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黃金表
泉州歷史悠久,源遠流長,設州至今已有1233 年的歷史,擁有極其豐富的傳統文化底蘊。 “世界藤鐵工藝之都”“世界陶瓷之都”“世界石雕之都”是泉州三張“世界級認證”名片,2018 年泉州又榮獲“中國工藝美術之都”榮譽稱號。泉州傳統工藝歷史悠久、種類繁多、技藝精湛,有陶瓷、玉石雕、藤鐵、木根雕、樹脂、漆線雕、脫胎漆器等37 項技藝品種。有德化陶瓷、惠安石雕、江加走木偶頭、泉州花燈、永春紙織畫、安溪竹藤編等10 項工藝美術技藝入選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惠安木雕、泉州(楊氏)錫雕、泉州漆器等23 種技藝入選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脫胎漆器是我國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泉州脫胎漆器其主要是由福州脫胎漆器發展延伸至泉州,其工藝特點與歷史傳統的脫胎漆器和福州的漆器有著相似之處,但其造型等工藝特色更為出彩,其胎體主要以木胎為主,工藝也以彩繪或貼金為主,以寺廟佛造像和出口工藝品為主導。
脫胎漆器在制作工藝流程中較為精細而復雜,工序又較為繁瑣,這一門檻使得許多年輕力量的加入與堅持受到制約,也使泉州脫胎漆器在這新的發展大環境中不得以轉型發展,出現發展停滯等一系列問題,因此,泉州脫胎漆器的現狀令人擔憂。
“傳統工藝的保護傳承和振興發展關鍵在于人才,工藝美術產業的核心競爭力也在于人才。”泉州脫胎漆器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注重實踐而忽略了理論方面的建設,沒有新人才、新生命的注入和理論方面的支撐,泉州脫胎漆器難以走得更遠。
始終堅持以人才為優先戰略,高度重視傳統工藝人才方面的培養與開發,不斷深化傳統工藝美術人才聚集基地建設,創立高校與行業、企業各領域聯合培養人才的新機制、新思想、新理念,健全傳統的師徒傳承、家族傳承模式,并通過舉辦工藝美術大獎、創新創意設計大賽等系列賽事活動,發現新人、培養傳人,探索傳統科學有效的保護傳承和振興發展途徑,同時,也大力支持鼓勵設立技能大師工作室,為傳統工藝振興發展培養一支結構合理、綜合素質高、創新機制強的人才隊伍。我們不僅要加強對老藝人的關懷,對泉州脫胎漆器的匠人提供資金扶持,使他們心無旁騖地發展傳承漆藝,讓技藝在師徒傳承這一傳統的發展機制中得以更好地發展。還要注重人才的培養和引導,泉州當地院校可以開設脫胎漆器專業,增強年輕人對漆器這一傳統工藝文化的認知感,給泉州脫胎漆器行業注入新生機與新發展。
泉州應當組建當地脫胎漆器研究機構組織,使各漆藝從業人員可以有一個共同學習交流的平臺,共同進步與發展,通過團隊化的學術研究,可以從各個角度全方位地進行探究泉州脫胎漆器的發展動態方向。與此同時也應當加強和不斷提升漆器從業人員自身的文化理論綜合修養,比如,進入專業院校學習進修,不斷使自身的專業理論文化知識得以更新和充實。建立傳統與現代對話,傳承與發展對話、理論與實踐對話。
事物是不斷運動變化發展的,泉州脫胎漆器行業也一樣,應緊跟時代步伐,抓住時代特征,在其漫長的發展浪潮中“求同存異”,發展自我革新以適應新時代、新環境下的發展,不斷滿足社會發展的需求。以創新理念為基點,以精品創作為準則,根據市場定位,進行企業化生產和管理,發揮自我優勢,滿足人們對自然環保健康的訴求和精神文化世界的需求等方面的基礎上,進而在其作品的表現形式和藝術文化理念等進行藝術創新。建立資源數據庫,準確掌握、了解相關行業的資源現狀及動態變化情況,實現資源信息較全面的整合,進行動態管理和資源共享,能夠更好地傳承和發揚這一傳統工藝,推動其產業高品質、高效率的發展。
此外,還應積極引導和推動具有競爭優勢的傳統工藝生產企業參與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地方標準的修訂工作,爭取更多的技術標準話語權。支持鼓勵企業或各工作室開展質量等各方面的培訓服務,推動質量精品建設,打響品牌。泉州脫胎漆器還可依托“海上絲綢之路”這一起點優勢,深化傳統工藝“境外行”“海絲行”,參加境內外大型展會和文化活動,不斷拓展國內外市場。積極調整市場和產品結構,不斷強化與現代科技、創意和“互聯網+”的融合發展,并與建筑、家居、旅游、玩具、室內裝飾行業等各個領域有機結合,實現跨領域合作機制和產品創新,逐步擴大市場需求,加強自身創新發展,實現自我產業化、創新化。

《自在觀音》

《偉馱菩薩》
一切傳統工藝都在文化環境中所誕生,泉州脫胎漆器所蘊含的民俗文化也是民族歷史文化的一種延續,透射出其濃厚的區域文化魅力。泉州歷史悠久,傳統文化底蘊極其豐富獨特。本土文化、中原文化、海絲文化等諸多文化匯集于此。泉州脫胎漆器假如失去了本土文化的滋養,那么文化遺產就好比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無特色,無亮點而失去色彩。
泉州脫胎漆器這一傳統工藝,就是依賴于泉州本土的人文鄉情、民俗文化、自然地理等發展起來的,拋棄了本土的地域文化,那在這片土地上生長的漆器將逐漸消亡,因此我們應注重當地民俗文化、本土鄉情、人文環境。不因時代的迅速發展而打破原有樸素而經典的傳統民俗文化的傳承和自然發展的節奏,從而減小現代文化對民俗傳統文化的沖擊,使漆器能夠在文化上得到穩健發展的滋養與補充,有了文化環境的存在與生態文明的平衡,泉州脫胎漆器的保護與發展才更有意義。泉州脫胎漆器應發揮其造型等工藝特色,利用好木胎這一胎質特點,發揮好色彩亮麗,精細工藝的彩繪或貼金技藝,發展和創新好傳統品牌產品,比如,泉州傳統佛造像工藝等。傳承這一特色工藝文化,創特色,做精品,打品牌。
我們應依照《中國傳統工藝振興計劃》,“振興傳統工藝戰略,發揚‘工匠精神’,發展與完善政策鏈、文化鏈、人才鏈、創新鏈、銷售鏈、品牌鏈,并不斷努力和實現傳統工藝歷史創造性地轉化、創新性地發展。”努力構建一個系統、科學、有效的制度體系,營造一個尊重傳統、重塑經典、融匯時代的傳統工藝文化環境,創建一批高質量的公共服務平臺,建立一套好的產業保護和發展機制,打造一個新型產業商業模式,打響一塊 “中國制造”品牌,走出一條緊跟時尚、場景拓展、創新賦能的傳統工藝產業轉型新路徑等,使傳統工藝的傳承和創新創造能力、行業管理水平和市場競爭力、從業人員的收入和城鄉待業人員的就業進一步得到提升。我們應不懈努力使傳統工藝產業創造新的經濟歷史增長點,也為傳統工藝保護與產業化互動發展探索出一條新路子。
脫胎漆器是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而泉州脫胎漆器作為福建省泉州市的特產,在當前歷史環境和條件下,我們有能力也有義務和權力保護其傳承與發展,并做出努力。我們作為新中國的后備主力軍,理應承載發揚起悠久歷史的中國“漆”文化和傳承好“漆”藝術的雙重任務及使命,使其走向世界,綻放世界藝術之巔。因此,加快發展漆器藝術文化產業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