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一琪
9月12日是第21個“世界急救日”,今年的急救日因為新冠肺炎疫情的蔓延而顯得意義更加不一樣。因為疫情影響,社會大眾更加關注醫學和健康領域。近年來,猝死的新聞經常出現在媒體上,尤其是年輕人猝死的案例越來越多,這就要求社會公眾關注自身身體健康之時,對急救更加重視。
在醫學上有“鉆石四分鐘”的說法,指的是在對于心搏驟停的患者,在4分鐘內進行及時的心肺復蘇,成功率可達到50%;而超過這一時間,被救活的希望就很渺茫。因此,對普通人來說,掌握心肺復蘇等急救的技能,對挽救生命有著重要的意義。此外,燒燙傷、外傷止血等急救技能也應該掌握,這會為后續治療奠定良好的基礎。因此,推動急救技能普及,讓社會大眾更加關注急救事業,是未來努力的方向。
現在,經常會在媒體或者自媒體上看到關于急救的新聞,心臟驟停、溺水等,有的人通過急救撿回了一條命,有的人則沒有那么幸運。尤其是隨著社會壓力和生活壓力的增大,年輕人、白領等群體出現心臟驟停、心臟性猝死的情況越來越多。
據有關機構估計,我國每年心臟性猝死人數超過54萬人,每日至少1500人心臟驟停,但搶救成功率不足1%。與之對照的是,一些發達國家平均搶救成功率是10%,部分城市和地區達到30%—50%。
所謂心臟性猝死就是指突然發作的心臟病導致的心搏驟停,常常因來不及救治而猝死。導致心臟性猝死的原因有很多,但是其救命的關鍵卻是心臟驟停時的4分鐘之內,故被稱為“鉆石4分鐘”。因此,急救十分關鍵,它可以在關鍵時刻拯救生命。
北京市急救中心培訓中心主任陳志在接受采訪時表示,醫療急救工作可以分為院內和院外兩大部分,院內搶救中人員、設備及工作流程相對固定,而院外急救要面臨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雙重壓力,患者和家屬心情也不平穩,院外急救的工作環境更為復雜。
“院前急救和院內搶救的本質區別在于時間?!标愔菊f,患者在出現急危重傷病之后,如果得不到及時的院前急救,會導致救命的關鍵時間窗口關閉,即使設備再好,水平再高也無法挽救生命,“所以院前急救是患者有機會得到全面深入的院內搶救的基礎和前提”。
因此,推進普及急救技術,讓社會大眾掌握急救的技能,對于挽救生命是有著重大意義的。
20世紀60年代有一篇著名的通訊報道《為了六十一個階級兄弟》在社會上引起了轟動,它講述的是山西省平陸縣的61位民工集體食物中毒,因為當地沒有救治的藥品,最后由中央指派空軍運送藥物救治的故事。
從急救的角度出發,這是一個經典的案例,反映出急救對于拯救生命的重要性,也表明了建設好急救體系對于社會大眾生命健康的必要性。
從新中國成立伊始,國家就高度重視急救事業的發展,20世紀50年代中至70年代末,參照蘇聯急救站體制,在一些大中城市建立專門急救機構——急救站,承擔對城市居民危重急癥和意外事故的急救功能。20世紀80年代初,各地對急救事業的重視程度不斷提高,投入不斷加大,建立、健全城市急救站,并不斷提高急救站院前院內急救能力。同時,各類醫院也借鑒國際慣例逐步建立了急診科,承擔起部分院前和院內急救功能。20世紀90年代前后,120院前急救醫療服務體系在各地紛紛建立,并形成了多元化急救模式,中國急救事業蓬勃發展起來。
陳志表示,新中國成立后,特別是改革開放40年,我國急救體系取得長足的發展。但是,急救事業發展的現狀與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水平不相匹配,是社會發展中需要補齊的一個短板。各地在發展急救事業方面并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和規范,縣級基層急救體系建設仍然薄弱。
社會大眾對于急救知識和技能的掌握也是促進急救事業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家衛健委2013年公布的《院前急救管理辦法》要求所有120院前急救機構都要大力開展社會醫療急救培訓工作。各地也在紛紛推進醫療急救培訓,例如北京市2017年急救立法規定屬地衛生行政管理部門要制定大綱并監督指導社會急救科普培訓工作。
中國紅十字會一直在組織開展群眾性應急救護培訓工作,全國31個省級紅十字會與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紅十字會全部開展救護培訓工作,其中27個省級紅十字會設有直屬救護培訓機構,全國還有近200個地市級及部分縣級紅十字會設有救護培訓機構。全國紅十字系統每年培訓救護員超過300萬人次,普及救護知識達1000萬人次。但這相比起中國龐大的人口基數,還是依然略顯不足,有待加強。
“第一目擊者對患者來說十分重要。”陳志表示,院前急救包括120的專業搶救和第一目擊者的現場施救。很多時候,急救車不能在最佳時間窗口期到達現場,所以第一目擊者的現場施救同樣是120專業急救的重要基礎。
為此,陳志建議,普通大眾應該掌握一些急救的技術,包括現場急救程序、心肺復蘇和AED使用、內科急癥的識別和急救、外科外傷的識別和急救以及各種意外災害的識別和急救?!笆炷苌?,這些技術不單是通過一次學習就能掌握,還要不斷地復訓,才能在關鍵時刻發揮作用?!标愔颈硎尽?/p>
除了個人在急救事業發展中要發揮作用,國家和社會的角色也是不可替代的。
120院前急救體系建設需要國家發揮主導作用,要加強頂層設計,推動各地完善120院前急救體系建設,讓院前急救發揮更大的作用。
應該在全社會推行“大急救”的概念,構建大急救體系。院前急救不只是120急救中心或者醫院的事,還需要公安、消防等其他部門相互配合,要打通部門之間、行業之間的壁壘,形成合力來推動急救事業發展,這樣才能挽救更多的生命。
宣傳和普及急救知識和技能還可以促進社會對急救的認知,形成共識,只有社會大眾主動參與進來,重視急救,參與急救,才能挽救更多的生命。
9月,北京急救中心為北京市1000名干警進行了2天初級急救員的培訓。今年2月下旬,重慶市綦江區紅十字會先后對該區政府相關部門的工作人員開展了紅十字應急救護知識和技能培訓……這些培訓獲得了一致好評。
如今,像這樣的培訓正在各地如火如荼地開展起來,除了單位組織之外,許多人開始自發參加,這也證明急救的重要性被越來越多的人認同。
近期,中國紅十字會總會和教育部聯合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紅十字工作的通知》,在其中明確提出針對青少年生理、心理特點,積極開展應急救護培訓,把學生健康知識、急救知識,特別是心肺復蘇納入教育內容。從整個國民教育的層面出發,將急救知識和技能的培訓納入到整個國民教育體系中。從娃娃抓起,從學生抓起,假以時日,中國急救事業將會迎來一個新的局面。
“健康兩手抓,一手抓保健,一手抓急救,兩手都要硬。”陳志表示,學習急救,自救救人,自利利他,守護生命之花。
(《人民日報海外版》2020年10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