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鳳珠
10月9日,2020年諾貝爾和平獎揭曉,平均每年向約80個國家的8000萬人口提供糧食援助的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獲獎。公開信息顯示,2019年,世界糧食計劃署共為88個國家的9700萬人次提供了糧食援助。
8月,世界糧食計劃署和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國際農業發展基金、聯合國兒童基金會、世界衛生組織共同發布了《2020世界糧食安全和營養狀況》。《2020世界糧食安全和營養狀況》顯示,2019年,在全世界的75.8億人口中,約有20億人無法正常獲得安全、營養、充足的食物。
與此同時,記者在世界自然基金會和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聯合編寫的《2018中國城市餐飲食物浪費報告》中看到,2015年,我國北京、上海、成都、拉薩4座城市人均食物浪費量為每餐每人93克。該報告據此推算,我國城市餐飲年均食物浪費總量約為1700萬—1800萬噸。
不久前,習近平總書記對制止餐飲浪費行為作出重要指示。他指出,餐飲浪費現象觸目驚心、令人痛心;他要求,堅決制止餐飲浪費行為,切實培養節約習慣。8月21日,商務部服務貿易和商貿服務業司與中國烹飪協會聯合起草的《宴席節約服務規范》面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節約糧食,拒絕餐飲浪費,正在被納入我國頂層政策設計中。
受疫情影響,今年全球有多個國家正面臨近年來最嚴重的糧食危機。7月,世界糧食計劃署和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聯合發布了《嚴重糧食不安全熱點地區早期預警分析》,指出,2020年下半年,全球有25個國家將面臨嚴重人口饑餓風險,每天或許有6000名兒童將因營養供給不足而夭折。
據媒體報道,疫情尚未退去,肯尼亞、南蘇丹、印度等國又遭遇數十年來最嚴重的蝗災,其中有不少國家為世界糧食主產國。《嚴重糧食不安全熱點地區早期預警分析》經過統計得出結論,截至今年底,全球面臨嚴重糧食不安全的人口或許將由疫情來襲前的1.49億人增加至2.7億人。為保障本國糧食供應,今年上半年,加拿大、俄羅斯、越南、哈薩克斯坦、埃及、印度等國家紛紛采取了暫停或限制糧食出口的舉措。
對于糧食緊缺的記憶,我國年紀稍長的國民并不陌生。直到20世紀90年代初,我國城鎮居民都在使用糧票購買糧食。“那時候農村吃不上飯,我們家里想辦法轉出來7個城鎮戶口。成了城里人,就意味著可以憑糧票買糧食了。我爺爺的戶口就是轉出來的,后來他進了工廠,有了工資,我們一家人的生活才好起來。我爺爺的弟弟一直在農村,戶口沒有轉出來。跟我父親相比,我的幾個堂叔從小的生活條件要差很多,我爺爺經常用自己的工資補貼他們。他的工資也不算高,每個月結余有限,補貼了別人,自己家的生活就緊張了,我奶奶年輕時沒少因為這件事跟他吵架。”今年29歲的徐嬌向記者講述了祖輩的故事。
徐嬌有一位生于20世紀50年代的遠房表親,人稱“徐大肚”。“我奶奶說,他小的時候趕上了三年自然災害,沒有東西吃,只能靠吃樹葉樹皮、喝很稀的湯填肚子,因為營養不良,所以肚子里積了水,親戚們就給他取了個綽號叫‘徐大肚。”徐嬌說。這一段“吃不上飯”的經歷,是我國當代年輕人的父輩與祖輩的集體記憶。
今年上半年,面對相比往年略顯緊張的糧食供應,我國許多居民選擇了在家中“囤糧”。為避免群眾恐慌情緒滋長,農業農村部部長韓長賦日前指出,我國人均糧食占有量遠高于國際糧食安全標準線,當前我國稻谷、小麥兩大口糧的庫存足夠全國人民吃一年。
暫時不必擔憂糧食危機,并不意味著可以繼續浪費食物。梳理歷史縱向的時間軸,我國國民“吃飽飯”的日子只有短短30余年,糧食緊缺的記憶尚未遠去;橫向觀察,當周邊各國都籠罩在糧食供應緊張的陰影下,我國即使在短期內能夠實現“自給自足”,卻很難在長期內總是“獨善其身”。
收割時遺留在田邊路旁、因儲存不當而損壞、加工時處理失誤導致最終丟棄……記者梳理發現,糧食浪費并非只發生在餐飲環節,從生產到消費的全過程都有可能出現糧食的“無謂損耗”。
陳家棟曾是跟著爺爺奶奶長大的留守兒童,他的爺爺奶奶都是一生務農的普通農民。“一直到我上高中,我奶奶都保持著每逢麥收時節一早出門拾麥穗的習慣。我小時候有好幾次都想跟她一塊兒去拾,但是那時候年紀太小,早晨起不來。她通常凌晨四五點鐘就出門,因為如果去晚了,麥穗就讓別人拾走了。等我睡醒的時候,她已經回來了。”陳家棟告訴記者,村里每戶人家在收割和運輸的過程中都會散落一部分糧食。“我奶奶幾乎每年都能拾回來幾十斤麥穗。”他說。
針對食物在儲存、加工過程中出現的浪費,《宴席節約服務規范》提出:餐飲服務單位應將原材料按照生鮮冷藏、冷凍、常溫等科學分類,嚴格按照要求儲存;應根據階段性銷售情況對原輔料的需求量進行科學測算,及時處理臨近保質期的原輔料,提升原輔料利用率;可通過建立中央廚房,在原材料初加工、半成品制作、主副食加工等方面提高原材料出成率。
記者了解到,通過設立中央廚房實現原材料的規模采購、集約生產,不僅可以降低原材料的購買成本,而且可以實現原材料的綜合利用,既能提高效率又能減少浪費。記者查詢發現,包括為北京市中小學食堂供餐的北京厚澤食育餐飲有限公司、開設了連鎖餐廳的廣西共創榜樣飲食管理咨詢有限責任公司等在內,設立中央廚房處理原材料已經成為我國許多餐飲企業的加工選擇。
儲存、加工等環節要嚴格減少消耗,餐飲鏈末端的食用環節也不能“放松”。“我媽媽有一個吃自助餐的‘竅門,就是只吃精華菜品。自己家里可以做的菜,她吃自助餐的時候從來不選,她說這樣才能‘吃回本。很多人去吃自助餐以前,可能好幾頓飯都不吃,去了以后暴飲暴食,在盤子里堆很多食物,最后吃不完剩在那里。我媽媽從來都是吃多少就拿多少,只是她拿的都是比較貴的菜品。有時候我和朋友去吃自助餐,她也這么囑咐我,既不讓我暴飲暴食,也不讓我浪費食物。”剛剛大學畢業的梁靜霞對記者說。
良好的餐飲習慣,有賴于優良的家風傳承。陳家棟也告訴記者,直到他長大以后,回爺爺奶奶家吃飯時,奶奶依然要求他吃“干凈”再下桌。“我從初中開始就跟著父母住了,我父母對一些生活細節不是特別在意,那時候我經常剩飯、剩菜,也沒有人管我。放假回爺爺奶奶家的時候,奶奶看到我剩飯,很不高興,每次都堅持讓我吃完。”陳家棟說。
記者在《宴席節約服務規范》中看到,未來我國的餐飲企業也將承擔起引導顧客節約糧食的責任。《規范》提出:餐飲服務單位應依據顧客數量和菜品重量主動提醒適度點餐;應對每個宴席套餐提出食用人數的建議;應科學設計大、中、小份菜肴品類,滿足個性化服務需求的同時盡可能減少浪費;應將餐飲節約理念轉化為具體行動,把制止餐飲浪費融入生產經營及宴席服務的每一個環節……
食物浪費并非我國獨有的現象。記者了解到,丹麥政府針對食物浪費推出了《停止浪費食物條例》;德國公民一旦被舉報餐飲浪費,便要被處以罰款;韓國多家自助餐廳推出了“吃自助,交押金”策略,如果顧客浪費食物,則餐廳不再返還押金……
各國間經濟發展水平的差距,使食物浪費和糧食緊缺共存于同一個地球上。若非諾貝爾獎將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推到臺前,許多搭乘經濟發展快車享受越來越充沛的物質生活的我國國民或許不會想到,當今世界上仍然有超過1/4的人口,像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中國人一樣對糧食充滿渴求。只有當真切地看到,我們所浪費的正是他人所珍視的,或許我們才能夠將“節約糧食”的國家號召、“制止餐飲浪費”的條文規則,具化為吃下盤中最后一粒米、喝下碗中最后一口湯的踏實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