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韓金寶
在中國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中,文房四寶獨具特色,而硯更是中國雕塑、書畫、金石、文學、歷史等文化藝術的集中體現。硯臺不僅具有傳統的實用功能,而且還承載了中國古人傳統的“天人合一”的文化精神。河北硯雕技藝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始于唐,盛于宋。尤其從改革開放以來,硯雕行業迅猛發展,涌現出了一些很有影響力的硯雕行業技師、大師、明星企業等,并為提升燕趙文化、提高全民素質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易硯,古稱奚硯、燕畿烏金硯。據《易州志》載:“硯,產于易州。硯石有紫、綠、白諸色,質細而硬,為硯頗佳。”易硯是中國硯之先師,更有出土文物為證。2006 年南水北調易縣段文物保護發掘工程中,從古墓中出土了一組東漢時期的石黛板,專家認定為目前發現的最早的易硯,表明易硯至少已有1800 多年的歷史,早于其他名硯四五百年。史料和出土古硯證明,易硯在中華制硯史上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它的影響和貢獻超出了“四大名硯”。
易硯自產生以來,經過世世代代藝術家的改良和加工,已然從簡單的研墨容器發展成了精美絕倫的藝術品,它的使用價值在逐漸地被它的美學價值所平衡,從而不斷更新易硯在內容和外觀上的形式。
易縣制硯藝人們繼承和發揚傳統的雕刻技法,用平雕、浮雕、陽雕、陰刻等各種技法,巧妙利用石料上的天然花紋, 雕出飾有人物、花草、龍鳳、鳥獸等造型,如“二龍戲珠”“松鶴望月”“八仙過海”“丹鳳朝陽”“五龍鬧易水”等。細看這些畫面,都是隨料定型,順理成章,刀法精細,形態逼真。雕刻技法根據石料、題材而議,每件作品中都有著深刻的主題寓意和思想內涵,通過雕刻技法的表現,反映了不同時期不同內容的圖案。它的流傳,既是對中華傳統技藝的繼承和發揚,也是對我國文化史上各個時期不同文化狀況的反映和記錄。所以,易硯不僅從側面推動了時代文化的進步,同時也是五千年歷史文化源遠流長的藝術載體。
千百年來,易硯歷經風雨與洗禮,并在經歷了長時間的市場調整之后,20 世紀末到21 世紀初易硯產業獲得了新的發展機遇,現已具有一定規模。很多企業經歷了商海沉浮,也處于相對穩定的階段。硯雕產業正逐步探索出一條可持續發展之路。易硯產業由原來尉都鄉的幾十家農戶和遍布城鄉的百十個加工作坊,快速向具有一定規模的產業集群發展。目前硯雕行業從業人員12000 余人,國家級大師3 名,省級工藝美術大師 19 名,現有一定規模的生產、銷售企業100 多家,實現就業人口過萬人,年生產能力160 多萬方,利稅幾千萬,其中知名企業30 多家。但目前尚沒有產業園區。
近年來,“易硯”作為一個品牌可以說是“一枝獨秀”,產品不斷銷往北京、天津、石家莊、沈陽、廣州、 深圳等30 多個大中城市,并出口日本、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1994 年,易硯榮獲中國名硯博覽會金獎。2001 年被選為第六屆世界華商大會特別指定禮品,贈送20 余位國家領導人和77 位國家代表團團長。2006 年,《二龍戲珠硯》榮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杰出手工藝品徽章,河北省硯雕行業協會會長、河北易水石硯臺有限公司董事長韓金寶作為行業帶頭人,身負使命,不僅打造了“易水石”河北省著名商標企業,還成了河北省文化產業示范基地,自己砥礪探索,勇于創新,現為河北省工美行業藝術大師、河北省突出貢獻技師、河北省文化創意大賽金獎獲得者、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作品暨手工藝術精品博覽會“百花杯”及“金鳳凰”金獎獲得者,中國易硯文化的開拓領軍人物、締造者,易硯非遺文化傳承的典范。
歷史中的古硯反映著古人的審美情趣與人文情懷,成為中國傳統工藝美術燦爛文化的一個代表,而現代硯臺的實用功能已經退化,觀賞和收藏成為現代硯臺的主要功能。如何承前啟后,適合現代人的審美需要,使傳統藝術具有時代氣息,成為制約硯雕行業發展的重要問題。
作為以傳統手工藝為基礎的文化產業,硯雕企業的銷售對象相對固定,消費市場雖在不斷培養,但規模不會有很大突破。大量產品并非用于書法愛好者實際使用,而是觀賞、陳設、收藏,很大的一部分市場實際是禮品消費。
現有易硯企業無論大小,很多是家族或“家庭”企業,是夫妻店、父子店、兄弟店。企業的管理離現代企業管理的要求有很大的差距。內部管理上的落后也限制了企業規模的擴大。一些經營者不夠專注于易硯產業發展,企業收益被用作他途,得不到更多的資金擴大再生產,所以我們看到很多易硯企業不能持續發展;有的企業工作環境惡劣,沒有正規的勞動合同、保險,也就留不住人才;有的企業內部管理混亂,財務不清,職責不明,浪費嚴重;有的企業違法經營,喪失誠信,欺騙消費者,信譽掃地。當然,亦不乏很多企業家善于經營,眼光敏銳,正在帶領企業向現代企業、規范管理邁進,它們將是易硯產業發展的未來。
易硯藝術的傳承、發展關鍵在于人才。如何培養優秀的設計師、雕刻師,乃至工藝美術家,或者吸引更多的雕刻美術人才投身易硯事業,是擺在企業面前的又一難題。培養人才,尤其是藝術人才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這需要企業有大的投入和長遠發展眼光。

河北省硯雕行業協會成立大會合影

《鴻運驚濤》
易硯在繼承和發揚傳統制硯技藝的同時,已把現代技術完美地融入電腦設計中,用機械完成硯的初級切割和定型。還引進現代雕刻工具,在人工精雕細琢的同時,適當使用精細雕刻機,并且浮雕、透雕、陰雕、陽雕等工藝有機結合,刻字銘文、磨光上蠟、燙金敷彩等技術科學運用,不但提高了生產效率,同時還保證和提升了硯臺的品質。
創新要敢于標新立異,獨辟蹊徑。在學習端硯、歙硯等全國各大硯種精美玲瓏的同時,易硯在繼承傳統技藝的基礎上大膽突破,進一步提高知名度和美譽度,易硯的渾樸大氣,他硯望塵莫及。于是從20 世紀90 年代開始,易硯首開巨硯創作之先河。1997 年,為紀念香港回歸祖國,重達5 噸的《歸硯》問世,其大氣磅礴、雕工細膩得到一致贊譽,現被收藏于人民大會堂。1999 年,為慶祝新中國成立50 年,30 噸的《中華九龍巨硯》問世,現陳列于中華世紀壇。2006 年,一件史無前例的《中華龍騰硯》巨硯珍品又一次誕生,56 條龍,9 只神龜,14.6 米長,重達60 多噸,整件作品氣勢磅礴,令人嘆為觀止。它也憑借世界上絕無僅有的體積、重量、工藝,入選吉尼斯之最。到目前為止,現在越來越多的巨硯正在發揮著城市雕塑的功能,這為易硯未來新領域的開發提供了廣闊空間。縱觀全局,作為龍頭行業帶頭人的河北易水石硯臺有限公司董事長、河北省硯雕行業協會會長韓金寶表示,下一步要繼續打造“易硯”的文化品牌,增加產品品種。現在,易硯已經將新品種延伸到茶海、石雕、壁畫、壁掛等方面,頗受市場青睞,僅易水石茶海的銷量便占到硯雕行業年總銷量20%~30%,成為藝術市場新寵。
作為硯雕企業自身要及早做好自己的人才培養計劃,創建合理的人才管理模式。一方面要通過師徒傳承或技校授課自己培養人才,另一方面要提高待遇留住人才,要搞產學研的結合吸引人才,把高校藝術專業教師,從事雕刻、繪畫的藝術家引入易硯行業,從而提高產品的藝術品位。
高起點、高站位,全面提升企業管理水平,是易硯產業規模化發展的必然要求。要通過打造企業文化、實施品牌戰略、引進先進的經營管理模式,不斷提高勞動生產率和產品質量,提高易硯產品的市場占有率和品牌影響力,使易硯沿著科學管理、規范管理的軌道又好又快的發展。突破家族企業傳統管理模式,邁向現代企業制度,是達到這一目標的必由之路。
依托硯雕龍頭企業河北易水石硯臺有限公司,力爭設立一個文創研發機構、一個企業文化和文化產品體驗專區、一個高校科研院所創意成果轉化和學生實踐基地、一個線上線下無縫對接的特色文化產品OTO平臺。通過“四個一”工程,增強文化企業核心競爭力,促進開發一批具有鮮明特色的工藝美術產品、文化創意產品、展覽展示等數字文化產品,推動文化資源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南山飄素練,曉望玉嶙峋。遙憶最深處,應多著石人。”這是古人贊美易硯石像玉一樣晶瑩和藝人精心雕刻石硯的詩篇。對硯文化的傳承也是對中國文化的傳承,它的保護、傳承與創新是新時代賦予我們的重要歷史使命。

河北省硯雕行業協會成立大會揭牌儀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