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扣香
【摘 要】鐘繇能成為正書之祖,與當時的社會背景、他的政治地位以及才學修養(yǎng)有關。他順應時代與文字的發(fā)展,博采各體書法精華,形成古樸典雅、字體大小相間、整體布局嚴謹縝密的鐘氏楷書。他強調(diào)用筆,注重筆法,為中國書法藝術(shù)的發(fā)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關鍵詞】鐘繇;楷書;工夫;天然
中圖分類號:J292?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20)29-0168-02
鐘繇(151-230年),字元常。豫州潁川郡長社縣(今河南許昌長葛東)人。漢末至三國曹魏時著名書法家、政治家。
一、鐘繇是楷書的整理者、推行者
鐘繇順應歷史的潮流,作為楷書的整理者、推行者,有其歷史原因,也與他的政治社會地位有關,還與他的個人才學和修養(yǎng)有關。
(一)時代背景
東漢末年政治腐朽、社會黑暗。至漢靈帝初年,靈帝與宦官集團為對抗士族集團倚重的經(jīng)學,于光和元年(178年)在洛陽鴻都門內(nèi)設立了鴻都門學。主要講求辭賦、小說、繪畫、書法,一些看不見出路的士人便把精力更多地投入到文學藝術(shù)活動中。
趙壹在《非草書》中這樣描述:“夫杜、崔、張子,皆有超俗絕世之才,博學余暇,游手于斯,后世慕焉。專用為務,鉆堅仰高,忘其疲勞,夕惕不息,仄不暇食。十日一筆,月數(shù)丸墨。領袖如皂,唇齒常黑。雖處眾座,不遑談戲,展指畫地,以草劌壁,臂穿皮刮,指爪摧折,見鰓出血,猶不休輟。”[1]
從上述記錄,我們可以看出當時的士大夫?qū)W習草書的狂熱勁,從中可以推斷,當時的書法發(fā)展是相當?shù)姆睒s。
從文字發(fā)展的歷史視野來看,在秦漢之際,漢字由古文字體演變?yōu)榻裎淖煮w,出現(xiàn)了古隸與章草兩種新型書體;至東漢初,古隸已完全變?yōu)榻耠`(即八分書);至東漢中后期,章草已演變?yōu)榻癫?至漢末、三國時期,在今隸與今草的基礎上,經(jīng)勞動人民群眾集體的創(chuàng)造,加上鐘繇的歸納整理,楷書誕生了。
(二)政治和社會地位
鐘繇自幼聰慧好學,二十八歲以后舉孝廉,歷任尚書郎、黃門侍郎等職,因助漢獻帝東歸有功,封東武亭侯。后被曹操委以重任,為司隸校尉。曹魏建立后,歷任廷尉、太尉、太傅等職,累封定陵侯。在魏文帝時期,與司徒華歆、司空王朗并為三公。
從上面的履歷來看,鐘繇有顯赫的政治和社會地位,憑借廣闊的政治舞臺,對書法藝術(shù)的發(fā)展有巨大的推動作用。鐘繇的真正書寫時代,距蔡倫改進造紙術(shù)的時間已過去半個世紀,紙張的普及和應用,為書法藝術(shù)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非常便利的條件。書法藝術(shù)能夠迅速發(fā)展,與紙張的普遍應用有直接關系。鐘繇作為當時的朝廷重臣,有條件、也有能力把紙張作為書法藝術(shù)表現(xiàn)的新材料。
(三)才學和修養(yǎng)
鐘繇年輕時相貌不凡,而且聰慧過人。《三國志·魏書·鐘繇傳》記載了他的族父鐘瑜資助他讀書、使其受到良好教育的事情,后鐘繇果然不負族父所望,成為曹魏時的重臣。
陳思《書苑菁華》記錄了鐘繇這樣學習書法:“魏鐘繇少時,隨劉勝入抱犢山學書三年,還與太祖、邯鄲淳、韋誕、孫子荊、關枇杷等議用筆法。繇忽見蔡伯喈筆法于韋誕坐上,自捶胸三日,其胸盡青,因嘔血。太祖以五靈丹救之,乃活。繇苦求不與。及誕死,繇陰令人盜開其墓,遂得之,故知多力豐筋者圣,無力無筋者病,一一從其消息而用之,由是更妙。繇曰:‘豈知用筆而為佳也。故用筆者天也,流美者地也。非凡庸所知。臨死,乃從囊中出以授其子會,諭曰:‘吾精思學書三十年,讀他法未終盡,后學其用筆。若與人居,畫地廣數(shù)步,臥畫被穿過表,如廁終日忘歸。每見萬類……”[2]
從記錄的內(nèi)容來看,有些可能是穿鑿附會的,夸大了事實,但說明鐘繇對書法曾經(jīng)下過很大的工夫,以及他超乎常人的執(zhí)著追求精神。
鐘繇生于東漢桓帝元嘉元年,卒于三國時魏明帝太和四年,正處于文字變革的歷史時期。一方面他善于學習、總結(jié)、歸納民間出現(xiàn)的新書體;另一方面他善于思考與鉆研,最終站在了文字發(fā)展演變的歷史高點,對楷書進行了革新和提煉。
二、鐘繇書法的兼容性
羊欣《采古來能書人名》載:“鐘有三體,一曰銘石之書,最妙者也;二曰章程書,傳秘書教小學者也;三曰行狎書,相聞者也。三法皆世人所善。”[3]所謂“銘石書”即隸書碑刻(八分書);“章程書”即指正楷,寫奏章一類的文字;“行狎書”指行書?!叭ń允廊怂啤闭f明隸書、楷書、行書這三種書體在當時的社會各個階層已經(jīng)普遍流行,其實在漢末三國時,隸書已經(jīng)進入了衰退期,失去了昔日的大漢輝煌氣象,顯得有些死板僵硬;而楷書作為新興的書體,正煥發(fā)著青春氣息;行書受隸書和草書的影響華麗轉(zhuǎn)身,成為日后經(jīng)久不衰的書體。鐘繇生逢其時,且聰慧過人,對書藝又有執(zhí)著追求的精神,他在隸書原有的基礎上加以改造,在新誕生的楷書中加以提煉,在行草書中有所借鑒,在篆書中吸取養(yǎng)分,便形成了渾然天成、幽深茂密的鐘氏楷書。
鐘繇流傳下來的作品主要有《宣示表》(傳王羲之臨本)《賀捷表》《薦季直表》。在這些作品中,鐘繇在橫畫的處理上,依然保持了隸書橫畫的長度,改隸書的橫平為楷書的橫斜,呈左低右高狀,改隸書或方或圓的藏鋒起筆為楷書的露鋒斜起筆,以及隸書下按上揚的出鋒收筆為楷書下按駐筆的回鋒收筆;在豎畫的處理上,依然保留了隸書的短豎(甚至為點)的寫法;在撇畫的處理上,基本形成了楷書起筆方重收筆輕尖的寫法:在點畫的處理上,采取有長有短、或方或圓、形態(tài)各異、變化莫測的方法;在折畫的處理上,改隸書橫與豎之間的重新起筆法為楷書的橫折換鋒法。在一些偏旁部首的書寫中采取了行草書的連帶減省法。鐘繇這些處理方法使其書法茂密不失靈動、古拙而又典雅。張懷瓘在《書斷》說:“元常真書絕世,乃過于師,剮柔備焉。點畫之間,多有異趣,可謂幽深無際,古雅有余。秦、漢以來,一人而已?!盵4]《宣和書譜》評價說:“備盡法度,為正書之祖?!盵5]
三、鐘繇書學思想
(一)用筆是中國書法藝術(shù)的靈魂
北宋朱長文《墨池編》載:“筆跡者界也,流美者人也。非凡庸所知?!盵6]
南宋陳思《書苑菁華》載:“豈知用筆而為佳也。故用筆者天也,流美者地也。非凡庸所知?!盵7]
兩個版本的對比,在文字的記錄上有些出入,但內(nèi)容相近,不影響對鐘繇書學思想的理解。鐘繇認為“用筆者天也”,這里“天”的意思就是最高的、第一位的。用筆是中國書法的關鍵,如果沒有精妙的用筆方法與技巧,就沒有書法藝術(shù)可言,故用筆確實是書法藝術(shù)創(chuàng)作第一位的、具有決定意義的要領。鐘繇之后,書法家、書法理論家也很重視書法之用筆。如東晉衛(wèi)夫人《筆陣圖》:“夫三端之妙,莫先乎用筆。”[8]唐代張懷瓘《評書藥石論》:“夫書,第一用筆?!盵9]可知用筆于書法藝術(shù)創(chuàng)作之意義重大。
(二)工夫是中國書法藝術(shù)的奠基
北宋朱長文《墨池編》載:“多力豐筋者圣,無力無筋者病?!盵10]
在古代書論中,有關“力”“筋”的描述很多,多與“骨”相連,有“筋骨”“骨力”等。可以推斷,“筋骨”與“骨力”在美學上是有共同屬性的,即所謂的“工夫”。
南梁庾肩吾在《書品》中以“工夫”和“天然”為美學標準,對張芝、鐘繇、王羲之做了一番對比:“張工夫第一,天然次之。衣帛先書,稱為草圣。鐘天然第一,工夫次之。妙盡許昌之碑,窮極鄴下之牘。王工夫不及張,天然過之;天然不及鐘,工夫過之?!盵11]
庾肩吾把“工夫”同“天然”相對,不無道理,但并不完全妥當。工夫與天然這一對美學范疇,應從辯證的、發(fā)展的角度來看,書法工夫只有積累、上升到一定程度,才有可能達到“天然”的境地。由工夫到天然的轉(zhuǎn)變過程來看,工夫是人工練就的技巧,重在法度。天然則是純粹自然的書寫,重在神韻。故說工夫是中國書法藝術(shù)能達到天然之境的前提,二者不應簡單對等起來。
東漢末年是中國書法理論出現(xiàn)和建立的時期。鐘繇有《魏鐘繇筆法》等傳世,他最早提出了用筆是中國書法藝術(shù)的關鍵,還強調(diào)了工夫在書法中的重要性,為了解、學習中國書法指明了方向。鐘繇與崔瑗、趙壹、蔡邕基本上是同一時期的人,他們對中國書法理論的建立和發(fā)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四、對后世之影響
鐘繇之后,學其楷書者眾,有名且有跡可尋的有東晉的王羲之、明代的王寵、以及清代的傅山。
王羲之書法最大的成就是創(chuàng)新,即在鐘繇、張芝書法的基礎上進一步革新,為楷書、行書、草書三體的發(fā)展做出了貢獻。王羲之對鐘繇書法極其崇拜,在其《自論書》中說:“吾盡心精作亦久,尋諸舊書,惟鐘、張故為絕倫,其余為是小佳,不足在意?!毙】碜饔小稑芬阏摗贰饵S庭經(jīng)》。
明代中期,書風較前期發(fā)生了改變,樸拙之象驟起。王寵小楷氣息高古曠逸、結(jié)體舒朗有致、用筆平中見奇,頗受鐘繇楷書影響。代表作有《滕王閣序》《游包山集》等。
傅山五體皆善,以狂草著名,其實他的楷書也別有一番境界,他對楷書有許多真知灼見,發(fā)人深思?!翱瑫恢`之變,任寫到妙境,終是俗格。鐘王之不可測也,全得自阿堵?!盵12]這句話說鐘繇、王羲之楷書之所以寫得好,是因為“知篆隸之變”,明白楷書是從篆、隸書演變而來,并把篆隸之筆法應用到楷書之中,增加厚重古樸的氣息,避免柔弱飄忽的弊端。傅山小楷,結(jié)體不事安排,任其扁長;用筆自然流暢,方圓皆取;氣息疏朗清雅,醇厚樸拙,受鐘繇、王羲之、顏真卿的影響很明顯。代表作有《金剛經(jīng)》《千字文》等。
五、結(jié)語
鐘繇楷書對后世的影響極其深遠,我們今天學習書法,一定要借鑒古人的學習方法和經(jīng)驗。鐘繇是徹底的創(chuàng)新者,他改造隸書,借鑒行草書,助推了楷書的發(fā)展,形成了自己的書體風格。王羲之學習鐘繇書法,繼續(xù)革新鐘繇書法遺留的隸意,形成筆法成熟的王氏楷書。后人要想在楷書的發(fā)展中有所突破,那就應該具有“復古主義”思想,五體書法皆修,在各種書體中吸收養(yǎng)分,注重書法理論的學習,提高自己的審美,以及注重社會實踐活動的錘煉。
參考文獻:
[1]華東師范大學古籍整理研究室.歷代書法論文選[C],上海書畫出版社,1979.
[2]陳思.書苑菁華校注[C].崔爾平,校注.上海辭書出版社,2013.
[3]華東師范大學古籍整理研究室.歷代書法論文選[C].上海書畫出版社,1979.
[4]張懷瓘.書斷[C].湖南美術(shù)出版社,1999.
[5]潘運告.宣和書譜[C].湖南美術(shù)出版社,1999.
[6]朱長文.墨池編[C].浙江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2012.
[7]陳思.書苑菁華校注[C].崔爾平,校注.上海辭書出版社,2013.
[8]華東師范大學古籍整理研究室.歷代書法論文選[C].上海書畫出版社,1979.
[9]華東師范大學古籍整理研究室.歷代書法論文選[C].上海書畫出版社,1979.
[10]朱長文.墨池編[C].浙江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2012.
[11]華東師范大學古籍整理研究室.歷代書法論文選[C].上海書畫出版社,1979.
[12]衛(wèi)俊秀.傅山論書法[M].山西人民出版社,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