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龜是海洋龜類的總稱,所有龜鱉目動物中唯一生活在海洋的物種,包括海龜科和棱皮龜科。全球現存的七種海龜為蠵龜、綠海龜、玳瑁、棱皮龜、麗龜、肯氏龜和平背龜,除了后兩者以外均在東南亞產卵繁殖。
海龜是比恐龍還古老的動物,原本生活在陸地上。一億多年前,為了躲避恐龍,它們從險象環生的陸地走向波濤洶涌的大海。然而陸地似乎不想讓它們離開,提出了交換條件。于是,盡管海龜已經進化出在海里憋氣、游泳、捕獵、睡覺的本領,漂泊于潮汐和洋流之間,還是會千里迢迢返回陸地產卵,而每只海龜寶寶,也都在地下出生。
國家Ⅱ級重點保護動物
蠵(xī)龜又稱紅蠵龜、紅海龜,分布于溫帶和熱帶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以及地中海。多棲息于大陸架一帶,經常出沒于珊瑚礁中,也進入海灣、河口、咸水湖等地。在中國南海、東海海域有分布。
蠵龜平均長度100厘米,重量大約135公斤。大的個體長度可達280厘米,重量450公斤。背甲棕紅色,有不規則的土黃色或黑色斑紋,腹甲色淺,呈檸檬黃色。四肢背面亦為棕紅色。頸背色深,眼大,虹膜及眼周棕黑色。
蠵龜主要捕食底棲或漂浮的甲殼動物、軟體動物、特別是頭足類動物、水母和其他無脊椎動物,偶爾吃魚卵,也吃海藻等植物性食物。喜歡在珊瑚礁、大陸架或是長滿褐藻的淺灘中覓食。
掠奪性的亂捕濫殺,濫挖龜卵,是蠵龜急劇減少的重要原因。
國家Ⅱ級重點保護動物
綠蠵龜,又稱綠海龜、青海龜,廣泛分布在熱帶及亞熱帶海域中,即約南北緯度20℃等溫線之間的海域。綠蠵龜的主食為海中的海草與大型海藻,因此體內脂肪累積了許多綠色色素,呈現淡綠色,也因而得名。
綠蠵龜長度90~125厘米,重量68~150公斤。外被扁圓形的龜甲,頭和四肢露在殼外,無法將頭完全縮進殼內。背腹扁平,茶褐色或暗綠色,上有黃斑,盾片鑲嵌排列。四肢槳狀,覆以大鱗,前肢長于后肢。頭部略呈三角形,吻部短圓,上顎前端不呈鉤曲,下顎略向上鉤曲,顎緣具強鋸齒。
成熟雌性綠蠵龜多半在人煙罕至的沙灘上產卵。它們對棲息地的忠誠度很高,在認定棲息地之后,無論離開多遠,絕大部分綠蠵龜會回到原來的棲地進行繁衍。但是,如果產卵棲息地遭到嚴重破壞或改變時,都會使綠蠵龜被迫放棄原先的產卵沙灘,重新找尋更適合的繁殖地域。
剛孵化的稚龜,背甲直線長約四到五厘米之間。背甲主要是黑色,腹部背甲邊緣和鰭緣是白色。
成年綠蠵龜因體型大、背及腹甲堅硬且游泳速度迅速,因此,除了人類之外,幾乎沒有什么主要的天敵。但小綠蠵龜的天敵卻是非常多,在陸地有各種沙灘上的動物,如:家畜、沙蟹、浣熊、紅火蟻、蛇、勐禽等都會對小龜進行攻擊,在海中則有各種肉食性的魚類。小綠蠵龜在第一年的死亡率很高,研究資料估計,只有約1%的小綠蠵龜能夠長大為成龜。
在人為干擾方面,產卵棲地的破壞包括騷擾產卵母龜、不當挖掘龜卵、捕捉小海龜及不當的建設開發、挖取沙灘沙石移作他用、岸上燈光設置等都對它們繁殖有巨大影響。不當漁法造成海龜混獲問題嚴重,使得每年死于誤捕的海龜不計其數。
國家Ⅱ級重點保護動物
玳瑁,別名瑇瑁、鷹嘴海龜、十三棱龜等,主要分布于印度洋、太平洋、大西洋熱帶和亞熱帶海域。

玳瑁長度大約100厘米,重量80~100公斤。部分大的個體長度可達1.7米,重210公斤。
玳瑁最明顯的特點是其上顎鉤曲尖銳如鷹喙般,這也是其俗名之一“鷹嘴海龜”得名的原因。椎盾和肋盾加起來是13塊盾片,組成了背甲的主體,俗名“十三棱龜”就是根據這個特點命名的。軀體后部的緣盾往往重疊,呈現出鋸齒狀邊緣。
玳瑁生活在廣大的海域中,其最主要的生活區是淺水礁湖和珊瑚礁區,而珊瑚礁中的許多洞穴和深谷給它提供休息的地方,而且珊瑚礁中生活著其最主要的食物——海綿,而這些海綿中的部分物種對于其他生物來說是劇毒且致命的,所以玳瑁肉中往往會含有致人死亡的高毒性物質。
而且由于海綿中通常含有大量二氧化硅(玻璃的主要原料之一),因此玳瑁是屈指可數的能夠消化玻璃的動物之一。它們的食物還包括櫛水母、水母、海葵、蝦蟹和貝類等無脊椎動物以及魚類和海藻。
玳瑁的繁殖率雖然高,但是與大多數海龜一樣,稚龜的成活率相當低。很多成年海龜被人類有意或無意的殺死,如玳瑁會誤入漁網而身陷其中,或是被魚鉤鉤住,抑或是與大型船只發生碰撞,海龜的巢位也會被人類和動物侵占。
國家Ⅱ級重點保護動物
棱皮龜又稱革龜,主要分布在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多棲息于熱帶海域的中、上層,有時可進入近海和港灣中,偶爾也見于溫帶海洋。
棱皮龜是龜鱉目中體型最大的動物,最大體長可達3米,龜殼長2米余,體重可達800-900公斤。棱皮龜背面沒有角質板,被以柔軟的革質皮膚,上面有7條縱棱,棱間微凹如溝。它們全身深藍或黑色,身上散布白色或米白色斑點。四肢呈鰭足狀,沒有爪,前肢甚長,后肢短。
棱皮龜非常溫順,主要以水母為食。由于水母并非補充能量的最好食物,所以棱皮龜的最好辦法就是一次性多吃水母。有時候,棱皮龜只需一天就可吃掉相當于自身體重73%的食物,相當于1.6萬卡路里,高出其生存所需3到7倍,這也是為何棱皮龜這種號稱“吃水母機器”需要鋒利牙齒的原因。牙齒給了棱皮龜進化優勢,鋒利、尖銳、向內傾倒的牙齒可預防水母逃脫。它們有特別長的食道,甚至延伸到胃部以外再環繞回來,它就像傳送帶一樣可捕捉、儲存以及持續消化食物。
盡管棱皮龜有著出色的消化系統,但它們依然無法區分水母和海水中塑料垃圾漂浮物的區別。這是棱皮龜正面臨滅絕的最大擔憂,人類需要采取措施保護它們。當小棱皮龜出生時,其長度只有7.6厘米。棱皮龜是遷徙物種,每年要游1.6萬公里,它們需要竭盡所能才能游得如此之遠。
國家Ⅱ級重點保護動物
麗龜,又稱太平洋麗龜、欖蠵龜、橄龜,棲息于太平洋和大西洋熱帶淺海海域,偶爾也會在溫帶海域中看到它。中國沿海從南海至黃海南部均有分布,江蘇、上海、浙江、福建、臺灣、海南及廣西等海域均有記錄。
麗龜是海生龜類中最小的一種,長度大約60厘米。四肢扁平如漿。頭、四肢及體背為暗橄欖綠色,腹甲淡橘黃色。受襲擊時龜可以把頭、尾及四肢縮回龜殼內。麗龜是肉食性動物,食物包括各種魚類、軟體動物、甲殼類等。
麗龜習于在白天集體上岸產卵,一次可能多達百只以上規模,場面相當壯觀。每季產下1到3窩,每窩約70~120個龜卵,需45~51天才會孵化,在惡劣的天氣條件下可能延長到70天。幼龜剛出生時,長約43厘米,體重約24克左右。
溫度在31℃至32℃孵化出雌性;溫度在28℃以下孵化出雄性;溫度為29~30℃孵化結果是兩性皆有。
是最為瀕危的海龜品種
盡管目前雌龜產卵的巢穴已受到相應的保護,但環境污染和人類商業捕魚時的誤傷等因素,依然令它們的生存之路舉步維艱。
體長:55~75cm,體重:30~50kg,壽命:約30~50年。肯氏龜主要分布在墨西哥與美國的墨西哥沿岸,從北美洲大西洋沿岸北至新斯科舍省和紐芬蘭等地,偶爾能看到未成年的個體。它們的筑巢產卵地主要在墨西哥的塔毛利帕斯,有時在德克薩斯州。
肯氏龜喜歡海岸附近有著泥沙質基底的水域,尤其是紅樹林地區。成年個體多生活在墨西哥灣北部靠近海岸線的水域,偶爾會潛入較深水位。
幼龜和亞成體多分布于大西洋西北部的溫帶及熱帶沿海地區的淺水區,例如美國東海岸上下游。
肯氏龜體型中等,外形呈現出優雅的流線型,這讓它們十分適合水棲生活。成年個體有著長寬幾乎相近的橢圓形背甲,側面觀測較為扁平與平坦,顏色多為淺棕色或橄欖灰色。腹甲白色或黃色。
肯氏龜有著三角形的頭部,前額處有兩對鱗片。喙部微呈鉤狀,下顎十分強壯,適宜助于它們粉碎甲殼類或貝類食物。幼龜與亞成體背甲通常為心形,甲殼上方有突起的龍骨,顏色為深灰色或黑色。肯氏龜為雜食偏葷食性龜類,它們喜歡吃螃蟹、海蝦、蝸牛、蛤蜊、貽貝、海魚、海膽、海星、魷魚、水母和藻類水草等海水植物為食。
肯氏龜需要11~35年可達性成熟,雌龜每年4~7月筑巢產卵,產卵多在白天。雌龜每2~3年產卵一次,每次可產下2~3窩,每窩卵間隔14~28天,每窩龜卵數約50~200枚左右。肯氏龜龜卵孵化期50~70天,平均約55天。孵化個體的性別與溫度息息相關,較高的孵化溫度往往產出更多的雌性。肯氏龜幼龜孵化率非常低,新生幼龜破殼而出后,可能需要3~7天才能爬上海灘表面,并多在夜間出現,并奮力爬向大海。
平背龜,又稱澳洲平背龜,多生活在澳大利亞大陸架和北部沿海水域,也會出現在海灣、潟湖、河口甚至內陸的河道中。它們是世界上分布范圍最小的一種海龜,沒有長途遷徙的習性。
平背龜,長度76~96厘米,重量70~90公斤。背甲近圓形且扁平,具有一層薄的蠟質,背甲為欖灰色,邊緣為棕黃色。
平背龜是雜食動物,但以吃肉類食物為主。它們主要在淺水區捕食,食物包括:珊瑚、海參、蝦、水母及其他無脊椎動物,會偶爾會吃海草,但是占的比例很小。平背龜產卵季季節從十一月份到轉年的一月份,雌性會在沙灘上挖洞筑巢,產卵數量較其他海龜少,大約只有50枚。孵化溫度低于29℃ 孵化出雄性,高于29℃ 孵化出雌性。剛剛孵化的幼體長度大約6厘米,具備很強的游泳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