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總文
有幸福感的教師才能培養出有幸福感的學生。當前,教師的心理健康問題需要關注。教師在工作中產生了心理挫折,出現了消極情緒,不僅不利于工作開展,還直接影響到學生。學校管理者需要找到教師產生心理挫折的原因,并著力尋求有效解決的方法。
“內憂外困”讓師心不堪重負
教師產生心理挫折的原因是復雜多樣的,有自身心理素質等內部原因,也有工作環境等外部原因。從整體來看,教師工資福利政策與現實待遇情況之間尚有差距,社會尊師重教的氛圍還不夠強;從個體來說,家庭生活難以平衡,職稱評聘、入黨、評優評先壓力大……這些問題得不到妥善解決時,便成為教師產生心理挫折的主要原因。
工作安排與硬件設施不合理。學校給教師安排工作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實現教育目標和學校管理目標,使教師充分發揮才干,獲得榮譽感和一定的物質生活改善。學校工作管理不善,如對教師個人的興趣、能力、專長考慮得不夠,造成大材小用、通才專用、專才通用、用非所學、舍長就短等,容易使教師產生挫折感。一些學校的硬件環境較差,如線上教學設施落后、生活衛生狀況差、照明通風不理想等,容易使教師產生疲勞感,增加了產生心理挫折的可能。
人際不和諧阻礙集體認同。個人對一個集體的認同感和歸屬感,是提高集體凝聚力的關鍵,同時也影響著個人價值的發揮。教師人際關系不和諧,師生關系緊張,都會導致群體的向心力不足。教師疲于應對人際關系,就會缺乏對自身職業的認同和對所在群體的歸屬感。
生活條件與家庭關系引發焦慮。衣食住行是人生存的基本需求,得不到妥善解決的話易導致心理挫折。例如家住深圳市福田區僑香村甚至更遠卻在羅湖上班的教師,交通路途遠,整天勞碌奔波,課余難有自己舒緩解壓的時間,易產生不健康情緒。
社會輿論與環境氛圍導致受挫。當前,人們在社會事務中的參與感更強,但隨之而來的是,校園不再是寧靜之地,“熱搜熱點”式的監督影響著教師。學校的聲譽、社區文化現象等諸多因素,易使教師產生心理挫折。
“理想與現實”的系列沖突引起心理失衡。第一,合理的工作目標定位能驅動教師主動追求成長進步,而目標太高或太低易使教師產生心理挫折。第二,不愿失敗、“愛面子”、已有的教育教學理念造成的思維定式等,往往使教師在工作的“舒適圈”里放不開手腳,循規蹈矩。但看到一些同行敢于嘗新的出彩表現,自身又會產生落差感。第三,教師是心懷責任感和使命感的崇高職業,工作中容易理想化,處理現實生活中的問題有時會由于沒有全面考慮和分析實際情況而四處碰壁。尤其是一些年輕教師剛離開大學校園,社會經驗不足,尚未完全由解題式的學生思維轉變為統籌式的教師思維,缺乏成熟的教學和班級管理能力,在面對棘手問題難以解決時,也會產生受挫感。第四,看不到工作的成效。特別是小學教師,只是為高一級學校輸送學生,從事的是打基礎的工作,容易對改善工作環境產生無力感。教師職務升遷的機會不多,因而很多教師的進取心受到打擊,工作熱情大打折扣,選擇做一個平庸的教書匠。
多管齊下,驅散陰霾
對于教師產生心理不健康情緒的問題,校領導應該怎樣圍繞學校中心工作,消除不利因素,進一步提高教師積極性呢?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正確認識,諒解包容。面對有心理挫折感的教師,管理者需要幫助其明確:要正確認識評價自己,職場中產生了心理挫折要心平氣和地面對;要對困難和挫折有清醒的認識,做最大的努力去面對,對工作爭取最好的結果,同時也做好最壞的打算。學校管理者要對教師表示理解與諒解,既充分理解同情對方,又牢記自己的責任,做好開解引導工作,以確保學校工作目標的有效實現。
創造機會,釋放情緒。學校需要讓受挫者有釋放情緒的機會和空間。工會領導應該為教師傾訴創造機會,做好聽眾。態度要誠懇、冷靜,用心去聽;矛盾激烈的時候暫作回避處理,讓其發泄;針對教師心理的實際情況,開展心理健康輔導講座,幫助教師找到應對不良情緒的方法;采用多種形式進行溝通,如談心會、征求意見會、教代會等。
改善處境,尊重信任。領導者一方面要從改善環境著手,建設一流的校容校貌,盡量完善各項設施,盡力消除教師工作中的不利因素;另一方面要從學校頂層設計構建健康的校園文化,用心培育符合現代學校管理格局的文化土壤。團隊有自己的核心價值觀追求,提倡務實的工作方法、民主的管理方式;領導說話待人的態度策略要符合現代管理潮流,以人為本,做到“寬嚴有致,恩威并重,張弛有度”。處理下屬的問題,領導是建立在關心、愛護、尊重、信任、體貼的情感之上,對一些無法改變的條件,可以通過建設良好的人際關系、工作氛圍等軟環境補償。
提升教師專業能力。教師隊伍專業能力的強弱,是影響教師情緒健康的關鍵。首先,加強專業能力的培訓。學校管理者從傾聽教職工訴求出發,針對教師的能力實際,系統做好專業能力培訓,包括家校溝通協調技巧、同事和諧相處技巧、學生心理健康的干預與應急處置、班級管理方法策略……學校為教師提供更大的成長空間,鼓勵教師主動再學習,吸收適應新時代要求的教育教學先進經驗,并在日常工作和交流、競賽等活動中提升自己的專業能力。其次,保持工作安排的相對穩定性。學校盡量不要頻繁改變教師所教學科,確保教師在本職工作中遵循“適應—熟悉—精通”的成長線,系統全面提升隊伍專業能力。再次,發揮集體智慧解決棘手問題。針對工作過程中不斷出現的新問題,學校調動教師之間“傳幫帶”的積極性,有問題共同探討,有困惑一起應對,避免出現“單打獨斗”的現象。
加強師德師風教育。教師是“人之模范”,要“以身立教”,應加強師德修養。要建設高尚師德師風,需遵循以下幾個原則。第一,層次性原則。要用不同的層次目標引導不同學科的教師,盡量讓每位教師都有成功的機會。第二,循環性原則。學校工作是有一定規律性的,開學初該抓好哪幾項重點工作、學期結束時要注意哪幾個問題,我們可以事先計劃好、協調好,減少工作中各環節的失誤,減少讓教師產生不滿情緒的問題。第三,集體性原則。教師應成為學校工作的熱心人,具體做工作時應心中有集體,要想到自己的一言一行會給集體形象帶來的影響。學校管理層面對不同年齡的教師要注意把握分寸,做好思想工作,獎懲適度適時,根據對教育對象的了解,提出轉化思想的適當目標。同時,要把教師的心理衛生和輔導工作提到議事日程,讓教師清楚認知能力正常、情緒健康、人格健全是心理健康的標準。通過師德教育,使人與環境和諧平衡,達到高效和愉悅的工作狀態。
學校領導要從管理中尋找解決的思路,在點點滴滴的工作細節中經營好學校的健康文化,充分調動廣大教師的積極性,打造幸福工作的教師團隊。
(作者單位:廣東省深圳市梧桐小學)
責任編輯:谷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