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今漢字總共有多少?到目前為止,恐怕沒人能給出精確的數字,因為這與字形標準的認定、統計方法等諸多因素有關。古今漢字的數量,總體上是逐步增加的,字數雖然不斷增加,但漢字本身具有新陳代謝的機能,因此,各個歷史時期的常用漢字都大致保持在5000字左右。
甲骨文是商朝用于占卜記事而在龜甲或獸骨上契刻的文字。從1899年被古董商、金石學家王懿榮發現,到現在已經發掘出15萬片以上的甲骨,分析出大約4500個獨立的單字,其中公認能夠識讀出來的有1500字。
商代晚期才出現帶銘文的青銅器,但是字數不多。西周時期的青銅器字數開始增多,其中著名的西周晚期毛公鼎有497個字,堪稱金文中的鴻篇巨制。
容庚的《金文編》收字3722個,其中可識別字2420個,未識別附錄1352個。社科院考古所集體編撰的《殷周金文集成》,搜羅古今中外銘文拓本12000片,張亞初的《殷周金文集成引得》共歸納整理出金文單字4972個。
歷代字典收錄的字數,總體趨勢是逐步增加的。秦代的《倉頡》《博學》《爰歷》三篇共有3300字;漢代揚雄作《訓纂篇》,有5340字。早期的字書僅是用來規范字形的識字教材,沒有字義解釋,并且大多數都佚失了,保存下來較早的是西漢中期《急就篇》。
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是中國第一部系統分析漢字字形的字典,共分540個部首,收字9353個,另有“重文”(古文、異體字等)1163個,共10516字。
漢代以后,歷代字書收錄的文字,日漸增繁。晉代呂忱作《字林》,收字12824個(原書佚失);梁朝顧野王作《玉篇》,收字16917個(原書佚失,殘卷現存日本);唐代孫強增字本《玉篇》收字22561個;宋代《類篇》收字31319個,《集韻》收字32381個;清代《康熙字典》收字47000個;1990年出版的《漢語大字典》,收字54678個。
歷朝歷代官刻私印的圖書中,還有大量不規范的異體字、俗體字,若加上這些字典外的字形,總計會有8萬—10萬個漢字字形。
現在,漢字的使用規范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2013年發布的《通用規范漢字表》是目前最新、最權威的規范,共收字8105個。一級字表收字3500個,主要滿足基礎教育和文化普及。二級字表收字3000個。一、二級字表合計6500個,可以滿足大多數出版印刷和信息處理的用字需要。三級字表收字1605個,多是姓氏、人名、地名專用字和生僻字。
大致而言,普通人應該認識4000—5000個字,掌握和使用3000字;文史及相關專業人員應該認識8000個字,掌握和使用4000—5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