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竹

研究食物的性味(四氣、五味等),是中醫食療養生的基礎。按照中醫藥理論,應根據不同的病、證對食物進行選擇。因此把握好食物的性味極為重要,這樣才能熟練掌握食療養生,做到有的放矢。
中醫理論認為,中藥和藥物均有“四氣”,即寒、熱、溫、涼?!八臍狻庇址Q“四性”,是依據其被人服用后引起的反應而定。通常分為寒涼和溫熱兩大類,以及介于四氣之間而無明顯偏頗的平性。
寒涼食物大多具有清熱、瀉火、解毒、滋陰、生津之功,可以減輕或消除熱性病證,養護人體的陰液,適于體質偏熱者或暑天食用。如甘蔗、荸薺、梨、西瓜、苦瓜、黃瓜、絲瓜、蘿卜、豬肉、鴨肉、綠豆、甲魚、銀耳、番茄等。
溫熱食物大多具有溫中、散寒、助陽、活血、通絡之功,可以減輕或消除寒性病證或瘀血,扶助人體陽氣,適于體質虛寒者或冬令季節食用。如羊肉、牛肉、雞肉、荔枝、龍眼、紅糖、酒、蔥、姜、韭菜、大蒜、辣椒、胡椒等。
平性食物的作用緩和,無明顯副作用,應用范圍較廣。如黃豆、土豆、南瓜、蓮子、芡實、薏苡仁、白扁豆、山藥、豇豆、黑豆、木耳、胡蘿卜、香菇、白糖、雞蛋、鯉魚等。
中醫認為中藥和食物還有“五味”:酸(澀)苦、甘(淡)、辛、咸?!拔逦丁敝饕歉鶕浔緛碜涛抖鴦澐值模煌兜氖澄锞哂胁煌淖饔?。
酸味食物,如烏梅、檸檬、蘋果、葡萄等,富含有機酸,具有收斂固澀、生津止渴、澀精止遺之功,多用于肝氣升發太過、虛汗、久瀉久痢、遺精遺尿等病證,但過食易致痙攣。
苦味食物,如苦瓜、杏仁、蓮子心等,多含生物堿、苷類、苦味質等,具有清熱燥濕、瀉下降逆之力,多用于熱性體質或熱性病證、腫瘤、便秘等,但過食則可能傷陽。
甘味食物,如白糖、大棗、甘蔗等,富含糖類,具有補虛和中、健脾養胃、滋陰潤燥、緩急止痛之效,多用于防治脾胃虛弱、氣血不足、陰液虧耗等病證,但過食則壅塞氣機。
辛味食物,如生姜、辣椒、花椒、桂皮、大蒜、洋蔥、韭菜、芫荽等,大多含有揮發油,具有散寒、行氣、活血之功,多用于感冒、氣滯、血瘀、濕滯、痰阻等病證,但過食則有氣散和上火之弊。
咸味食物,如食鹽、紫菜、海帶、蝦等,含鈉鹽較多,具有軟堅、散結、潤下之效,多用于治療腫瘤、便秘等,但多食可致血凝。
五味之外,還有淡味、澀味。一般將淡味與甘味并列,即“淡附于甘”,而將澀味與酸味并列,即“澀附于酸”。淡味食物具有滲濕、利尿的功效,澀味食物具有收斂、固澀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