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永兵


摘要 紅河州全程機械化種植技術運用降低全州馬鈴薯生產投入產出比,提高種植效率,節約生產成本,使全州冬馬鈴薯整體收益得到進一步提升。
關鍵詞 冬馬鈴薯;機械化;技術
中圖分類號:S233.7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305(2020)04-0-02
DOI:10.19383/j.cnki.nyzhyj.2020.04.073
冬馬鈴薯是紅河州主要農作物,全州種植面積約31萬畝,總產41 萬t。通過多年發展,冬馬鈴薯生產具備了諸多有利條件,尤其是實施農機購置補貼政策以來,農業機械越來越多地投入馬鈴薯生產全過程當中,大幅度減輕生產勞動強度,同時節約生產成本投入,農機農藝融合優勢明顯。因此,開展冬馬鈴薯機械化種植,對降低全州馬鈴薯生產投入產出比、提高生產效益具有重要意義,對實現農民節本增效、增產增收將發揮重要作用。
1 紅河州冬馬鈴薯全程機械化生產作業流程
1.1 選地
馬鈴薯塊莖膨大,應選擇地勢平坦、土壤肥沃、土層深厚、地質松散的土壤種植。同時,為防止土傳病蟲草害,應與谷類作物、豆類作物輪作,嚴防和避免與茄科作物、塊莖類作物輪作。
1.2 機械耕整地
前茬作物收獲后,采用大馬力拖拉機及時排水翻犁,如此可以除草、防病蟲害,打破犁底,加厚耕作層,提高節水保肥能力。深松間隔為2—3年,間隔為深耕,耕地作業完成后,利用聯合整地機(旋耕機)一次性完成旋、碎、壓整地作業,做到墑面平整、土塊細碎、土層疏松,溝直相通,能排能灌,為馬鈴薯生長發育創造一個疏松深厚活土層。具體標準為單壟雙排:溝上覆蓋120 cm壟,棱寬80 cm,溝寬40 cm,分兩行,行距30 cm,邊緣25 cm,株距25 cm。
1.3 播種
1.3.1 選擇優良品種 選擇優良品種是保證馬鈴薯品質、減少病蟲害、實現高產的前提。因此,應根據紅河州生態狀況與市場需求,提高馬鈴薯品質,選擇經審定的麗薯6號、合作88一級種為主。種子處理(統一種薯處理)催芽:除去腐爛和有病塊莖。播種前7—10 d,將種薯置于通風陰涼處自然萌發,當幼芽長到0.5 cm時,可直接播種。切籽:種子馬鈴薯可直接播種約50 g,可切80 g以上。每株塊莖應留有1—2個芽孔,頂芽塊莖應集中播種。種薯消毒:種薯切塊后,可在播種前用藥物浸泡或種子處理,減少種薯病源菌,減少田間病害,促進種薯早期生長與快速發育。扦插應在種植前1—2 d進行。為預防疾病,刀具應消毒,避免交叉使用。種薯經風吹晾干后可播種,注意避免種薯過干或爛種。
1.3.2 適期播種 結合市場需求與氣候特點,紅河州冬馬鈴薯掌握在11月上旬至12月底播種,采用輪距在1—1.1 m中小型拖拉機懸掛洪珠2CM—2C型馬鈴薯雙行播種機進行播種,一次性完成開溝、施肥、下藥、播種、覆土、起壟、鎮壓、鋪滴灌帶、鋪膜等作業工序。同時,配套洪珠2TD—S2型培土機進行膜上覆土,土層厚度3—4 cm,保證地膜與滴灌帶貼合,使馬鈴薯苗自然生長破膜,無須人工破膜。兩種機具配合使用,大幅度節約人工成本,作業量每天可達20余畝(圖1)。
紅河州馬鈴薯種植平整地區,采用膜下一根貼片滴灌帶雙行布置,有坡度地區采用兩根貼片滴灌帶雙行布置,使每行馬鈴薯植株下都有一根滴灌帶,確保植株不會因墑面傾斜而未吸到水分及肥料[1]。
1.3.3 合理密植 要求播深10~15 cm、壟距120 cm、壟高20~25 cm、行距25~30 cm、株距27~30 cm,農膜寬度900~1000 mm,厚度0.008 mm的白膜,通過調整播種機株距參數使每畝播種密度達4 000~4 500株。單壟雙行種植規格:40×(80+40) cm,株距20~22 cm,畦邊20 cm。
1.3.4 田間管理 馬鈴薯類疏松高有機質土壤,屬喜鉀作物,需要氮、磷、鉀與微肥配合施用,外施鉀肥。底肥:每畝有機肥2 000 kg、過磷酸鈣100 kg、磷酸二胺40 kg,采用拖拉機懸掛撒肥機進行播種前撒施,三元復合肥(15:15:15)80 kg,毒死蜱2 kg,與播種機一同施入墑內;追肥:出苗10 d后,苗期配合中耕土施尿素10 kg/畝,硫酸鉀10公斤/畝。出芽后開始馬鈴薯塊莖膨大期,配合大田栽培土壤施用20 kg/畝硫酸鉀,同時用0.2 kg/畝磷酸二氫鉀,每7 d噴施1次,共2~3次。
1.3.5 水分管理 馬鈴薯需水量較大,但又怕澇。一般原則:苗期至萌芽期需水量小,旱季可少量澆水。開花初期需水量增加,土壤持水量可達60%~70%,通過滴灌來完成澆水、施肥時,溝底現水便可行,避免水分過多而影響植株生長,這樣作物吸收水肥更加充分,利于作物成長,同時節約大量勞動力成本,還可達到高效節水、節肥目的。
1.3.6 中耕除草、培土 馬鈴薯是根莖類植物,中耕培土又是提高馬鈴薯產量的關鍵技術環節,中耕可提高地溫,促進馬鈴薯根系發育,幼苗高7~10 cm時應及時中耕,苗高13~17 cm時進行第二次中耕。在采用馬鈴薯膜上覆土種植后,可據田間出草情況進行中耕除草培土。例如,需培土時,可采用中耕培土機進行除草培土。
1.3.7 病蟲害防治 植保機械化技術主要指馬鈴薯生長期病蟲草害機械化防治技術。貫徹“預防為主,綜合治理”方針,實行健康栽培,理化結合,病蟲害得到有效控制。紅河州冬馬鈴薯主要病害有早疫病、瘡痂病和青枯病,主要害蟲為地老虎和美洲斑潛蠅葉斑病。懸掛式噴霧器配備中小型拖拉機噴霧器,作業期間據農藝要求集中度,進行馬鈴薯病蟲害防治,并將噴頭與作物距離調整為40~50 cm作業高度。安全間隔為7~9 d,噴灑次數為4~5次,在條件允許情況下采用極飛P20型植保無人機按農藝要求進行飛防作業,同時始花期噴施多效唑2~3次預防徒長。
1.3.8 收獲 (1)機械化剎秧。根據作業地塊條件與種植模式,當馬鈴薯植株莖葉自然落黃、部分干枯時,調整好1JH-110型殺秧機限深輪高度,于馬鈴薯收獲前2~3 d將壟上及壟溝倒伏秧苗吸起粉碎。限深輪太高,馬鈴薯苗未完全移開;限深輪太低,易損壞馬鈴薯上層,必須保持平直,以免機器輪胎損壞壟臺和損傷馬鈴薯,以提高收獲工效,縮短收獲期,減少損失。(2)收獲。馬鈴薯莖葉自然落黃、部分干枯時完全成熟,結合市場擇時收獲鮮薯。收獲馬鈴薯使用拖拉機配套洪株4U-110收獲機,作業需在晴天進行,并調整收獲深度。若電鏟入土太淺,將損壞馬鈴薯塊;若挖掘深度太深,將增加拖拉機工作負荷。收獲過程中,應隨時防止拖拉機跑偏,避免車輪在壟臺上行走、滾動土豆塊或半壟。作業過程中注意安全,必須在安全停機時清理收割機電鏟和振動篩上泥土和雜草。馬鈴薯機械化收獲的主要特點(1)收凈率高。由于挖掘鏟直接將土層和馬鈴薯輸送到傳送履帶上,且收獲深度可達30 cm,所以在收過土地上基本沒有漏收馬鈴薯。(2)破皮率低。由于一些運費部件采用橡膠為原料,產生摩擦比直接摩擦造成損傷減少90%。馬鈴薯收獲機的使用不僅可減輕農民勞動強度,提高效率,且減少收獲過程中各種損失。
2 馬鈴薯人工與機械化生產畝均用工成本對比
2017—2019年,紅河州農機推廣站在蒙自市和建水縣兩地進行跟蹤試驗調查,當地種植大戶通過采用馬鈴薯機械化種植后,均取得成功,每畝馬鈴薯商品薯皆達到3 t以上,同時每畝降低成本約1 000元,大幅度提高經濟效益。成本對比(表1)。
3 小結
紅河州將鞏固提高馬鈴薯整地、播種、機收等環節機械化作業水平,解決降低漏薯率、破薯率等環節機械應用難題。緊密聯系實際,適應農村、農業生產發展新需求,大膽探索,加強技術創新與服務創新,加快農機裝備轉型升級,為推動高原特色現代農業及鄉村振興發展、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做出更大貢獻。
參考文獻
[1] 華曉鋒.馬鈴薯早熟豐產栽培技術[J].農民致富之友,2011(24):43.
責任編輯:黃艷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