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世珍 蔣娟 李倩瑤 王磊帥
[摘 要] 職校教育改革以來,地質工程專業作為新興的專業之一,如何對現有職校地質工程專業人才的培養模式進一步優化、培養更多能夠符合地質工程專業需求的人才,成為了關注的焦點。本文從校企合作的背景入手進行探究,思考校企合作背景下地質工程專業人才培養的新模式,以期解決地質單位人才緊缺的問題。
[關鍵詞] 校企合作;地質工程;人才培養模式;實踐
隨著地勘事業“黃金十年”的繁榮,特別是近幾年來,環境地質、民生地質工作的不斷擴展,地質單位對職校地質工程專業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大,但職校畢業生在參加工作后都在理論功底和操作技能方面較為薄弱,背離了職校的辦學初衷,典型的“高不成低不就”。
因此,近幾年校企合作是備受關注的人才培養模式,這一模式的應用不僅凸顯學校、企業在教育中的優勢,同時也能實現兩者間的資源互補,完善原有的人才培養體系、提高人才培育的效果[1]。
基于該特性,校企合作模式在職業院校人才培養模式構建中的踐行已經成為了未來教育發展的必然方向,如何貼合不同專業人才培養的不同需求,適度地將校企合作模式滲透到人才培養的模式中去,就成為現階段職校教育環節迫切需要完善的問題[2]。
當前,地質工程領域有了很大程度的發展,隨著各項工程建設的增多,對地質工程人才的需求也隨之提升,針對地質工程專業人才的培養已經迫在眉睫。
基于這一人才培養的客觀需求[3],職校作為地質工程專業人才培養的“搖籃”,承擔了社會中很大一部分專業人才培養的職責,但是由于職校中有關地質工程專業學科開展的起步較晚,導致在實際職校地質專業人才培養中仍舊存在顯著的不足,影響職校這一專業人才的培育和輸送,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當下地質工程行業的發展[4]。
湖南省核工業地質局三一一大隊作為岳陽地區唯一駐地地質隊,一直與各職業院校保持著良好的合作關系,為了解決以往職校中地質工程專業人才培養的困境,本文通過調查了解近幾年單位新進地質人才的情況,發現當前地質工程專業學生在專業技能、綜合素質等方面與企業單位的需求還存在差距,我們希望通過進一步優化校企合作模式,突破困境,凸顯職校在專業人才培養上的優勢,為社會輸送更多能夠滿足該領域工作需求的人才。
由此,本文以作者所在單位為例,探究在地質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模式中校企合作的踐行[5]。
(一)從需求入手,明確地質工程專業人才培養的目標
從我單位實際來看,存在“你學你的,我用我的”的現象,說明在培養與應用上存在脫節。在校企合作的背景下,本文認為,想要達到預期的地質工程專業人才的培養效果,職校應與用人單位加強溝通,充分了解用人單位對人才的需求,結合學校在地質領域的優勢,搜集更多有關該專業學生就業、發展趨勢的信息,進而通過大數據研究等方式確定人才培養目標,并明確培養內容、流程、模式,確保所培養的人才能夠符合未來社會對地質工程領域專業人才的客觀需求。
(二)從素養入手,重視對學生道德素養、能力的培育
我們在具體的實踐中發現,“眼高手低”“志大才疏”的現象比比皆是。因此,在明確校企合作人才培養目標的基礎上,用人單位、學校等也應重視對學生職業素養的培育,強化對學生道德品質、職業素養水平的提升,幫助學生更好地適應未來工作。
比如,在用人單位,應在培養學生專業技能的同時為其進行系統全面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學生參與專業學習的使命感和積極性,為獲得更好的專業人才培養效果提供保障[6]。
(三)從實踐入手,采取“理論+實踐”綜合教學模式
“理論+實踐”的教學模式已成為未來職校地質工程專業人才培養的必然舉措,合理應用該模式,既能強化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又能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使其更加輕松地應對步入崗位時出現的各類專業問題。
校企雙方應結合自身實際設置“理論+實踐”的特色地質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模式,通過“1年學校理論教育+1年企業實踐教育的模式”強化學生對理論、實踐的把控,為學生步入社會工作奠定基礎。
湖南省核工業地質局三一一大隊,2007年以來與甘肅某職院合作,接納應屆畢業生約10人,最終簽訂就業協議8人;2009年以來與江西某理工大學合作,接納應屆畢業生約25人,最終簽訂了就業協議17人;2019年,承接了3個“湖南省第三次國土調查項目”,時間緊,任務重,因此聘請了湖南某職校地質工程專業25名學生到項目實習,效果良好;2020年,承接“湖南省房地一體項目”,聘請18名湖南某學院測量專業學生,上手快,大大推進了項目進度。
(四)從戰略入手,推動教學、科研以及實踐之間的融合
在高標準、嚴要求的生態文明建設的前提下,單一技能已無法滿足當下對地質工程專業人才培養的需求,因此,在未來校企合作背景下,學校和用人單位應致力于推動產、學、研間的相互融通,實現“1+1+1>3”的人才培養效果。
比如,我單位在研究專業人才培養時,通過對現有模式的研究,發現到單位實習的學生參與到一線實踐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不高,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專業人才的培育效果,所以,在后續完善人才培養模式的過程中,校企雙方就該類問題進行了深入溝通,一方面由我單位提供較合理的實習工資(基礎+計件制1000-3000),另一方面,在學生中開展評先評優,大大提高了學生參與實踐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獲得了良好的實踐效果。
在上述實踐的基礎上,筆者認為在未來的職校教育中想要獲得更好的專業人才培養效果,應該在上述基礎上從以下兩個方面入手,以期對人才培養模式進一步優化、完善,確保校企合作下職校地質工程專業人才的培養效果。
(一)創設復合性地質工程專業人才培養的模式
目前,單一的地質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已不能滿足社會發展對這一專業人才的需求,具備管理、營銷、專技型的復合人才是未來人才需求的主要方向,由此,凝結多方力量、構建具有綜合素質的地質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是未來校企合作背景下職校專業人才培養的必然方向。
在未來地質工程專業人才培養環節,一方面,用人單位應更多地參與到人才培養的過程中來,為人才提供適當的物質、精神獎勵,鼓勵更多的人參與到地質工程學習中來,拓寬專業人才的培養范圍;另一方面,政府及管理部門也應加大對地質工程專業人才培養的多方面“傾斜”,為校企合作下的職校專業人才培養提供更多支持,推動校企合作下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進一步完善,強化人才培養效果。
(二)重視對地質工程專業人才的綜合管理服務
在從上述外部因素優化校企合作下職校的地質工程專業人才培養基礎上,校方應從人才自身入手,強化人才自身對社會價值的感悟,完善人才考核管理,吸引更多人參與到地質工程專業的學習中來,為其后續成長為該專業領域的人才奠定基礎。
比如,在未來地質工程專業人才培養環節,用人單位、學校以及相關部門應強化對人才資源的整合、管理,提升對專業人才的綜合管理服務,使人才更加全身心地投入到提升自身專業能力的水平上。
綜上所述,隨著地質工程專業發展的逐步深入,人才作為推進地質工程專業進步的前提條件,只有科學地培養更多具備專業能力、專業精神的地質工程人才,才能夠更好地推動這一專業的進步,基于此,本文從上述幾方面入手進行研究,希望能對后續校企合作下的職校地質工程專業人才的培養提供理論參考。
參考文獻:
[1]殷文,謝慶賓,馮程,張寧,鄒賢利.新工科引領下的“五融合”遞進式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中國地質教育,2020,29(02):21-27.
[2]吳婷,高彩霞,朱朝霞,李紅.高職院校地勘行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以重慶工程職業技術學院為例[J].無線互聯科技,2019,16(22):167-168.
[3]徐俊,程先鋒,黃茜蕊.高職院校地質類專業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機制探索與思考[J].中國高新區,2018(09):49-50+52.
[4]安金鵬,段鴻海,李煥喜.高職工程地質勘查專業校企合作模式的新思考[J].統計與管理,2017(07):189-190.
[5]丁明濤,張永旺,陳廷方.基于校企合作的高校地質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及其實踐[J].中國地質教育,2017,26(01):7-12.
[6]顧繪.整合視域下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6(26):70-72.
[作者單位]
蔣娟、楊世珍、王磊帥,湖南省核工業地質局三一一大隊。李倩瑤,重慶師范大學涉外商貿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