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張建宗

《地藏王》
雕刻家創作一件藝術品,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既是在展示自己的才華,也是在表達自己的內心世界和情感訴求,這些情感和思想都集中在手中的刀刻斧鑿,通過刀工技巧在石頭上的行走最終呈現在觀眾的眼前。所以,每一次鑿刻都十分重要,對作品的最終成型有著決定性的作用。然而隨著現代工藝技術手段的飛速發展,流水化作業和批量生產也逐漸興起,使得部分雕刻者舍本逐末,放松了對自身刀工技法的錘煉和提升。筆者正是出于對石雕藝術未來發展方向的擔憂與考慮,希望可以通過本篇文章讓更多的人意識到刀工技法在現代石雕中的重要性,重新喚起現代石雕的手工藝藝術魅力。
石雕的歷史可以追溯到距今120 萬年的舊石器時代中期,在當時石雕還是簡單的石器加工,主要用于人類謀取生存。在之后的發展和演變過程中,石雕的風格樣式和創作手法都有了較大的變化,在不同時代背景、不同區域文化、不同民族特點、不同審美取向以及不同的社會風俗和社會制度的影響下,形成了石雕獨特的發展演變之路。
新石器時代的先民就已經掌握了燒制陶器的技能,并在經歷過完善之后,人類社會開始步入了彩陶時代,古人類發明的簡單的石器加工技術也在舊石器晚期得以進一步使用。在歷史文物的發掘過程中,研究人員發現的山頂洞人的石頭制作而成的裝飾品就是由初級的石雕刀法打磨而成,這一點可以被稱為我國古代雕刻史上一座重要的里程碑。刀工技法與石料的碰撞衍生出更加深刻和精致的雕刻藝術,石料獨具的天然野性美和粗獷的自然美都是人類選擇它作為雕刻材料的原因。目前,新時期時代出土的石雕作品數量有限,但風格迥異,展現出了一副奇妙多樣、風格各異的原始畫卷,比如在遼寧東溝后洼出土的滑石雕刻,其風格均為圓雕小人頭像,刀工粗獷線條奇特,這些滑石雕刻的形象傾向于古樸抽象,但這并不代表當時的雕刻技法就是落后低下的,只能稱其為“初具雛形”。在新舊石器時代,人類在制造簡單生活器具的同時也在不斷創新著對美的追求,如點、線、方、圓等圖案已經在古代作為器具的花紋被雕刻在石料上。
在觀察和學習新石器時代的晚期典型作品時我們不難發現古代先民已經具備了用抽象花紋和幾何圖案裝飾石制品的能力,雖然鐵質的刀刻工具還沒有被發明,但智慧的人類已經學會用點線來勾勒和凸顯客觀事物的輪廓。古代先民在當時社會生產力局限的條件下用所能掌握的基本工具運用最初始的雕刻刀工技法來塑造線條和形象;當歷史朝代更迭步入殷商和春秋后,冶鑄技術、淬火和煉鋼技術的發展給人們創造了更多可以選擇的條件,人們可以利用當時的物資制造出更加尖銳鋒利的刀刻工具,而鐵制工具的出現,也正式推動了我國石雕的刀工技法的改良和升級,刀工技法逐漸向體系化和整體化發展,逐漸演變成可以傳承和創新的技法。

《歲月》
惠安石雕藝術的歷史悠久,發源于黃河流域的雕刻藝術,在后續的發展中融合了中原、閩越和海洋文化,還汲取了晉唐文化的風格、宋元時代的神韻、明清時期的精華,最終形成了別具一格的南派藝術風格。惠安石雕主要分為圓雕、浮雕、沉雕和影雕四大類。其中沉雕和影雕都是與建筑文化相聯系的,沉雕用于建筑墻面的裝飾以及牌坊匾額碑塔等以線造型為主的雕刻,浮雕則用于大型紀念性建筑物和民宅府第等。沒有脫離人們的實際需求也是惠安石雕得以傳承和不斷創新發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惠安石雕長期發展的過程中,刀工技法被不斷地總結和更新,變得更加成熟和完整。刀工作為雕刻技法最古老和最重要的技能,具有十分復雜且各有所長的招式,如鑿、鏟、刻、絲、鏤、綹、點、刺、剁等。衡量一件石雕作品是好還是壞,除了形象豐滿、造型細致和形神兼具等標準外,還要注意作品的刀工,它代表了石雕藝人的雕刻水平。由于石料的質地堅硬,而石雕藝人的基礎刀工又不過關,那么創作出來的作品便是拙劣的。
刀工技法在現代石雕中的重要性主要表現在:首先,刀工技法純熟則雕刻出來的作品達到局部和整體的一致與統一,使得作品形象更加完美,在此過程中,嫻熟的刀法更有如虎添翼的效果,石雕藝人刀工技法嫻熟除了表現為會的刀法多,還要知道在什么時候該用什么樣的技巧,比如剝荒階段,這個階段需要石雕藝人能夠準確和穩穩地鑿去沒有用的石料,留下有用的石料作為石雕的主體,在定型階段,主要用到的刀工技巧是鑿、刻、綹,通過鑿、刻、綹來勾勒和明確出作品的布局和形體情況,而在之后的細節階段則需要運用刻、鏟、鏤、剁,其作用是將初步雕刻出來的定型作品做細節性的處理,運用細節的形式表現出來,在最后的完成階段則需要通過點、刺、綹、絲等刀工對作品進行完善。其次,在石雕作品中使用刀工,則會使得作品整體顯得更加的自然和形象。一個優秀的石雕藝人在進行創作時,如果能夠將各種刀工適當的融入自己的作品中,則會使作品的藝術表現形式更加活潑和豐富多彩。
石雕藝術發展至現在,電動工具的出現逐漸替代了小部分的傳統刀工技法,雖然在打磨作品等方面有著手工刀刻無法比擬的優勢,但流水化的作業也使得作品的線條失去生命,藝術效果表達不到位。現階段,除了少數的民間石雕藝人仍舊堅持著手工雕刻外,大部分的石雕廠家則更愿意使用電動工具和機械設備來提高整體的工作效率,將原有的藝術作品中鮮活的美感揮霍殆盡。藝術之所以可以成為永恒的美具有長久的價值,正是因為其所具有的獨一無二的風格和凝結在作品中的思維與智慧無可取代,否則只能成為商品。作為石雕藝術的創新者和傳承者,我們理應從歷史和實踐中總結經驗推廣經驗,在保證不被時代淘汰的同時也要堅守刀工技法的陣地,通過不斷的研究和嘗試,探索和尋找出能夠將傳統刀工技法與現代機械設備有效結合的方案,以推動石雕藝術更為長遠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