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為 祁和亮 魯艷 陳楷 程夢楠
【摘 要】冷面攝影是現代攝影中非常重要的一個流派,最早由貝歇夫婦開創,在他們的帶動下涌現了一批著名的攝影家,他們屬于冷面攝影的范圍同時又有自己的風格。本文首先介紹了冷面攝影的起源和社會背景,按照時間的順序介紹它的發展轉化過程和歷史。然后介紹冷面攝影這個流派的藝術家,本文以托馬斯·魯夫為例著重分析其作品的藝術性。同時,分析其作品的特點和藝術價值,最后介紹了冷面攝影對于現代攝影的影響。
【關鍵詞】冷面攝影;托馬斯·魯夫;攝影創作實踐
中圖分類號:J4 ?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20)29-0178-02
一、冷面攝影概述
“冷面攝影”,最早出現在文學作品中。如今,冷面攝影是當代攝影中重要的一種藝術表現手法。同時“冷面”這一攝影手法被廣泛應用于杜賽爾多夫學派新地形攝影之中,即在拍攝風景時選擇在光照柔和的陰天拍攝以獲得沒有光影層次的影像,在拍攝人像時選用柔和的光線,并且要求被攝主體不要流露太多的表情并且直視鏡頭一直到拍攝結束,現在冷面攝影的主要拍攝題材有風光建筑、人像和人文題材等。
冷面攝影的創作過程減少了攝影師本人對于被攝體的干預,最大程度記錄了被攝對象本身狀態,而這種簡單、客觀、真實的記錄和表現更容易引起觀者共鳴。
(一)冷面攝影的起源和社會背景
在攝影剛被發明的年代通常被用于記錄,如早期的《鴿子樓》(1826)、《巴黎寺院街》(1838),因為需要長時間曝光的緣故,街道上的行人并沒有被記錄在作品上,因此拍攝出的街景看上去空無一人。而早期的人像攝影也和風光攝影一樣由于需要長時間曝光,人們通常被固定在特殊的支架上防止晃動,并且要求表情、動作不能在曝光的過程中有變化,被攝者的臉上大多都面無表情。在這種情況下拍攝出的照片都顯得莊嚴而肅穆,后世的評論家認為冷面攝影最早源自于此。
20世紀中葉是藝術史上非常精彩的一個時期,各類藝術思想、藝術流派應運而生,德國“新客觀主義”也興起于這個時期,代表人物有奧古斯特·桑德等。20世紀貝歇夫婦創立了杜賽爾多夫學派,并培養了一大批繼承冷面攝影思想的攝影藝術家,他們使用新客觀主義的拍攝方式,把各種工業建筑物按照不同類型進行分類,作為畫面中的主題,他們的拍攝內容包括礦塔、瓦斯罐、水塔和冷卻塔等七個大類。這些工業建筑照片除了在德國拍攝,也有的來自于歐美不同地方。貝歇夫婦選擇在陰天拍攝獲得光影不明顯的被攝主體和色彩柔和統一的背景,并且使用大畫幅相機拍攝這樣可以記錄更多圖片細節,將同一類型的圖片以九宮格的形式拼接在一張圖片內,最終作品頗具構成性,既可作為藝術表達也可作為科學圖形存在。
桑德和貝歇夫婦分別記錄了德國在不同時代的樣貌,和貝歇夫婦不同的是,桑德拍攝的大多人像,主體經常輕松隨意地出現在畫面中,客觀真實反映了20世紀一戰前后德國人民的樣貌。貝歇夫婦通過拍攝建筑,將自己對于世界冷靜的觀看記錄在了所拍攝的作品中,表達二戰后德國人民對于自己祖國在廢墟中重建的深刻思考。
(二)冷面攝影的發展
20世紀70年代到90年代,貝歇夫婦擔任杜塞爾多夫美術學院攝影系教師,培養了很多在攝影界有名的攝影家,包括安德烈亞斯·古斯基、坎迪達·赫爾夫、托馬斯·魯夫等?!岸湃麪柖喾驅W派”的風格包含了冷面攝影的主要內涵并且讓它有了更高的發展,例如安德烈亞斯·古斯基、托馬斯·魯夫的作品采用傳統和現代技術相結合的方法將大畫幅攝影和數字后期處理技術結合起來,作品構圖嚴謹,細節豐富,色彩平淡,使被攝主體以一種冰冷疏離外觀表現在觀者面前為共同特征。他們在輸出作品時,將作品放大到數平方米的尺寸,這些作品非常適合在博物館等地方展出,其中安德烈亞斯·古斯基的風光攝影作品《萊茵河2》拍賣出了430萬美元的天價。足以看出藝術界對于其藝術作品的肯定,在20世紀90年代后,“冷面攝影風格”逐漸在歐洲流行。
(三)冷面攝影的特點
冷面攝影具有一種客觀冷靜并且疏離的攝影風格。這種攝影方式是攝影師對現實的思考和批判。此外,新地形景觀攝影與德國的現實主義和類型學攝影息息相關。理性的德國人喜愛將事物科學地分類,這種分類在無形之中去除了很多無意義的事物。因此,冷面攝影往往會過濾掉畫面中不需要的內容,力求畫面簡潔并突出主體。這種理性、冷靜并且客觀的觀察,使得作品在客觀表現世界時也帶有冷面攝影獨有的理性的思考和批判。
冷面美學使得攝影藝術遠離那些夸張、傷感且主觀的藝術手法,這些圖片中包含的作者情感影響了觀者對于圖片的理解。冷面攝影以一種超越個人觀念的限制,用平等客觀的目光審視著周圍世界,以一種客觀疏離的手法描述其視覺主題,并且它平等和客觀地記敘世界反而更容易引發觀者的思考。
二、托馬斯·魯夫冷面攝影作品分析
20世紀杜賽爾多夫學派創立以來,涌現出許多著名攝影師,本文以托馬斯·魯夫為例,分析他的冷面攝影作品和其中的藝術美學價值,從而可以對冷面攝影有深入的了解。
(一)托馬斯·魯夫作品主要藝術特點
托馬斯·魯夫1958年出生于德國,在德國杜賽爾多夫學派學習攝影。貝歇夫婦的新客觀主義和類型學攝影理念引導魯夫繼續探索攝影本質問題,他的作品很好地繼承了杜賽爾多夫學派的風格,并且取材更加廣泛,涉及有室內景物、人像、建筑、星星,甚至期刊報紙的新聞照片。他的照片形式和內涵非常豐富,可以說是對杜賽爾多夫學派思想的又一次發展,并且他也被認為是杜塞爾多夫學派中最為獨特的藝術家。
他目前的主要作品有《肖像》系列、《星辰》《報紙照片》《JPEG》系列等。
托馬斯·魯夫令人印象最深刻的是他的證件照系列攝影作品,1981年,魯夫開始拍攝他的《肖像》系列作品,這個系列的作品也使他在攝影界逐漸出名。在對冷面攝影這門攝影藝術有了深刻了解后,魯夫開始對冷面肖像攝影進行了長時間的實踐,在此期間它拍攝了很多不同系列的作品。魯夫認為,肖像攝影難以記錄到被拍攝者真正的內心狀態,觀者也只是通過表面來推測被拍攝者的內心活動。所以它采用靜物拍攝手法,用單一的背景和統一的燈光拍攝他認識的人的半身肖像照:他們穿著日常穿的服裝參加拍攝,面部保持著冷漠平靜的表情,用這個方法拍攝出了一系列盡可能對拍攝主體不加干預的肖像。這組被魯夫稱作“放大的護照像”的系列肖像,去除與被攝者相關的信息,使觀眾無法通過照片了解被攝者的身份等信息。除此之外,這些使用大畫幅相機拍攝的肖像被印放到如此巨大的畫幅后,仍然包含了非常豐富的細節,當觀眾在觀看這些巨大的證件照時,會對這種巨大的證件照感到震撼。但是,當他們嘗試去了解更多被攝主體的信息時,卻無法通過這些巨大的照片去了解更多關于被攝主體的相關信息,因此證明了魯夫的觀念“攝影只是對于客觀世界的忠實記錄”。
魯夫還發現,“攝影是攝影師自己的主觀創作,而且,相機在拍攝時并非公正客觀地記錄著這個世界?!彼J為,“攝影只是對于現實世界的記錄?!薄皩嶋H生活的三維空間與照片的二維空間之間存在著巨大的隔閡?!币虼耍趧撟鳌缎は瘛返雀鱾€系列的作品時,他始終采取一種盡可能不去干預被攝體的做法,使被攝體保持冷淡疏離的風貌,不對被攝體進行過多評價的方法。之后,他將細節豐富的作品輸出成巨幅照片,讓觀眾在欣賞這些巨大的影像時進行思考,使他們認識到被攝體的影像與現實生活中的人物并非同一事物,我們可以發現攝影欣賞中普遍存在的主觀理想與客觀事實的矛盾:人們想要通過照片理解事物的本質,但是人們通常無法通過照片表明達到事物本質。
(二)詩意表達托馬斯·魯夫作品的寫意性
早期的冷面攝影都是非常具有寫實性的,比如拍攝工業建筑等一系列作品,但是魯夫更加看重作者對于作品的思考和認識,他拍攝了一系列非常抽象的作品,如《海報》系列、《裸體》系列等,在這些作品中魯夫一改以往冷面攝影注重的寫實性,而是讓作品表現得非常抽象。但是在這些作品中,仍有冷面攝影的深刻內涵,即冷靜客觀的態度,對事物進行客觀認真思考。是什么造成了魯夫風格巨大的轉變?是因為除了老師貝歇夫婦外,他的杜塞爾多夫學院前輩杰哈·里希特對他有非常大的影響,里希特和其他寫實藝術家不同,他不追求在他的作品中精確復制和描繪現實,而是通過油畫表現出一種模糊和失焦的畫面,里希特的這種做法,實際上巧妙抓住了攝影本體語言中模糊、曖昧和溫情的一面,成為油畫中很好的描寫素材。他的這些作品給了托馬斯·魯夫非常大的啟示,在早期學習了杜賽爾多夫學派的攝影藝術后,他的攝影風格逐漸做出了轉變,甚至會使用一些現成品圖片經過后期處理來作為自己的作品,例如《報紙照片》系列、《l.m.v.d.r》等,這些作品標志著魯夫接納更多的東西從而促使他風格的轉變,并且可以非常巧妙地將兩種相去甚遠的藝術風格結合在一起并且都恰到好處。
三、冷面攝影對現代攝影藝術的影響
在貝歇夫婦創立杜賽爾多夫學派后,冷面攝影風潮逐漸產生并奠定了在現代攝影史上非常重要的地位。它的產生為攝影藝術帶來了新的藝術觀念,讓人們除了畫意攝影和新聞紀實攝影外有了更多選擇。除此之外,冷面攝影也影響了很多杜賽爾多夫學派之外的攝影師,他們在了解或是學習了冷面攝影的創作手法后,在之后的作品中或多或少地流露出客觀疏離冷靜的氣氛,典型的例子有愛德華·伯丁斯基的《中國工廠》系列、王勁松的《標準家庭》和杉本博司的《劇院》系列,這些人嚴格來說都不是杜賽爾多夫學派的攝影家,但是他們的作品都有借鑒冷面攝影。
冷面攝影極為強調攝影自身的記錄性特點,冷面攝影一直存在于攝影發展的過程中,但只有到了攝影技術和攝影理論成熟的當代,才確立了清晰的特點和風格。同樣,這種攝影藝術的興盛與藝術市場的繁榮和發展、經濟全球化的進程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就百花齊放的現代攝影藝術而言,冷面攝影是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但應當注意的是,避免市場對于它的過度解讀和大量隨意低劣的模仿,這會導致這種藝術迅速成為藝術評論家攻擊的焦點,并且也會使得冷面攝影失去它原本鮮活動人的藝術形式。
參考文獻:
[1]吳佩佩.論中國當代景觀攝影[D].河南大學,2013.
[2]楊莉莉.圖像趨冷還是意義趨冷:無表情外觀攝影美學的本土化研究[J].美術研究,2009,(04):45-51.
[3]張锃.當代影像中的新客觀主義攝影[D].中央美術學院,2012.
[4]姜麗麗.淺談現代主義攝影的原創與紀實[J].美術大觀,2014,(1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