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浙江省林業局
古樹名木是森林資源的瑰寶,是自然界和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是與文物、文字并存的第三部史書,客觀記錄并生動反映了自然變遷和社會發展的痕跡,是歷史的見證、活著的文物。古樹名木是綠水青山中最厚重的家底和人們的精神寄托,承載著一代又一代人心靈深處最溫馨美好的記憶、最割舍不下的鄉愁。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科學理念的指引下,浙江省的古樹名木保護一直堅持“全面保護、科學養護、依法管理、促進健康”的方針,不斷加大投入,加強資源信息智慧管理,建立健全保障制度,開展“一樹一策”專項保護,全力打造主題公園,使古樹名木枝繁葉茂、煥發新顏。
2019年,浙江省完成了新一輪古樹名木資源信息徹底普查,全省現存古樹名木274929 株,古樹群3637個,分別隸屬于77 科206 屬482 種,其中一級13408 株,二級50545 株,三級210829 株,名木147 株。浙江省研發的省級“古樹名木資源信息監管平臺”除具備每株古樹名木的樹高、樹齡、冠幅、胸圍、責任單位、管護人等基本信息外,還全面挖掘整理了其歷史價值、文化底蘊、傳說故事及相關記載等,只要掃描二維碼就能全面了解每株古樹的全面信息,實現了每株古樹的“數據云”,讓一株株古樹名木得到形象生動的立體呈現。在入庫管理每株古樹名木的同時,古樹名木全部實現實體掛牌或虛擬掛牌,每一棵古樹名木都有了“身份證”。
2016年,浙江省制訂印發《浙江省古樹名木保護五年行動方案》,在全國率先啟動實施古樹名木專項保護行動,同年開始實施古樹名木專項救助保護;2017年出臺《浙江省古樹名木保護辦法》,為全省古樹名木撐起了保護傘;2018年統一全省古樹名木標識、實施全新掛牌宣傳保護,并出臺《浙江省古樹名木認定辦法》《浙江省古樹名木認養辦法》;2019年出臺《浙江省古樹名木健康診斷技術規程》;2020年出臺《浙江省古樹名木保護技術規程》。當前,全省已形成政府主導、專業保護、公眾參與相結合的保護機制。
針對古樹極易發生傾倒、傾斜、折斷,導致人身傷亡或財產損失情況,浙江省在新昌、開化等18 個縣試點開展了古樹名木綜合保險制度,有效解決地方政府在古樹保護過程中的后顧之憂;在路橋、秀州、淳安等地推行古樹名木“樹長制”和黨員認領跟蹤監護每株古樹名木的雙重保護舉措;在開化、長興、定海等地推行古樹名木“互動式”社會認養,讓各界關注、認養古樹名木,使保護和管理社會化。在主流媒體發表多篇相關報道,讓“樹是城市的原住民”等概念逐漸走入人們心間。
說到放貸者阿謬娜太太,我們總是能在文中看到阿斯科爾尼科夫稱她為“虱子”而且就算是阿斯科爾尼科夫殺了她之后,內心承受著精神折磨和靈魂的拷打,也經常認為自己沒有錯。他總會想到阿謬娜是個虱子,我沒有殺人,只不過是踩死一個毒害社會的虱子。沒錯,從文章中不難看出阿謬娜的劣跡。她對其親妹妹如此苛刻,甚至可以說是折磨,同時又是一個剝削他的資本家。至于為什么稱她為虱子,這就需要探究。
隨著立法業務漸次展開、監督工作深入推進、黨建任務日益繁重,機關出現了個別部位人手不足、不同崗位忙閑不均、跨科室配合不夠順暢等現象。如何在現有編制、人員條件下,發揮好參謀助手、綜合協調、督辦落實和服務保障的作用,成為機關亟需破解的現實問題。

臨安天目山五世同堂銀杏
自2016年以來,全省累計實施完成“一樹一策”保護瀕危及亟須救助古樹名木10904 株,在努力實現“一樹一景”的基礎上,助古樹名木煥發新生,滋養和復興浙山浙水。同時, 浙江省結合“森林醫生”“古樹義診”“專職護士”等活動,對長勢衰弱的古樹名木開展診斷救助,讓這些古樹有人關心、有人養護、生老病死有人記掛。這些舉措讓秀州新塍鎮千年梓樹重新花開艷麗,磐安盤峰鄉櫸溪南方紅豆杉舊貌換新顏,建德欽堂鄉黃連木起死回生……游人紛至沓來,百姓共享綠與彩、色與香、花與果、形與意高度融合的古樹名木“紅利”。全省充分發掘古樹名木的文化、生態、旅游功能,把古樹名木保護與秀美鄉村、森林城鎮、最美鄉村、共享農屋等新農村建設相結合,與自然和歷史文化相結合,與百姓的風俗習慣相結合,以呵護、擁抱、親近古樹為切入點,因地制宜地打造出以“保護古樹名木、留住美麗鄉愁”為主題的古樹名木休閑娛樂、健康養生、文化之旅主題公園247 個。這些公園通過游覽主線串聯重要節點,把自然之美與人文之美結合起來,創造了多種多樣的游覽空間,營造了多元的生態服務和旅游體驗,塑造了美麗鄉村新風貌,同時促進了一方鄉村經濟發展、文化振興,給當地旅游、農家樂等帶來翻倍的經濟收入,成為浙江美麗鄉村建設的一張名片。

余杭仁和街道古香樟公園

長興八都十里古銀杏長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