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嵐
【摘 要】在李清照的作品中,我們不僅可以感受到其濃烈的女性思想、女性意識和女性情懷,同時她還有一部分作品充滿了鮮明的男性化色彩,具體表現在瀟灑豪放的雅士氣質、心憂天下的家國情懷、不屈與自信的堅強品格。這些作品給我們帶來了不一樣的審美感受。筆者從李清照的作品出發,以其作品為基礎,淺談作品中的男性化色彩,僅供參考。
【關鍵詞】李清照;作品;男性化色彩
中圖分類號:I206?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20)29-0201-02
在中國文學史上,李清照以詞著稱。她是宋代婉約詞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被后人譽為“詞國皇后”。“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極是當行本色。閨閣有此才,誠不可多得也。”事實上,李清照詩詞兼善,能文能賦,“自少年便有詩名,才力華贍,逼近前輩。”其詩“雄渾悲壯,雖起杜韓為之,無以為過也”。縱觀李清照流傳下來的作品,她不僅用文字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了女性溫婉、細膩、柔綿的語言特色,而且時常以男性視角審時度勢,感悟生活,體現了鮮明的男性化色彩。對其作品中的男性化色彩進行分析論述,能夠從全新的視角解讀李清照,也是對其作品的深度解讀。
一、瀟灑豪放的雅士氣質
據記載,李清照出身于書香門第,其父親當朝為官,其母親也是大家閨秀,李清照的家庭民主和諧,父母思想開明,并沒有像當時社會其他父母那樣,將李清照養在深閨,而是給她男兒般的自由,讓她出府參與到社會生活中,允許她接觸自然到郊外游玩,可以說李清照的成長環境寬松,早期生活優越,同時,父母也注重對李清照的教育,在父母的引導下,她從小博覽群書。除此以外,李清照個人也注重自我的品性修養,通過賞花、泛舟等方式來親近自然,用讀書、飲酒、品茶等情趣來陶冶情操,借奇異夢幻來抒發個人長情,富有瀟灑豪放不羈的雅士氣質。可見李清照作品中的男性化色彩的產生是合情合理的。
例如,《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描述了李清照到郊外游玩的情景:一直玩到日暮時分,因喝醉而忘記回去的路,乘舟返回時卻迷入荷花的深處。怎樣才能把船劃出去?我奮力劃槳,爭著渡過去,槳聲驚醒了棲息在水中的鷗鷺。從此詞看,她外出劃船、喝酒、競渡、晚歸,字字句句表明了李清照不同于一般的閨閣女子,她那瀟灑豪放、不受拘束的男性性格躍然紙上,充分體現了她的男性化色彩。
與《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相比,李清照的《漁家傲·記夢》卻抒發了另外一種士大夫的精神苦悶而追求理想不滅的游仙幻想。她是歷史上首個描寫游仙幻境的女詞人。如“我報路長嗟日暮,蓬舟吹取三山去”“九萬里風鵬正舉”。李清照完美地把真實的現實生活感受融入到奇幻的夢境之中,把屈原《離騷》、莊子《逍遙游》等典故乃至神話傳說都譜入詞中,將夢幻與生活、歷史與現實巧妙地融為一體,構成了瀟灑豪放、格調雄奇的夢幻意境,充分顯示了作者性情中瀟灑、豪放、超脫的雅士氣質,男性化色彩也躍然紙上。
在封建社會,一般只有懷有“治國平天下”宏偉抱負的男性才會有這種游仙的幻想,游仙的目的主要是不滿于現實,但又無法改變現實,只好把理想寄予游仙夢幻中。相比之下,古代女子因受儒家文化的影響,地位低下,思想保守,思維受限,她們最大的追求莫過于家庭和睦、幸福美滿和兒孫滿堂。所以,一般女子大部分時間都是在自己的閨房中默默無聞地度過。在當時的社會,李清照盡管才華橫溢,飽覽詩書,但因其女性的社會身份,不能走入士大夫之列,她的理想抱負不能實現。因此,她把長情寄予游仙之作中,留在了歷史的天空,也為中國文學論壇留下了寶貴財富。
二、心憂天下的家國情懷
李清照具備國士一般的憂患意識和非凡的政治洞察力,她把自己的眼光放得十分長遠,并沒有只局限于自己的兒女情長,她突破了當世女性桎梏,形成了男子一般的開闊心胸和高遠境界,看事情看時事都帶有男性色彩。對此,朱熹對她的評價是“如此等語,豈女子所能”,評價極高。
最能體現李清照心憂天下、關心國事的作品當屬《上樞密韓肖胄詩》。這是她詩作中留傳下來最長的一首,也是現實內容最為豐富的一首。作此詩時,李清照年近半百,貧病交加,在聽聞朝廷派遣樞密院事韓肖胄和工部尚書胡松年出使金國去慰問被囚于北方的徽、欽二帝后,她毅然提筆作詩一首。在詩中,李清照首先借記述韓、胡二公出使前受命的情景,巧妙揭露宋高宗一味求和的懦弱無能;其次高度贊揚韓肖胄的品德,勉勵其不負重任,重振國威,甚至為其代言受命誓詞“家人安足謀,妻子不必辭。愿奉天地靈,愿奉宗廟威。”“或取犬馬血,與結天日盟。”詩中豪情正是李清照身上倜儻丈夫氣的生動寫照。
接著,李清照以一個流亡寡婦的身份向二位使臣進言:“夷虜從來性虎狼,不虞預備庸何傷。衷甲昔時聞楚幕,乘城前日記平涼。”她一針見血地指出敵人的掠奪本性,叮囑二公要多加提防,防患于未然。同時提出“圣君大信明如日,長亂何須在屢盟”,堅決反對與敵人簽訂合盟,體現了其對時局的清醒認識和敏銳的政治洞察力。
最后,李清照還請求使臣能帶回家鄉和中原百姓的消息,對國家命運的關注和對故鄉人民的牽掛化成一句震天的吶喊“欲將血汗寄山河,去灑東山一抔土。”作為無權過問政事的流亡寡婦,李清照卻以政治家的眼光表現出對國家前途、民族命運的高度關注,所提出的獨到見解不僅使得此詩的思想性得到增強,也豐富了其作品男性化的色彩。
李清照十七歲左右時,讀到了張文潛的《讀中興頌碑》,她讀后感觸頗深,隨后創作了《浯溪中興頌詩和張文潛二首》。在詩中,她立意高遠,一反前人大肆歌頌健兒猛將之意,用史實與現狀對比,直接指出安史之亂的主要原因是以玄宗為首的整個政治集團的荒淫昏庸。“何為出戰則披靡,傳置荔枝多馬死。”李清照當時所處的時代正是內憂外患之時,她清醒地知道,不能再盲目地對“唐朝中興”加以歌頌,而要以史為鑒,避免造成和前人一樣的悲劇結局。
李清照雖然身處閨閣之中,卻心系廟堂之上,憂國憂民,遠比一般士大夫更富有愛國之情。她“身不得男兒列,心卻比,男兒烈。”在以男性為中心的封建社會,她的家國情懷尤其顯得難能可貴。
三、不屈與自信的堅強品格
李清照最為著名的一首詠史詩當屬《烏江》“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在這首膾炙人口的詠史詩中,李清照不以成敗論英雄,獨具慧眼地發現了楚漢之爭中失敗的楚霸王項羽身上最可貴的品質——不屈的英雄氣節,歌頌了他勇敢、堅強、自信、不屈不撓的英雄形象。這種“生當作人杰”的疾呼是對身處動蕩時代的人民一種保守氣節、不屈不撓、奮起抗爭的精神感召。“不肯過江東”的英雄項羽與茍且偷安、臨難逃亡的南宋最高統治者形成了強烈反差,詩中的諷刺與譴責也可見一斑。此詩似匕首、似投槍,短短四句,擲地有聲。人們不禁為詩中所謳歌的不屈精神所感奮,被詩中為國犯顏、不怕斷頭的膽略與擔當所折服!
李清照所作的《詞論》是中國文學批評史上第一部論詞的專著。李調元《雨村詞話》卷二:“宋人詞話甚多,未有著詞話者”“清照屬第一”。在《詞論》中,她提出了“詞別是一家”的觀點。文章直截了當地批評晏殊、歐陽修、蘇軾三位文壇泰斗,說他們“學際天人”,可惜“不協音律”,常常不按詞本身必須具備的音律作詞,只不過把詞當作是長短句的詩歌而已。李清照作為一個封建女子,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韙,用毫不謙虛的口氣,評點作為高山一樣立于文學巔峰的大師。可見她除才華橫溢外,其心底蘊藏著一種怎樣難得的勇氣和自信!這種勇氣和自信充分彰顯了她的男性化色彩。
李清照部分作品之所以具有鮮明的男性化色彩,其原因主要有三:一是父親的影響。李清照的父親李格非是當朝官禮部員外郎,“蘇門后四學士”之一。據史料記載,李格非為人剛直,為官清正,心憂天下,不懼權貴。這些崇高品質直接遺傳給了他的女兒。二是李清照自身豐厚的學識修養。李清照在學問方面,擁有常人所不能及的興趣愛好和積累。長期的學習和積累,使她視野開闊,眼界高遠,思維獨特,創作起來厚積薄發,才思噴涌,忘記了當時封建社會對女子的約束和束縛,以及自己所處的社會角色,儼然像是一個男性作家一樣,用自己毫不顧忌的文采去大膽創作,為我們留下了豐富多彩的佳作。三是時代的催生。李清照生活在南北宋王朝分裂時期,生活的巨變、時局的動蕩,使李清照的個人生活與寫作風格均產生了急劇變化,她選擇了一條不同于其她女子的道路。在作品中,她像一名男子漢一樣站在時代前列,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讀李清照,我們不會感受到小女兒的扭捏之情,反而會有一種閱讀大丈夫作品的酣暢淋漓之感。
四、結語
綜上所述,李清照憑其良好的家庭教育、深厚的文化功底,加之時代的催生,在為后人提供溫婉細膩柔綿的女性色彩很濃的作品時,也創作了具有鮮明男性化色彩的傳世佳作。她那瀟灑豪放的雅士氣質、心憂天下的家國情懷、不屈與自信的堅強品格等男性化色彩作品給我們帶來了不一樣的審美感受,她如同一顆明星在我國文學史上熠熠生輝。雖然李清照已經離我們遠去,但是她的文學作品,以及作品中呈現出來的藝術美,還有作品中攜帶的男性化色彩,對于今天的我們、以及今天中國文學創作而言,都是十分寶貴的財富。
參考文獻:
[1]陳祖美 評注.李清照詞[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
[2]唐圭璋.詞話叢編[M].北京:中華書局,1986.
[3]李清照詩文詞選譯[M].成都:巴蜀書社,1988.
[4]李清照資料匯編/古典文學研究資料匯編[M].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社,1984.
[5]陳宏緒.塞夜錄[M].北京:中華書局,1984,58
[6] 沈曾植.菌閣瑣談[M].北京:中華書局,1984,158.
[7]楊嬌瓏.現代女性主義視閾下李清照的“雙性同體”創作特質研究[D].江西財經大學,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