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謝樹林
滕鐵工藝的起源要從福建安溪說起,這里的“鐵觀音”茶聞名中外,作為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工藝,安溪滕鐵的發展歷史非常久遠,工藝的成熟度也非常高,藝術魅力令人稱贊,在現代化發展的過程中,農業部也將安溪縣認定為“中國滕鐵工藝之鄉”。隨著經濟持續的發展,安溪滕鐵工藝產業也在不斷進步,持續煥發藝術生命力,感染著無數熱愛生活和藝術之人。但同時,隨著生活節奏的不斷加快,傳統的滕鐵工藝也面臨著很大的發展困境,所以無論是在制作技藝方面還是在市場開拓方面,對滕鐵制造的現代化發展之路進行探索,分析新時代之下滕鐵工藝制造的精神理念是非常必要的。
自習總書記提出“工匠精神”這一思想之后,我國就掀起了弘揚“工匠精神”,發揚精益求精理念之風,技能強國理念廣受認可。習總書記強調,大興國際機場體現的是我國人民的世界胸懷和長遠的戰略眼光,能夠體現我們的民族精神和大國工匠之風度。近幾年,基于習總書記的倡導和發揚,“工匠精神”也開始慢慢成熟。隨后,杭州設立了我國首個“工匠日”、上海的“工匠文化館”正式開館,這些為了弘揚“工匠精神”而做出的推動性工作的確也讓“工匠精神”在更大的范圍內得到了傳播,受到了全社會的廣泛關注。
在傳統的理解中,我們可能認為“工匠精神”就是指高超的技藝和嚴謹細致的工作態度,強調的是以精益求精的態度來制造產品,并且對自身的職業有高度的認同感、責任感。不過,新時代的“工匠精神”在此基礎上還融入了很多精神文化方面的內涵,不僅是對中國傳統“工匠精神”進行積極地發揚和傳承,還要學習、借鑒國外優秀的“工匠精神”理念,既要保證能夠很好地適應我國現代化強國建設的發展需求,又要體現新時代背景下的勞動精神,它和勞動精神結合在一起形成了完整的體系,是激勵新時代勞動人民努力進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發展目標的精神支撐。
說起福建安溪,很多人可能不知道除了安溪鐵觀音之外,這里還有一項歷史悠久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工藝——滕鐵,事實上,安溪還有“中國滕鐵工藝之都”的美稱。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一般不會將“竹、藤、草、樹”這些東西看在眼里,而多會將它們視為垃圾,隨意丟棄。但是在安溪人眼里,這些東西卻是價值很高的寶貝,經過安溪人的巧手設計和制作,這些簡單的材料最終將變成一件件精美的工藝品。目前,安溪的滕鐵工藝已經流傳到全球六十多個國家,公園、酒吧、餐廳等公共場所不乏滕鐵工藝的身影。
《五代初建安溪縣記》中記載,當地老百姓在宋朝、唐朝時期就已經會制作一些簍、筐、畚等收編竹器,可知,發展到今天,這里的人們已有極為深厚的滕鐵工藝發展基礎。隨著時代的發展,手工編制方法也不斷地迭代創新,器具編制的種類也更加多樣,桌椅、篩、篾箍、席、籠、笠、籬、蒸籠、簾、筐、燈具、箱、盤、斗箕等應有盡有,工匠們在長期的編織過程中也創新了很多編織手法,積累了很多編織理念,這都為安溪滕鐵后續的發展打下了牢固的根基。
用竹絲來編制器皿,對工匠的技術要求非常高,不管是竹絲的劈制還是編織,都需要面臨很大的挑戰,編織者通常都需要進行長期的學習、實踐和總結,才能在編織期間更好地克服這些技術問題,然而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這種入門較為困難、需要較長學習周期的傳統民間工藝的發展也遇到了不小的挑戰。從竹藤到滕鐵的發展沿邊,讓這項傳統的手工藝在傳承上千年之后也緊跟時代發展的步伐,開始越來越多地體現現代社會的發展特點,這種突破性的改變除了很好地傳承了傳統的滕鐵工藝之外,還為該項工藝注入了新鮮血液。現在,安溪已經建立了滕鐵裝飾品、工藝品、家居用品等產品的研發、生產與銷售基地,形成了完整的產業,滕鐵工藝的傳承有了更多的可能性,發展前景光明。

《騰飛》
安溪人一直緊跟時代發展的步伐,堅持創新理念,在傳統竹藤手工技藝的基礎上融合了木、樹脂、塑料、鐵、陶瓷等諸多其他元素,從而創造出更多極具藝術性、觀賞性與商業價值的工藝品,最終在現代家居、公園、文化藝術場所等都得到了充分應用,形成了成熟的公益文化產業體系。之所以能夠取得今天的成就,這和安溪人多年如一日的堅持努力、創新突破、持續進行工藝的改進和優化是分不開的,他們的精湛技藝不是一朝一夕練成的,所有的工藝品背后都是匠人們的心酸與汗水,都是歷經艱難的探索打造而成的。
但是,對于滕鐵大型工藝品來說,它們和藝術家們對孤獨精神境界的追求是不一樣的,工匠如果過于孤獨就無法很好地追趕時代發展的步伐,從而將面臨被時代所淘汰的危險。由此,我們應當積極傳播“工匠精神”,讓更多的人認識和了解這一精神,并堅持以“工匠精神”為指導來進行生產和創作,從而為世人帶來更多的精細產品。
工匠所面臨的發展問題主要體現在技術層面的產品細節問題,它考驗的不是結構設計,而是所有細節之處的處理是否合理、到位。“工匠精神”考驗的是工匠對待工作的態度和理念,并且還會考驗工匠體力與腦力的水平,需要克服的困難非常多,隨時都會面臨著各種問題的打擊,需要進行大量的嘗試和探索,才能制作出令人滿意的作品,而作品的價值就是由工匠在制作期間投入的心血所決定的,所以,當我們在欣賞一件工藝品時,我們或許能感受到其中蘊含的細膩、動人的情感與生命力。多年之后,這樣的作品依然可以體現作者的思想境界、能夠傳遞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所以,作品也是一個作者實現和證明自我價值的重要載體。這就是為什么工匠永遠都不可能被機器所取代,因為“工匠精神”引導下所創作出來的作品是有溫度的、融入情感的,它能夠代表一個人的思想境界,甚至可以體現時代特征,讓作品不只是冰冷的物件,而是一件有生命力的藝術品。
在人生的各個階段,我們都會有各種各樣的經歷,來不斷地豐富和充實自己。“工匠精神”就是以作品來實現生命的延續和傳遞,從而使其精神得以發揚光大,留下一些能在未來充分代表匠人們堅持不懈、忠于自我、勇于開拓的優秀精神,為后世作表率。可見,堅持以“工匠精神”為指引來為滕鐵制造的發展注入靈魂,既可以保證中國的“工匠精神”得到深化發展、不斷地延續下去,又可以喚醒滕鐵制造的發展初衷,使該項工藝的發展能夠提到更高層次,使中國工業保持初心,不斷突破、持續進取,讓中國的工藝品得到社會各界的認可,真正體現中國制造的質量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