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鎮語
星期六早上6點多,我和爸爸趕往貴陽,參加由大眾科學雜志社、多彩貴州城極地海洋世界主辦的:“探尋海洋奧妙,爭做科普達人”活動。
在解說員的講解中,我懷著無比喜悅興奮的心情參觀了貴州極地海洋世界,帶隊輔導老師左成光博士還指導我們查閱了大量的海洋百科資料,讓我對海洋以及海洋水生野生動物、海洋資源都有一些的認識和了解。現在我和大家來聊一聊那些海洋有關的科普知識吧!
我們居住的地球表面約有70%以上為水所覆蓋,其余約占地球表面30%的陸地也有水的存在,地球又俗稱水球。地球上的水總體積約有14億立方千米,其中96.5%分布在海洋。海洋是一個巨大的資源庫。在海洋里有很多奇異而又美麗的海洋生物,以及資源種類繁多的礦產資源。
水是一切生命的起源,在早期的原始海洋里,沒有任何生命,大地上光光禿禿一片,經過大約10億年的化學進化,產生了構成生命的有機物質,于是就誕生了最原始的生命。在距今大約32億年前,在原始的海洋里出現了細菌和單細胞藻最原始的生物。經過不斷進化這些生物從海洋爬上陸地。在13億年前這一時期,水生生物大發展,成了無脊椎動物的全盛時期。以后又出現了多細胞動物,如海綿、水母等。接下來是各種各樣的魚類相繼登場很快占據了地球上幾乎全部的江、河、湖、海。古生物學通過研究發現鰭魚可以不用鰓而直接呼吸空氣,有條件發展為“四條腿”,爬上陸地。這種魚類進化成兩棲類,繼而進化成爬行類、哺乳類,一直到人類。
參觀時,我們看到了北極熊、南極企鵝,以及海洋的各種水生野生動物、植物,其中有很多都是海洋珍稀物種。讓我感受最深的是關于對國家一級保護動物,被譽為水中大熊貓之稱的中華鱘的保護,中華鱘主要生活于我國近海大陸架水域,繁殖時洄游于長江。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列為瀕危種。中華鱘非常珍貴。它是一種稀有的“活化石”,最早出現在1.5億年前的中生代。在分類地位上,中華鱘介于軟骨魚和硬骨魚之間。它的骨骼為軟骨,全身有堅硬的骨質鱗,屬于軟骨硬鱗魚類。中華鱘在分類上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是研究魚類演化的重要參照物。
因興建葛洲壩水利樞紐阻斷了中華鱘的洄游繁殖通道,為保護中華鱘,1982年,經水利部批準成立了中華鱘研究所,是我國首個因大型水利工程興建而設立的珍稀魚類科研機構,并其有四個基地進行研究、培育、保護。累計人工繁殖并向長江中放流多種規格的中華鱘近500萬尾,有效地補充了中華鱘的種群數量,使中華鱘這——珍稀物種不因葛洲壩工程和三峽工程的建設阻斷其洄游通道而滅絕。
為保護中華鱘人們采用很多辦法,比如進行生境修復:產卵場修復、庇護場修復。索餌場地修復、越冬場地修復、洄游通道修復、岸帶恢復、邊灘濕地恢復。資源養護:產卵場保護、全面禁捕、增殖放流。生態調度:遵守自然規律,開展水量調度、水沙調度、水溫調度、洪峰刺激調度、繁殖期洪泛區濕地塑造調度。污染治理:通過管控陸地來管控水體。通過這些辦法,我相信人類一定會保護好各種水生野生動物、植物還有海洋珍稀物的。
我們作為新時代小學生,一定要對破壞和污染海洋環境的各種行為說“NO”。并積極參與到保護海洋,保護好各水生野生動物、植物還有海洋珍稀物種的活動中來,并成為它們的守護者。如果人們不重視保護,去破壞他們的家園以及捕殺他們,它們即將會滅絕的。在自然界的整個生物生態鏈的生成法則都是相輔相成、和諧共生的。如只有人類存在的話,那么我人類離滅絕也就不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