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李博寧

《大唐遺歆》

《長眉羅漢》
談及什么是美,人們總是有著許多不同的詞語來形容它,但總的來說都是一念,美是一種讓人心生愉悅的東西。藝術活動是創造美的活動,藝術家是創造美的人。每一位杰出的藝術家,既是一位欣賞美的高士,更是一位創造美的大師。王烈平是一位木雕藝術家,在他的眼中,木雕之美,因其素材的自然狀態而生,換句話說,正是木料的自然美,為木雕藝術提供了無盡的靈感。
王烈平生于中國雕刻之鄉福建惠安,在雕刻藝術的沃土長大的他受到雕刻藝術的耳濡目染,自然而然地被雕刻藝術所吸引,并將自己的青春奉獻給了這門技藝的發展和傳承。他子承父業,20 歲起便在父親王慶忠的手把手教導之下,開始學習南派木雕技藝。在潛心學習雕刻技藝的歲月里,王烈平不僅廣泛學習前人佳作,更在設計之中總結經驗,加入了自己獨特的構思,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審美風格。
美有很多種,王烈平最愛的,是自然造化之中形成的那一種。在他的眼中,木料本身的形狀、色澤、紋理,都是卓然天成的美,若是不顧這些原本就存在的美,生硬地把人的理念強加進去,難免有暴殄天物之嫌。如何將木料原本就有的天然之美巧加利用,王烈平在常年的創作中積累了一套獨特的方法。其靈感,我想大抵出自中華文化當中的道家思想。
在中國傳承千年的道家講求無為而治,所謂無為而治,便是順應事物本身的發展趨勢,不強加外力的干預,認為其自然發展的結果便是最好的。王烈平深然之,他的創作特色中最突出的一點,便是根據木料的本身特點進行設計,順應其形狀和紋理,不濫施刀斧,只在關鍵之處施以畫龍點睛之筆。這樣創作出的作品,既保留了木料自然天成之美感,又包涵了人文藝術之內涵,將自然與人文巧妙融合,成就了一番別出心裁的趣味。
總覽王烈平的作品,讓人自然而然地產生了一種“順暢”的美感。這種“順暢”在自然界普遍存在,就像那一瀉千尺的瀑布,或是那奔流不停地大河。從始至終,沒有中斷,沒有阻隔,一氣呵成。在中國文化中,“順”一直都是一種良好的祝愿。不管是逢年過節時“事事順心”的祝福,還是遠路出行一帆風順的祈愿。在中國人的思想里,順暢而不受到阻礙,是一種真正的幸福。人們喜歡順,喜歡不受阻礙地達到自己的目的,事情順了,心情順了,便能給人以愉悅的感受,由此看來,這種“順”便在無形中帶來了美。
木料的自然紋理,是表現這種“順暢”之美最好的素材。王烈平在創作之中,對木料的紋理進行了恰到好處的利用。在他的手中,原本蜿蜒綺麗的木紋,變成了種種不同的意象。它們化作長裙,襯托出貴妃的花容月貌;它們化作長眉,表現出羅漢的長生不老;它們連接起老夫妻的衣襟,便有和和美美、夫唱婦隨之幸福;它們溝通了師徒的長袍,佛法奧秘便在偈語真言中得到傳承。木料的自然紋理,在王烈平手中也表現出一種紐帶的作用,不僅順其自然,而且連接萬物。既能表現有型的衣著服飾,又能表現無形的事物間的聯系。這種設計特色讓王烈平的作品在“順暢”之美之外,又擁有很強的整體感。
一朵花雖然嬌艷,但失去了枝干供給的養分,很快便會枯萎。為了觀賞嬌艷的鮮花而將其從枝干上采摘下來,插在瓶里,握在手中,是對花之美的破壞。美的事物,要在其所應處的整體之中,方能長久存在。王烈平善用木料本身的特點來處理整體結構與部分美感之間的關系。如他的作品《鄉村的早晨》,其核心部分便是那幾間瓦房、兩棵古樹、兩位浣衣的農婦。但這樸實的鄉村之美,正是由于環繞著這一部分的外圍結構才顯得別具一格。外面圍繞的木料保持了樹枝原有的形狀,作為山村之景的背景,如同山峰,又好似縹緲的云氣。讓村莊猶如世外桃源,寧靜而安詳。山和云包裹住了村莊,因此村莊超然世外,村莊點綴了山和云,所以山和云有了人文美感。整體與部分之間的關系,在這里表現得是那么和諧與自然。
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一方水土生成一方素材,一方水土也成就一方藝術。這自然天成的木料,在王烈平的巧手之中,注入了無盡的人文底蘊,承載了自然和人共同創造的真美。王烈平帶著他對南派木雕藝術的領悟,帶著他所獨具特色的“順暢”名片,在木雕界創出了自己響亮的名頭。面對榮譽和稱贊,他并沒有驕傲自滿,而是在傳承和發展木雕技藝的道路上,繼續低著頭努力向前。我想“順暢”當為對他的最美好祝愿,愿他在未來的藝術人生中,順順利利,大步向前。

《鄉村的早晨》

《夫唱婦隨》

《浩然正氣》

《一脈相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