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年

從2012年開始,北京市西城、朝陽、通州3區的中小學開始試行職稱制度改革, “教授”級正高級職稱在中小學老師中出現。北京市人力社保局透露,北京市將逐步建立統一的中小學教師職稱制度。《教育》旬刊記者采訪了解到,不只是北京,全國許多地方都將展開中小學教師的正高級職稱評定試點。
兩位“博士”的不同道路
1966年,我國建立了以中小學教師職務聘任制為主要內容的職稱制度,大學、中學、小學均設“高級教師”,但是,中學高級教師職稱,相當于大學教師的“副高”職稱,而小學高級教師,則相當于大學的“中級”職稱。中小學教師在評上最高職稱后,便再難以取得進一步的突破。
連鎖反應由此產生。從事基礎教育不能取得正高級職稱,造成了相同資歷、背景的人因為有的在中小學任教而走上不同的人生道路。
朱永新和李鎮西同為1958年出生,兩人于1978年分別進入江蘇師范學院和四川省師范大學學習,4年后各自取得師范類的本科學歷。畢業后,朱永新在大學工作,而李鎮西到中學工作。幾年后,兩人分別取得了教育專業的博士學位。兩人職業生涯的分水嶺是從畢業后不久開始的。畢業后不到5年,在大學工作的朱永新當上了副教授,又過了5年,朱永新評上了正高級職稱——教授。而在中學工作的李鎮西至今沒有評上正高級職稱,只能在高級語文教師的基礎上參評“特級語文教師”,而所謂“特級教師”并非終身制職稱,要接受一年一度的考核,隨時有可能被刷下來。李鎮西在2006年拿到博士學位數年之后大力推行朱永新開創的“新教育實驗”。同樣是1958年出生,1978年上大學,“李博士”現在被教育界普遍視為“朱博士”的弟子。
從牢騷到新方案出臺
在教育系統,廣大中小學教師對于基礎教育體系內的職稱評定早有怨言,抱怨多集中在職稱評定的比例限制和公平性問題上。《教育》旬刊記者采訪中了解到,很多40歲上下的中小學教師年輕時為前輩讓路,自己年過30之后又遇到年輕老師成批“越級”評上高級教師,導致大批40多歲的中年教師被耽擱在半路上,滿腹牢騷。此外,像李鎮西博士那樣的高端人才也確實面臨著職稱不能體現其價值的現實問題。
問題由來已久,早在1978年12月,教育部和國家計劃委員會經國務院批準,聯合發布《關于評選特級教師的暫行規定》,用以彌補中小學職稱體系中正高職稱的空白。特級教師是國家為了表彰特別優秀的中小學教師而特設的稱號,評定對象是普通中學、小學、幼兒園、師范學校、盲聾啞學校、教師進修學校、職業中學、教學研究機構、校外教育機構教師。
從2002年開始,教育系統對中小學教師的職稱評級進行全面評定。在吉林省松原市,這項工作用了7年時間。結果出人意料——在當地教師中釀造了大量的不滿情緒,而且相應的職稱級別工資也由于財政困難沒有得到完全落實。
不滿在很大程度上來源于職稱是按照比例采取限制措施的。比如,相當于中級職稱的中小學高級教師的比例被嚴格限制,使得大量中小學教師晉升無望。此外,由于職級級別少,教師從就業到評上高級差不多15到20年,此時距離退休尚早,還有大約20年的執教生涯看不到進一步晉升的希望。不僅是在松原市,實際上在全國各地,由于比例限制,中小學高級教師的數量被嚴格控制,眾多教師的職業評級和薪資待遇多年不能得到提升。這時,新的方案開始醞釀出臺。
目前全國中小學教師在千萬以上,其中八成為縣鎮以下學校教師。加上教育經費常年不足,這兩大現狀決定了中小學教師不能普遍晉升到高級教師,但是又要解決基礎教育中的人才難題。
從事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培訓多年的北大教授說,教育部先是推行了教師資格準入制度,向下延伸了教師的進入門檻,增加了教師行業底部的層級。此舉緩和了已從業教師的焦慮心理,但是沒能解決現有教師中頂尖人物的心理焦慮,也沒有解決教育領域對高端人才缺乏吸引力的問題。
到了2009年,這個問題變得尤為突出。當年全國普通中小學專任教師達1064萬人,有專科以上學歷的占74.8%,比上年提高3.9個百分點;本科以上初中教師占59.4%,比上年提高6.2個百分點;研究生學歷高中教師占2.8%,比上年提高0.6個百分點。在新增教師中,具有大學專科、本科學歷的教師成為主體。
教師素質的提高,也需要教師職稱上限相應提高。增加高級職稱比例,將造成經費開支過大,此時最好的解決方法,就是向上增加職稱,使得一部分達到標準的人先向上晉升,給下面騰地方,然后各級教師逐級晉升。這就既緩和了矛盾,又不大幅增加經費負擔。
捅破 “天花板”
中小學可以設置相當于大學教授的正高職稱,這個好消息捅破了中小學職稱評定中存在20余年的“天花板”。評上正高級職稱,就意味著工資待遇、職業尊嚴、社會認可的提高和改善,會讓教師們對三尺講臺多些眷戀和熱忱。
根據國家關于中小學教師職稱制度改革試點的統一部署,山東濰坊、吉林松原和陜西寶雞自2009年開始承擔試點任務。試點1年后,濰坊有17名教師、松原有8名教師成為全國首批正高級中小學教師。
松原市北師大寧江附中教師王朝軍教齡20年,在試點中被評上了正高級職稱;此次正高級職稱評定被要求向一線教師傾斜,松原市有更多一線教師像王朝陽這樣嘗到了甜頭。
在濰坊,教育主管部門分權、放權促使基層一線教師有了話語權。此前,中小學教師職稱評定,一直是當地的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部門、教育部門說了算。教師職稱評聘誰上誰不上,靠的是上級部門的幾道杠杠,憑的是供評委打分的材料,導致很多教師把精力放在了準備材料和想方設法找評委、拉關系上。
“在這項改革中,主管部門必須敢于放權,盡可能讓利益相關者成為改革主體。” 濰坊市教育局局長張國華對此深有體會。濰坊市要求,人社、教育部門只管原則、程序、崗位、比例、總量,具體方案由學校教職工自己制訂,一校一策。
濰坊市將教師職稱由原來的初級、中級、副高級3個級別變為初級、中級、副高級、正高級4個級別,增加了職稱競爭聘用的臺階,以利于持續調動教師的積極性。試點中的職稱改革將中小學教師的評定體系納在一起,在一定程度上推進了城鄉之間、各個學段之間師資的均衡配置。據統計,改革之后,濰坊城鄉之間實質性交流教師3450人,中學和小學之間交流教師2246人,交流數量均創歷史新高。
濰坊市教育局黨委副書記徐友禮介紹說,職稱評定改革的效果已經顯現。捅破了透明的“天花板”之后,中小學教師崗位更加誘人。據統計,2009年至今,濰坊市中小學共引進新教師3378人,其中碩士研究生604人,比2008年增加563人,引進數量和學歷層次明顯提高。特別是設立正高級教師職稱,有效破解了過去部分高級教師‘船到碼頭車到站的惰性思想。改革后,全市有2.8萬名教師晉升到高一等級崗位,占全部教師的35.3%。
更多地區擴大試點
北京市啟動職稱改革試點后,涉及3萬余名教師。西城、朝陽、通州3區納入全國中小學職稱制度改革試點范圍,西城教委相關負責人表示,西城教委通過啟動職稱改革推行制度研究并出臺政策框架。朝陽教委、通州教委相繼出臺具體執行政策,“正高”職稱的出現無疑是對教師隊伍發展的一個良性刺激,可以讓教師發展有更大的空間。
與北京3區的試點同時,湖南省株洲市也被列為“全國中小學教師職稱制度改革試點”,株洲市完成試點方案后,在中小學教師中產生10余名“教授”。
對此,不少教師也存在擔憂。長春市小學教師林子凱就表示:“評審會不會被行政化,教授這樣的頭銜會不會可能被校長等學校管理人員占有?” ?《教育》旬刊記者采訪了解到,至少在各地試點過程中,職稱評審實行了分類管理,市級部門和遠郊區縣的專業技術人員評價要素有所區別,名額向基層傾斜,保證讓更多人才向基層流動。此外,國家正在建立新型職稱等級評定框架,未來將淡化學歷、資歷和論文等,相應增加能力和業績等的權重,改善評價人才的各個重要因素的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