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夢研 趙忠波
【摘 要】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人們也意識到文化遺產的重要性,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是一個艱巨的任務。結合時代發展需求,運用數字技術保護文化遺產成為當前的一個主題,改變文化遺產原有的形式,形成新局面。數字化文化遺產對于弘揚民族優秀文化、保護文化遺產、傳承傳統文化起到重要作用。
【關鍵詞】文化遺產;數字化;研發;保護與傳承
中圖分類號:G12?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20)29-0215-02
當今社會,文化遺產的保護已受到人們的重視。在這個信息化的時代,數字技術是時代發展的主流,現階段我國對于文化遺產的保護仍存在許多問題,所以把數字化技術運用到文化遺產的保護上是現在的一個發展方向。使用3D技術、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可以克服諸多難題實現對文化遺產的保護。通過加數據信息,對文化遺產形成強有力的保護,讓文化遺產以一種全新的面貌出現在大眾的視野中,以一種更吸引人的形式來呈現,在滿足人們興趣的同時又傳播了傳統文化,這種互利的形式可以讓傳統文化以更快的方式傳播,并且產生更為深遠的影響,從而達到對文化遺產保護的目的。
一、文化遺產的保護與遺產的數字化
(一)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
文化遺產是時代發展的見證,蘊含著豐富的民族文化,是整個民族的智慧結晶和共同記憶。保護文化遺產,可以了解歷史文化、回顧時代發展、增強民族情感,從而傳承民族文化、加強民族團結,對社會的穩定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加強對文化遺產的保護,有利于實現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有利于實現偉大中國夢。
目前,文化遺產都是以存放博物館、劃分保護區等方式來進行保護的,這種形式十分不利于文化遺產的傳播,存放在博物館,博物館首先就限制了人們的行動,并且很多文化遺產都是只可遠觀的,這使人們對文化遺產的了解只是淺層的,不能夠深入了解它的內涵意義,對文化遺產的傳播有一定的局限性。現在所需要的是突破這種限制,讓文化遺產以更為具體的形式傳播,并且以更為安全有效的措施對文化遺產進行保護。
(二)數字化文化遺產
數字時代的不斷發展,為文化遺產的保護提供了無限的可能。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數字化的應用將深入到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是將其應用到文化遺產這方面,十分有利于對文化遺產的保護。AR、VR技術以及虛實結合、實時交互與三維沉浸這些高端技術十分符合當前時代的發展,這些技術的應用在一定程度上優勢很大,數字化技術所體現的東西不易受到外界事物的干擾,保存時間長,在某種設定下保密性強,數字技術結合生活,使生活更加快捷方便、功能多樣化,數字技術跟隨時代發展,不斷更新創作,迎合大眾的需求,讓人們更有意愿去體驗,將文化遺產與其結合起來,可以很快抓住人們的眼球,讓人們更加快捷、有效、直觀地了解和認識文化遺產,從而使文化遺產得到更好的保護與傳承。
二、3D重構技術與文化遺產保護
文化遺產的數字化應用是文化遺產發展的一個新的方向。數字化文化遺產將我國的文化遺產與科學技術結合起來,融入3D技術,在保護文化遺產的同時也順應了時代的發展潮流,更加快捷有效地促進文化遺產的發展。
(一)數字化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性
1.為文化遺產提供了完整的保護。之前,對于文化遺產的保護采用的都是放在博物館等封閉式手段,防止因為觸碰而導致文化遺產的損壞,文物修復的困難使人們不能直接觀看,或者大多數都是在網絡上通過照片形式進行觀看的,從而不能使人們體驗到文化遺產的濃厚的歷史氣息和文化底蘊,不能讓人們詳細了解文化遺產,不能吸引住大眾的眼球,這就導致了大眾對文化遺產需求降低,從而導致了現在社會文化遺產傳播受阻的現象。數字技術的出現,可以讓人深徹感受到文化遺產的氣息,了解文化遺產的內涵,也更能激發人們內心對文化遺產的需求心理,從而促進人們對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播。
2.文化遺產的再現。通過數字技術可以全方位感受、觀看文化遺產,可以讓大眾近距離進行藝術欣賞和體驗,使只存在于博物館或網絡上、定格圖片中的文化遺產突破各種難題,通過計算機技術和移動終端實現資源共享,運用數字虛擬現實技術讓文化遺產出現在人們的眼前,激發人們內心對文化遺產的喜愛,從而有利于培養對文化遺產保護的意識。
運用AR、VR虛擬現實技術,可以將文化遺產以一種三維立體的方式呈現在人們的眼前,把那些枯燥的數據變成鮮活的模型,讓人們有身臨其境的感覺,置身于傳統文化的氛圍中,引領人們不斷去了解傳統文化,從而保護傳統文化。
3.與時俱進,促進文化遺產的發展。當今是一個數字信息化的時代,應當把文化遺產與信息技術結合起來,與時俱進。在這個數字信息化的時代里,互聯網幾乎普及,各個數據、平臺的應用,可以讓文化遺產得到更加快捷有效的傳播,網絡、社交平臺的出現,可以促進人與人之間文化資源的共享,不僅增進了人與人的情感,而且還增進了人與文化遺產之間的聯系,促進人們對文化遺產的保護。多媒體技術集中了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資料,可以讓人們更加詳細了解文化遺產,3D技術的應用給文化遺產添加了不少樂趣,人機互動與資源共享,以一種更加吸引人、更加接近人們的方式出現,在豐富人們生活的同時,也傳播了文化遺產,同時也促進了對文化遺產的傳承。
(二)數字化文化遺產應用
數字化文化遺產,運用數字化技術形成虛擬的文化遺產,通過數據搜集、再現、展示、傳播等手段,讓文化遺產以新穎超前的形式展現出來,給人們帶來了強烈的參與感,增強人們對文化遺產的了解,激發出人們對文化遺產的保護,促進文化遺產的發展。
數字化文化遺產在世界的發展史上不斷前進。目前有許多國家都在努力實現文化遺產數字化。“洛陽天堂遺址” 保護展示工程、數字博物館的建設都可以讓人們更真實清晰地了解文化遺產,體驗感受歷史文化的氣息。
出于對文物的保護,很多文物都是在展示一段時間后就必須進行維修,有的還必須控制環境、溫度等條件,而在數字化文化遺產的應用中,這些問題都得到了很好解決。擁有良好的電壓和穩定的網速就可以很好體驗。王之綱說,“在數字化之后,文化遺產的珍貴性才能凸顯出來,而不是把它隱藏起來,大家都看不到。”那些只出現在博物館玻璃罩里的展示品,融合數字化技術卻可以一下出現在你的眼前,讓你瞬間置身于歷史時代中,感受文化的氣息,讓“穿越”不再只出現在電視劇中。
隨著數字技術的應用普及,數字化文化遺產也在努力跟隨。數字化文化遺產,讓文化遺產以數據的形式儲存在計算機中,結合各種元素,最終以三維立體的形態出現在大眾眼前,使人們可以近距離地觀察文化遺產,數字技術還可以使破損或消失的文物再現,克服了現在文物保護過程中的基本缺陷問題,結合多媒體可以讓文化遺產快速傳播,充分體現了數字化文化遺產的安全性、獨立性、完整性、高效性,數字化文化遺產對文化遺產的傳播起到重要作用。另外,數字化應用符合時代發展,迎合大眾需求,吸引大眾的好奇心,可以激發人們興趣,從而促進對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
三、數字化文化遺產研發
數字媒體技術和藝術與文化遺產相結合,極大限度地實現人機互動,多重維度傳播文化遺產。融合最新科技,跟隨社會潮流,使文化遺產的承載和傳達更為形象和生動。
(一)文化遺產的數字化
數字化時代中互聯網的應用已經普及,網站作為數字化保護傳播的重要介質,一定要建立一個統一的信息發布平臺,使數字化的作用發揮到最大。現代社會娛樂性已經滲透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開發一些基于文化遺產的游戲,讓人們在游戲中了解、認識文化遺產,促進文化遺產的保護,為數字化文化遺產提供一個新的方向。
結合目前現狀趨勢,注重數字技術與文化遺產應用研究并行,同時發展、強化數字3D技術與文化遺產創意性,讓文化遺產不再以刻板的形式體現,開放思維讓文化遺產更加豐富化、趣味化,增大文化遺產的受眾面,使數字化文化遺產可廣泛應用于不同年齡階段的人群,這有助于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播。把3D數字技術與文化遺產相結合,更有利于文化遺產的傳播,結合數字媒體技術,達到文化遺產普及的目的。人們不必再完全依靠物質作品,而是選擇借助屏幕中呈現的虛擬影像完成對文化遺產作品的鑒賞、研究等工作。不僅加強對文化遺產的保護,還增大了文化遺產的傳播范圍,形成了文化遺產的多樣化形式。
(二)數字化文化遺產下的人機互動
3D技術應用在文化遺產中,已經給大眾帶來了極大的參與感和體驗感,在3D應用的基礎上,人機互動,加入文字、聲音、圖片、視頻等元素,借助計算機技術和可視化技術,呈現給人們一個真實的新環境,增強了大眾的參與感、體驗感與互動感。文化遺產將虛擬三維數字技術和現實影像技術相融合,為人們帶來與數字信息相關的真正交互。數字藝術中的3D技術廣泛應用于文化遺產與文化生活中,為文化遺產的傳承、創新與發展增添新的活力,也深刻地改變著文化遺產的創作與構思。
數字技術的不斷發展,為文化遺產提供了新的手段,從而以更加優良完善的措施對文化遺產進行保護。
四、結語
基于3D技術,立足于中國文化遺產,結合書籍、資料,融入3D技術,實現人機交互與客戶資源共享,運用AR、VR技術,通過加入文字、聲音、圖片、視頻等元素形成數字化文化遺產。加強中國文化遺產的保護和研發。
文化遺產的數字技術通過加入聲音、文字、圖形、圖像、視頻等元素符號實現人機互動,數字化文化遺產新形式將文化遺產直接帶到大眾的眼前,將大眾帶入歷史文化中,使大眾真切感受到文化的氣息。人際互動改變了文化遺產與人的交流方式,增加了文化遺產的可視性、趣味性、豐富性、互動性。
數字化文化遺產也是我國現在社會所需要的。運用數字技術實現“非遺”文化與人類之間的一個互動,,三維立體場景將文化轉化為情景化、可視化的數字文化形態,以直接明了的方式讓文化遺產“活”過來。數字化文化遺產為文化遺產的保護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數字技術使文化遺產得到保護、傳承。
參考文獻:
[1]朱海澎.基于Web 3D技術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J].藝術科技,2014,(9).
[2]呂曉明.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研究[].學術雜志. 2018(9)
[3]盧橋,張興旺,黃婷婷,向宏華.國內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現況分析[J].桂林理工大學圖書館,2017,(4).
[4]王文章.非物質文化遺產概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