理之后,讓觀眾“看到了什么”,下一步就需要識別代碼的分析告訴觀眾需要了解的知覺背后的意義。傳遞代碼,這種代碼決定著記號載體的一些物理特征,以保證有效的美感特征的傳遞。它與知覺代碼相近,但仍然有一定的區別,即它所傳遞的是被表現物給予觀眾的各種感覺,而不僅只是使觀眾產生知覺認識的被表現物。
第二層是影像的直接含義認知層,包括聲調代碼、肖似代碼。其作用是使觀眾依據“類似性原則”去認知和理解物象的直接的社會性含義。聲調代碼決定著觀眾在觀看電影過程中對接收到的聲音記號的聯想與感知,也就是說它支配著電影聲音記號的表意功能。不僅僅是感受到聲音符號的存在,更重要的是認識到聲音的張力、特征、效力等等。肖似代碼是使觀眾在識別了一種符號代碼之后對所表現出來的現實存在事物產生認知的代碼。例如我們認識了豹子特有的豹紋之后,肖似代碼就可以讓我們在認知中呈現出一頭豹子。肖似代碼承擔著表達符號社會學意義的角色,只有它能夠使觀眾解讀出電影記號所指層面的基本單位。
第三層是影像的含蓄意義層,包括肖似化代碼、趣味感覺代碼、修辭性代碼、風格性代碼。肖似化代碼是將肖似代碼中的“所指”轉換為另一種層面中的“能指”,以一種相對隱性的方式表達更深層次或者具有社會意義的內涵。它與肖似代碼仍然有一定的區別,例如肖似代碼能使我們認知到一個人的形象,而肖似化代碼可能會讓觀眾更進一步地認知到這個人是一個男人還是一個女人、是一個何種職業的人等等。肖似代碼是依據一種本能或經驗的認知,而肖似化代碼就是涉及知識背景和文化底蘊的意義符號。趣味感覺代碼是更為抽象的一種代碼,它所指代的意義不再是某種物質實體,而是抽象的思維意識或情感。修辭性代碼即指某一部影片的“電影修辭”手法。風格性代碼就是關于電影個性表現的代碼,這種代碼不是關于某一部影片的“電影修辭”手法的,而是關于某一類或者某一系列的電影的表現風格的,是一種泛指的代碼。
二、艾柯“十大代碼”理論在《秋喜》中的運用
《秋喜》是2009年上映的一部諜戰片,該片反映了新中國剛剛成立時期,國民黨在廣州的黨羽打算以破壞廣州基礎設施來反抗已成定局的新中國成立,體現了在廣州城的血雨腥風中,地下黨工作者晏海清和國民黨軍統夏惠民之間的博弈以及國民黨即將轉向臺灣的最后的掙扎。在夏惠民試探晏海清的身份的過程中,秋喜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也可以說她作為貫穿整部電影的一個代碼存在著,夏惠民不斷利用秋喜驗證自己心中對晏海清的疑問,無論是妓女秋喜還是仆人秋喜,夏惠民都在默默觀察晏海清對待秋喜的態度。故事的最后,女仆人秋喜被晏海清親手開槍打死,晏海清打死的不僅是一個人,也是他心中唯一的掛念,他將自己的個人情感在那一刻全部抹除,直面危險,走向舊的終點與新的起點。
(一)傳遞代碼
傳遞代碼決定著記號載體的一些物理特征,它所傳遞的是被表現物給予觀眾的各種感覺,而不僅只是使觀眾產生知覺認識的被表現物。傳遞代碼是聲調代碼等其他代碼發生作用的前提,其作用是讓觀眾能夠清晰地感知一些現象,能夠正確理解導演想要表達的意思。
在電影開始的4分鐘左右,男主角晏海清在暗中觀察夏惠民的過程中,首先是聽到了街上一家店鋪的收音機里播放“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消息,利用廣播交代了電影故事發生的時代背景,也從側面反映了晏海清的身份,他是一名地下黨工作者。而后幾只白鴿在他面前飛了起來,白鴿所隱喻的是純潔與和平,也象征著屬于中國人民、共產黨人的春天要來臨了,革命即將要迎來勝利。但白鴿也為波折的劇情埋下了伏筆,晏海清最后是否能夠全身而退,結束他的潛伏工作,能否贏得屬于他自己的和平,都給觀眾留下了懸念。
惠紅蓮在電臺的錄音棚中,準備演唱粵劇《紅梅記之鬼怨》,剛唱了一句“怨氣騰騰三千丈”,就被夏惠民用一記打在她臉上的耳光給打斷了。這一句唱詞本身并不能使人聯想到什么,這個選段也并不是描述時事的戲曲選段,但偏偏是在夏惠民得知蔣介石將要退往臺灣,共產黨已然取得勝利的心情郁悶之際,對于夏惠民來說,這無疑是在他本來就已經快要“熄滅”的志氣上澆了一盆涼水。這個耳光體現了夏惠民面對國民黨大勢已去的憤懣,也為之后電影劇情的發展作了鋪墊。
(二)肖似代碼
肖似代碼是使觀眾在識別一定的圖式后認知這種圖式所表現的現實存在事物的代碼,也就是說,導演利用觀眾能夠理解的含有一定隱喻成分的代碼來表達電影的社會意義。
晏海清的上司與晏海清在河邊交談時,談到了戰略目的“跟著老蔣走,過海打臺灣”,并表示組織希望他繼續潛伏,去往臺灣,晏海清沒有用言語直接表達自己的想法,而是在二人吃完飯之后將自己手中的碗打碎,在河上打水漂。第一次沒能成功,第二次碎碗瓷片成功飛過河面到達了對岸,這時二人沒有進行進一步的對話。這個片段用晏海清的一系列動作作為一種符號,暗示晏海清接下來會繼續執行組織任務,潛伏在敵人內部。
再后來,晏海清的上司與晏海清對話時說到:“干我們這一行的,基本就是個死人了。而且還是誰也顧不上誰的死人。”二人通過對話的形式將臥底的工作屬性表達了出來,傳遞了他們因工作危險性高,個人情感需要拋之腦后的斷腕精神的代碼。最后夏惠民抓到了他的上司,逼他的上司交代潛伏著的共產黨員的真實身份,晏海清為了更大的事業,將自己的情緒隱忍,眼睜睜看著自己的同志、伙伴慘死在他面前,他明白他也已經是一個死人了,救不了別人更救不了自己。
(三)趣味感覺代碼
趣味感覺代碼不依賴于物質實體,它是抽象的觀念或情感,利用其背后的文化背景,來體現電影的含蓄意義。秋喜本身就是一種趣味感覺代碼。金秋十月,收獲喜悅,電影的背景設定就是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故事一開始就點題——革命一定會走向最終的勝利。而作為串聯電影的線索人物秋喜,象征著純潔與美好,晏海清一直以來對她非常尊重,晏海清對秋喜有超越主仆關系的感情,但他沒有真正付出行動,而是保持著安全距離。最后他在不知情的情況下開槍殺死了秋喜,痛苦地面對秋喜已逝的現實,那時他心中的私人感情也已經被他殺死了,他不再有所顧慮,也使得他在電影的最后直面夏惠民,以一名中國共產黨人的身份。
三、總結
對于研究者而言,電影符號學是研究電影語言的有效工具;對于電影觀眾而言,電影符號學就是幫助其理解電影多層次、多角度的意義的媒介。艾柯將電影語言劃分為“十大代碼”,這能夠幫助我們更加清晰地認識電影中不同元素、記號所代表的不同意義。筆者從三個層面對《秋喜》這部電影進行分析與解讀,從不同維度出發來認識這部影片,以細致的代碼劃分來重構影片、理解影片。
參考文獻:
[1]王佳泉,唐海龍.艾柯“十大代碼”理論的讀解與批判——電影符號學理論闡釋[J].東疆學刊,1992,(2):26-30.
[2]蔣傳紅.論艾柯的電影符號學理論[J].電影文學,2012,(3):22.
[3]王浩翔.用艾柯的“十大代碼”理論對電影<秋喜>的符號學解讀[J].新聞世界,2014,(12).
[4]王佳泉,唐海龍.艾柯“十大代碼”理論的讀解與批判——電影符號學理論闡釋[J].東疆學刊,1992,(02):30-34.
[5]齊隆壬.電影符號學[M].東方出版中心,2013.
[6]趙勇.電影符號學研究范式辨析[J].電影藝術,2007,(04):32-35.
[7]徐增敏.電影符號學與符號學——關于電影符號的若干性質[J].當代電影,1986,(04):65-73.
[8]李丹.從大眾審美角度解讀電影符號學的語言體系[J].大眾文藝,2013.
[9]慈祥.再論電影符號學以及麥茨的大組合段理論[J].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學報,2009,(002):116-120.
[10]郭森蔘.電影如何用符號傳意——淺析電影符號學中的“能指”與“所指”[J].戲劇之家,2014,(10):135.
[11]比格奈爾.傳媒符號學[M].四川教育出版社,2012.
[12]艾柯.詮釋與過度詮釋[M].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7.
[13]艾柯,盧德平.符號學理論[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0.
[14]王浩翔.用艾柯的“十大代碼”理論對電影<秋喜>的符號學解讀[J].新聞世界,2014,000(012):159-160.
[15]喬祎.基于“十大代碼”理論闡釋<秋喜>的影像符號[J].視聽,2016,000(004):6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