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長鳳 熊承霞
【摘 要】本文從詹姆斯·凱瑞傳播儀式觀的視角出發,同時運用傳播符號學方法對“1192弄”文化主題街區進行分析與探究,從街區建筑裝飾符號組合、街區民風民俗符號組合、街區飲食元素符號組合三個符號特征角度分別解讀場景中文化符號所發揮的替代性、生產性、維系性與強化性作用,從而構建了以老上海風情為特色的公共文化空間,形成了整體的身份認同,使“1192弄”成為老上海風情文化街區的現實指代,以文化吸引力帶動消費力,以消費力反哺文化空間營造,形成兩者之間的良性循環發展。
【關鍵詞】傳播儀式觀;文化主題街區;傳播符號
中圖分類號:G2 ?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20)29-0197-02
文化主題街區是以文化為主線,通過打造特色文化街區,向游客展示一定主題的歷史文化或民俗文化。上海“1192弄”文化主題街區以老上海風情為設計基礎,在場景布置中,運用了多種符號組合,分別構建了“居民小巷”、“申城倉庫”、“百味大街”、“老贊大街”、“滬上市集”、“船塢碼頭”等場景化空間,并配以大量的細節處理,如黑膠唱片機、黃包車、草垛、電車道、霓虹燈、月份廣告牌、紅綠信號燈等,極具老上海風情。
如詹姆斯·凱瑞所認為的,傳播是一種文化,傳播建構并維系著一個有意義的文化世界,人們分享著共同的情感和體驗?!?192弄”作為一個特色文化傳播的場域,通過大量老上海風情文化元素的組合運用,建構了一個靠老上海文化內涵維系著的文化空間,人們浸潤在場景符號所傳達出的精神內涵中,并在這個空間中獲得文化身份認同。
一、傳播儀式觀下的文化空間及身份認同
傳播的“傳遞觀”與“儀式觀”是美國文化中存在的兩種不同的傳播概念。美國著名學者詹姆斯·凱瑞認為:如果說傳遞觀中的“傳播”一詞的原型是出于控制的目的而在地理空間拓展信息,那么在儀式觀中“傳播”一詞的原型則是一種以團體或共同的身份把人們召集在一起的神圣典禮。他認為傳播的儀式觀不是指信息在空中的擴散,不是傳達信息的行為,而是指“時間上對信息的維修”,是“共享信仰的表征”。如何理解傳播是“共享信仰的表征”?借助宗教中的教堂禮拜活動可知,教徒們去參加禮拜并不是為了獲取什么實質的信息,而是通過參與整個禮拜活動的過程,宣示他的信仰與歸屬,并遵循著宗教的教義與規范。正如凱瑞所持有的觀點:傳播的起源及最高境界并不是信息的傳遞,而是建構并維系一個有秩序、有意義、能夠用來支配和容納人類行為的文化世界。這也是本文研究的根本理論出發點。在“1192弄”文化共享空間這樣一個大量特色文化元素符號聚合起來的場域,整個空間表達著對老上海風情的追憶,人們進入“1192弄”街區就參與了這個場域空間內的文化傳播,感受著文化氣息,就如教徒們進入教堂,人們能更深刻地感受到一種身處“有秩序、有意義的文化世界”的身份認同感。
二、“1192弄”主題街區儀式符號解析
符號學的創始人索緒爾認為,符號本身沒有任何意義,而取決于它與整體符號結構的關系。為了建構“1192弄”的符號系統,將每個符號元素連接起來營造整體的老上海風情街氣息,“1192弄”文化主題街區通過多方面的文化符號元素,打造了極具復古風格的“摩登老上?!笨臻g。本文將從下列三個角度對其場景化體驗空間進行傳播符號解析。
(一)街區建筑裝飾符號組合——復刻景象
第一個方面是特色地標名稱。在“1192弄“的整體裝飾上,最大的特色是運用地標場景布置空間。地標名稱是一種典型的非語言符號,按照皮爾斯的分類,地標名稱是非常典型的指索符號。在“1192弄”這一特色的文化語境中,分別構建了“船塢碼頭”、“平安里”、“太平洋酒吧”、“申城倉庫”等地標場景,同時還有多樣的特色景觀小品,如“復興號”大客運輪船、老式斑駁的石庫門建筑、老字號門店、凹凸不平的弄堂磚瓦等,加上墻上的張貼畫和特色廣告牌、歌舞廳、留聲機等元素,共同營造了極具老上海風情的主題街區。
第二個方面是燈光的應用。上海曾流傳一首竹枝詞:“火樹銀花燦若何,西商賽會賽燈多。電光環作招牌字,萬點明星遍屋羅。”描繪了租界商市夜景中霓虹燈閃爍著流光溢彩的場景,成為夜上海一道耀眼的風景線。“1192弄”的燈光,無論是上空的燈光還是電車軌道旁的路燈、廣告牌上的燈光,都為整個空間氛圍的營造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三個方面是特色的有軌電車車道。當電車載客運行時,鈴鐺響起陣陣“叮叮當、叮叮當”的警示聲讓路人避讓,電車慢悠悠地往前行駛,穿梭在彩燈耀眼的街巷,穿過碼頭,穿過“復興號”,穿過“百味大街”,穿過“太平洋酒吧”,讓人在電車這個更具體的空間中感受到不一樣的老上海氣息。
詹姆斯·凱瑞認為每種符號都具有替代性,“就像普通的語言,每種語言形式都是用來談及并代表那些不在眼前的東西。這種替代能力,也就是當‘真正的刺激物在實物形態上并不在場時產生的某種復雜的行為,是又一種大家經常注意到卻又沒有得到充分探討的能力。”從儀式觀的視角來看,建筑裝飾符號就具有這樣的替代能力,街區內大量使用帶有老上海風情的建筑裝飾符號,就是為了重現老上海的復古風情,重現當時霓虹閃爍、電車穿梭的熱鬧街區,而這些場景已經不會在目前的街景實物中完整呈現了,那么,作為復制品的建筑裝飾符號就能很好地起到營造氛圍、建構公共文化場景空間、復刻景象的效果。
(二)街區民風民俗符號組合——增強認同
在“1192弄”的場景構造中,令人關注的還有地面上擺設布置的藤竹編的圓簸箕,加之麻袋、草垛、酒壇、腳踏車、黃包車、手提行李箱等各類物品,再現了舊時代上海的民風民俗。如果說建筑裝飾整體上給人的是上海的“摩登”風范,那么民俗元素的加入,便是讓整個空間場景更具有生活氣息、市民氣息。走在電車軌道兩旁,腳上踩著石頭鋪設的道路,收音機里或放著上海方言的童謠,或放著歌舞廳里的音樂,或放著周璇的“鶯歌燕語”,還有主題街區里的保安身穿著具有年代感的制服,所有這些都增添了一層親近感與生活感。
如果說建筑裝飾元素是發揮了符號的替代性作用,那么民風民俗元素則是表現了符號的生產性特征,符號的生產性特征是指“掌控符號的人有能力在有限的符號元素基礎上生產無數個表征”。這些民風民俗元素被設計者看似無意實則有序地布置在整個空間的場景中,它們作為一個符號是過去老上海民風生活的表征,同時又是當前場景下的實物,見物思情,場景中這些細節的設計帶給個體獨特的心理感受,通過它們的“畫龍點睛”,將老上海風情氣息在情感上又拉近了一步,讓老上海的風情特色不僅僅是富有人士的豐富多彩的夜生活,同時也有普通民眾的平凡生活,增強了人們對整個場景的文化認同感。
(三)街區飲食元素符號組合——維系認同與強化記憶
“1192弄”主題街區中,老字號餐飲店鋪非常之多,各具特色。與上海風情相匹配的沈大成、老大房、大壺春、泰康食品招牌老店,還有受到新舊上海人追捧的老牌港臺品牌店,如木仔記、卡斯特拉、眷村阿嬤等,以及江浙老牌店如小紹興、小金陵、缸鴨狗等,更有特色小吃店,如七寶湯圓、阿甘鍋盔、西藏酸奶等。每家店鋪的裝修契合了整個主題街區的復古特色。街區還設置了公共餐飲區,巧妙地設計成了老字號品牌堂食的感覺,極具老上海味道。
“1192弄”文化主題街區將老字號的品牌餐飲店和特色小吃店匯聚起來,形成了飲食文化符號系統,游客在就餐過程中感受每家店裝修的不同特色,同時又與街區的文化神韻相融。從儀式觀的角度來看,飲食文化符號起到的是維系認同與強化記憶的作用,人們不僅僅從視覺聽覺的感官上感受老上海風情文化,也通過老字號餐飲在觸覺嗅覺味覺上留下與整個場景相關的記憶。
三、臨場性互動體驗——增強情感體驗
“1192弄”主題街區設計了有軌電車,每次可容納12人乘坐,電車環繞主題街區的軌道前進,在前行的過程中,叮叮當當的鈴鐺聲提醒著路人避讓。在街區里,每月策劃可讓游客參與的互動體驗節目,如2019年8月下旬開始的情景劇演出,整部情景劇是在電車內表演,不同角色的演員上上下下,演劇情、說臺詞、與觀眾互動,演員們除了展現劇情外,還竭盡所能地將觀眾融入到整個劇情中,讓觀眾感受到融入其中的互動參與感。其他的活動還有《海上名媛》沉浸式戲劇演出、飛行夾克展覽、swinglover搖擺舞公開課等。在主題街區進行的活動或表演,更關注于調動觀眾的情緒,讓活動本身與觀眾產生關聯、產生共鳴,使觀眾既是整個街區的受眾、體驗者、消費者,同時又可以成為這個主題街區的傳播者。
互動體驗的設置對推動“1192弄”主題街區的傳播有重要的作用,因為當人們在文化主題街區參與了這些互動活動之后,個體便獲得了在這個特殊文化情境下的一種臨時群體身份,參與者與組織引領者以及一旁舉著手機拍照的觀眾共同參與了一個“表演舞臺”的互動儀式,從而對文化主題街區的場景與文化內涵產生更多共同的情感體驗,形成更深刻的印象與理解,更認可這樣的文化空間。
四、發現與啟示
“1192弄”主題街區場景的布置與細節處理建構起了民國風的老上海風情街文化空間,在文化上通過大量豐富多樣的元素建構成一個有機的體系,形成了一個具有擴散力與吸引力的傳播場景。在對“1192弄”文化主題街區的研究實踐中,傳播儀式觀視角提供了文化元素符號的融合分析與探究路徑,街區建筑裝飾符號、街區民風民俗符號、街區飲食元素符號,加之街區內的互動體驗活動,建構了一個整體的、有活力的、流動著生命力的文化公共空間,使游客能夠真正感受到民國風的老上海風情,產生心理共鳴與情感連接。未來或許可以通過打造特色的文化街區,在商業開發中發掘文化內涵與魅力,呈現文化的多樣性與生命活力,通過建構特色的文化公共空間,塑造文化街區鮮明的形象,以文化吸引力產生消費力,以消費力反哺文化的發展,從而保持文化主題街區的可持續健康發展,這將是一條推動文化與經濟共同發展的可行之路。
參考文獻:
[1]詹姆斯·凱瑞.作為文化的傳播——媒介與社會論文集[M].丁未,譯.北京:中國人民出版社,2019:18.
[2]李岳坤.傳播的儀式觀視域下“延安·1938”文化主題街區傳播研究[D].西北大學,2018.
[3]陳陽.大眾傳播學研究方法導論[M].北京:中國人民出版社,2007:300.
[4]雷錦錦.文化符號學視角下我國文化主題街區開發研究[J].旅游縱覽(下半月),2016,(10):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