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一雪

《大腦修復術》
出門忘帶鑰匙、看書總是跳行、大腦缺乏創造力、失眠、連續幾周坐立不安、強迫自己反復洗手……如果你出現這些癥狀,說明你的大腦工作可能不太正常,與此對應的可能是抑郁、強迫、焦慮、躁狂等心理學中的專業詞匯。
“你在一生中遇到的絕大多數問題,都源自你的大腦。”香港大學精神醫學博士姚乃琳在《大腦修復術》的“前言”中寫道。在描寫了種種癥狀后,她又寫道:“親愛的讀者,不用懷疑,你肯定能從本書中找到自己……沒有人能擁有完美無缺的大腦,甚至沒有人的大腦是完全‘正常的。每個人的大腦都或多或少有些‘不完美或‘不正常。”
這也是《大腦修復術》的寫作目的,“讓讀者理解,完美無缺的正常本身就是個偽命題;不正常才是常態,不完美才是才華本身”。
“讀博期間,我有一段時間需要采訪大量的帕金森病患者,并且要掃描他們的大腦。45歲的中層管理人員穆先生就是其中一個。在他來實驗室掃描大腦之前的一年,他變得暴飲暴食,每天極度渴望吃大量的高糖食物,他嗜賭成性,每個星期都要買彩票……當時一起做研究的神經科醫生第一時間意識到問題所在:這和穆先生服用的治療帕金森病的多巴胺能藥片有關。”
這是第6章“上癮是欲望,不是快樂”開頭描述的事例,該書中幾乎每一章都以一個案例開始,有些故事是用第一人稱敘述的,有些則是第三人稱。“那是我親身經歷或者我從朋友、同事那里聽來的案例。”姚乃琳說道。
在寫《大腦修復術》之前,姚乃琳在微博上已經斷斷續續做了近10年的科普。“從2017年底起,我開始陸續寫科普長文”,這些文章后來成為了《大腦修復術》的主體內容。
中信出版社找姚乃琳約稿時,雖然大部分稿件已經成型,但她還是花費了一年的時間調整文字和結構。“一本書與一篇文章不同,需要有核心的邏輯點,然后由一個點變成一條線,再成為一本書。這個過程需要仔細雕琢和打磨。”
為了讓內容更準確,姚乃琳在寫書期間閱讀了大量文獻,而最讓她難忘的是在精神科住院部參與臨床研究的幾周,在那里她真實接觸到了精神病患者。“他們都是大腦高級功能出現損害的精神病患者,才被送入醫院。”
服藥過后,病人情緒都會比較穩定,表達也會變得純真。“你能看到病人會給保安按摩,他們并不是帶有討好意味的,只是感覺保安的工作很累,單純地幫他放松。”姚乃琳回憶說,“因為社交功能中,掩飾情緒、控制行為甚至勾心斗角,都是比較高級的功能。社交功能受損的精神病患者高級社交功能有不同程度的退化,這使得他們擁有的只有最單純的社交本能。”
在住院部,姚乃琳看到將小患者抱起安慰的老患者,也看到渴望為環保盡一份力的年輕患者。“他們就像是從萬花筒中看到的不同角度的花紋,單純、可愛。”姚乃琳說,也因為對精神病與心理的研究,她認為看世界的視角應該更加豐富。“其實精神病不是非黑即白的概念,正常人的精神在相對正常的維度中,而精神病人出問題的原因往往是某個維度發展到了極端,導致他們無法適應社會。換句話說,精神問題不是非黑即白的,而是個灰度條。”
如果書中有遺憾,姚乃琳覺得還是現代科技對大腦研究得不夠透徹,科學研究結果每天都在更新,新的研究可能推翻舊的結論。但她依然將有結論的研究寫出來。“我是科學研究出身,喜歡探索事物的本質。其實很多大家都會有的心理困擾,例如原生家庭、情緒和戀愛等問題的表象背后,都隱藏著某些共同的本質,這是我感興趣的探尋點。”
書中最令她滿意的一章便是第6章。在這一章中,主要描寫的是人類成癮的大腦機制。書中寫道:“一直以來,很多人都把多巴胺描述成人類愉悅感的來源……但是腦科學研究告訴我們,多巴胺并不是人們所說的‘快樂分子。多巴胺的作用其實很簡單。獎賞回路中的多巴胺,一是作用于我們的獎賞系統,讓我們產生欲望;二是讓大腦預期獎賞,讓你去主動選擇能得到超出預期獎勵的行為。”事實上,“多巴胺不代表體驗的愉快程度,而代表體驗的價值”。
了解成癮的過程,就不難聯想到習慣的養成與之相似,事實也的確如此。“研究發現,一個行為從被學習到無意識習慣的過程中,大腦的活動會從紋狀體的腹側逐漸轉移到紋狀體背側,隨著這個習慣的形成,大腦前額葉控制該行為的能力也逐漸變弱。也就是說,隨著習慣的形成,它會變成一個打包好的自動過程,而大腦高級皮質會逐漸放棄對這個主動過程的控制權,習慣也因此變得容易調用而難以改變。”
“成癮的形成其實與強迫癥形成也有關系,例如,強迫癥為何會出現儀式化的行為,甚至抑郁癥病人很難學習,都是因為獎賞回路出了問題。這是本質,是大腦內在的生理機制,了解這一點后,就能明白很多看起來迥異的精神病癥狀,它們背后可能出自同一個機制。”姚乃琳說。
這本書的19章內容共聚焦了19個問題,除了成癮、焦慮、抑郁外,還有創造力、記憶力、躁郁癥等。“其實,每個大腦問題所涉及的特質都不是界限分明、非黑即白的,它們更像是連續的山坡,在我們的大腦中以不同的嚴重程度存在著。”姚乃琳解釋說,“在本書每章的前半部分,我會用有趣的科學實驗、經典案例和生活小故事為你詳盡介紹這個大腦特質的表現和背后的機制;在后半部分,我會針對這個特質為你提供自我改善的方法。總之,你的大部分對自己大腦的好奇、疑惑和憂慮,都能從本書中得到一些啟發。”
現在,姚乃琳正在醞釀下一本關于大腦和情緒的書,同時她也是自媒體賬號“酷炫腦”的主創。“酷炫腦的定位是做腦科學科普,我們現在的團隊擁有心理學和精神醫學的交叉背景,目前全網受眾有100多萬人,未來我們希望中國每一個人都能從科學的角度去理解自己和身邊人的心理和精神困擾。”至于內容定位,她的回答與公眾號的名字一樣“酷炫”:“我寫作的出發點都是以我個人的審美為主,我會給讀者分享我覺得‘酷的內容。我希望‘酷炫腦可以提升讀者的科學審美,讓讀者可以看到他們不曾看過的酷炫世界,而非投其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