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清水河、葫蘆河和清水這些名字,被發源于隴山的不同河流所使用。本文將選取與之有關的三條河流,討論它們的名稱演變,以避免在分析相關史料時出現混淆情況,即今清水河,古稱高平川水、蔚茹水、葫蘆河等;今牛頭河,古代也叫過清水河;今葫蘆河,古稱瓦亭川等。
關鍵詞:清水河;牛頭河;葫蘆河;清水
一、引言
隴山是中國北方重要的山脈,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在此發生的歷史事件眾多,與之相關的歷史名稱紛繁復雜,往往容易混淆。廣義的隴山包括北部的六盤山和南部的隴山兩部分。僅就河流而言,就有多條發源于隴山的河流現在或者歷史時期叫過清水河、葫蘆河、清水的名字。因此,為了避免相關研究出現混淆,本文將對其中三條河流的歷史名稱進行梳理。
二、今清水河
今天,中國境內有多條河流名為清水河,本文所指的今名為清水河的河流位于寧夏回族自治區南部,發源于六盤山東麓固原市原州區開城鎮境內的黑刺腦溝,向北流經固原、海原、同心、中寧等縣,在中衛的泉眼山西側注入黃河,長303千米,是寧夏境內流入黃河最大、最長的支流。
兩晉時期,清水河稱高平川水。《水經注》載:“河水又東北逕于黑城北,又東北,高平川水注之,即苦水也。水出高平大隴山苦水谷,……高平川水又北入于河。”[1](P53)高平川水也叫苦水,發源于高平,也就是現在的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市原州區,一直向北流入黃河,《水經注》中所載高平川水的河流源頭、支流、流向、匯入河流情況均與今清水河相符,可見高平川水是今清水河的古稱。
值得注意的是,高平川之名雖廣泛地見諸史籍,某些情況下高平川并不指清水河這條河流全流域,而是單指高平川水所流經的高平縣——這處水草豐美,有高而平坦的陸地,在使用時候應加以甄別。例如,《晉書·傅玄傳》載:“宜更置一郡于高平川,因安定西州都尉募樂徙民,重其復除以充之,以通北道,漸以實邊。”[2](P1317)西晉武帝初年,晉武帝廣開言路,傅玄認為當時鮮卑部眾大量散居內地的情況,勢必對社會穩定造成威脅,便上書建議在西北除武威和安定二郡之外,于高平川加置一個新郡,起到移民實邊的作用。又如《晉書·乞伏國仁載記》:“乞伏國仁,隴西鮮卑人也……其后有祐鄰者,即國仁五世祖也。泰始初,率戶五千遷于夏緣,部眾稍盛。鮮卑鹿結七萬余落,屯于高平川,與祐鄰迭相攻擊。鹿結敗,南奔略陽,祐鄰盡并其眾,固居高平川。”[1](P3113)乞伏祐鄰率領族人趕走了原來聚居在高平川一帶的鮮卑族鹿結部落,在高平川聚居下來。很明顯兩處地方所指的高平川應是一塊有著足夠人口承載力的土地,而不單是一條河流。
唐代的清水河名為蔚茹水,也開始出現葫蘆河的叫法。《元和郡縣圖志》載:“蔚茹水,在縣之西,一名葫蘆河,源出原州西南頹沙山下。”[3](P3113)《新唐書·地理志》也載:“白草軍在蔚茹水之西,至德后沒吐蕃。”[4](P971)
宋代史料中對清水河多稱葫蘆河或胡盧河,有時也稱蔚茹水。《宋史·地理志》載:“蕭關,崇寧四年建筑。東至葫蘆河一十五里,西至綏寧堡三十里,南至勝羌砦六十里,北至臨川堡一十八里。”以“道里”計,此葫蘆河是今清水河無疑。葫蘆河一帶在宋代為宋夏交戰前線,因而葫蘆河常見于宋夏戰事的記載中。《宋史·李憲傳》載:“元豐中,五路出師討夏國,……。帝又詔憲領兵直趣興、靈,……。乃總兵東上,平夏人于高川石峽。進至屈吳山,營打啰城,趨天都,燒南牟府庫,次葫蘆河而還。”[5](P13638)元豐四年(1081年),李憲作為五路攻夏大軍的一支,在攻下蘭州后,想繼續擴大戰果,一鼓作氣拿下靈州。其進兵路線應是從蘭州出發,沿著黃河谷地往東北方向行進,受到西夏軍隊阻擋之后未能到達靈州,在葫蘆河匯入黃河處或是葫蘆河更上游的地方而返。
葫蘆河航運價值也被時人看重,《宋史·李繼隆傳》:“先是,受詔送軍糧赴靈州,必由旱海路,自冬至春,而芻粟始集。繼隆請由古原州蔚茹河路便,眾議不一,繼隆固執論其事,太宗許焉。”[5](P8966)《宋史·李繼和傳》:“昨朝廷訪問臣送芻糧道路,臣欲自蕭關至鎮戎城砦,西就胡盧河川運送。”[5](P8971)李繼隆、李繼和兩兄弟先后兩次向朝廷提議,通過葫蘆河來運送軍糧,葫蘆河天然與黃河相連,軍糧可順水而下直到靈州。關于李繼和的這段上書,《續資治通鑒長編》中所載是:“昨朝廷訪問臣送芻糧道路,臣欲自蕭關至鎮戎城寨,四州就胡盧河川運送。”[6](P1256)“四州就胡盧河川”和《宋史》中“西就胡盧河川”的說法有所出入,應是以“四州”為準。“四州”指的是涇、原、儀、渭,六盤山附近的這幾個州,李繼和的這次上書也本是討論這四州為靈州供給軍糧的事情,而蕭關到鎮戎城的這段路程,城寨并不全在胡盧河川的東側。“西就”二字不通,應是《宋史》誤載。
明代以后,清水河的稱呼開始出現。《明史·地理志》載:“寧夏衛,元寧夏府路,屬甘肅行省。……南有清水河,即葫蘆河下流也,俱注于黃河。”[7](P883)《大清一統志》也稱:“高平水在固原州東,源出州西南,北流入寧夏府中衛縣界,亦名蔚茹水,又曰葫蘆川,即今清水河也。”[8](P2754)
值得注意的是,明代以后史籍中出現了清水河向東南分出一支流匯入涇河上游的說法,如《明史·地理志》“鎮原府……西北有胡盧河,分二流,一北注于黃河,其支流東南注于涇河。南有高平川,流入胡盧河”[7](P924)。《讀史方輿紀要》:“胡盧河……。支流折而東南,入平涼縣界,注于涇河。”[9](P3015)觀察當今當地的地形圖,清水河并沒有分出一條支流東南匯入涇河,那么出現這種記載的原因只有兩種:一是古今河流水文特征發生變化,但清水河上游地勢呈南高北低態,出現支流折向東南的可能性不大;二是出現誤載,清水河源頭和涇水支流茹河的源頭相隔很近,茹河位于清水河東南方,后注入涇河。清水河的另一個名字“蔚茹河”和“茹河”相近,不熟悉當地情況的人很有可能把蔚茹河歸為涇河的支流。《資治通鑒》中胡三省注引到:“華戎對境圖:涇水上接蔚茹水,南流至笄頭山。”[10](P203)就是混淆了茹河和蔚茹河的典型情況。無獨有偶,譚其驤主編的《中國歷史地圖集》第七冊陜西部分,也將明朝時流經鎮原縣的茹河標為“葫蘆河(蔚茹水)”[11](P59-60)。
三、牛頭河
今天,在甘肅省天水市清水縣有一條牛頭河流經。牛頭河發源于清水縣東南部,自隴山腹地流出后,先北流、西流,再南流,最后注入渭河。由于特殊的地質結構,牛頭河流域的大部分支流從右岸匯入,眾多支流東西排列,自北向南直瀉而下進入牛頭河。正是《通典》中所載的情況:“(天水)郡有大阪,名曰隴坻,亦曰隴山。三秦記曰:‘其阪九迴,上者七日乃越。上有清水四注下。”[12](P4540)
今牛頭河在歷史時期叫過清水之名,也叫橋水、東亭水。《水經注》對此有過記載:“渭水又歷橋亭南,而徑綿諸縣東,與東亭水合,亦謂之為橋水也,清水又或為通稱矣。水源東發小隴山,眾川瀉注,統成一水,西入東亭川,為東亭水,與小祗、大祗二水合。……,與延水并西南注東亭水……莎谷水出南山莎溪,西南注東亭川水……其水西南合東亭川,自下亦通謂之清水矣。……秦水又西南,歷隴川,徑六盤口,過清水城西,南注清水。清水上下,咸謂之秦川。……清水東南注渭。”[1](P426)從這段史料可以看出,東亭水發源于小隴山,其源頭眾多,眾源歸于一川,且其支流多是自東北向西南匯入干流中,符合今牛頭河支流大多右岸匯入的特點。東亭水當是今牛頭河上游,整個今牛頭河流域的干流則通稱為清水。
元代,今牛頭河也有過西江之名,《元史》載:“三月……帝次清水縣西江。秋七月壬午,不豫。己丑,崩于薩里川哈老徒之行宮。”[13](P10)清水縣位于今牛頭河流域,此西江位于牛頭河流域沒有爭議,然而牛頭河為西江的記載在成吉思汗之前和之后都未見諸史料,應只是一個在較短時間內使用的名字。
關于牛頭河的名字從何而來,《讀史方輿紀要》中說,“有川曰牛頭河,自山之青崖洞發源,又西徑牛頭山下,注秦川,入于渭”[9](P3124)。如此說來,牛頭河之名應是因為它流經了牛頭山。《大清一統志》中的說法與《讀史方輿紀要》一致且更為詳細:“牛頭山在清水縣西二十里,南道河諸水會于此,曰牛頭。……鞏昌府志:‘南道河在清水縣東南二里,源岀南道峽,西流經牛頭山下,與清水合,更名牛頭河。”[8](P3124)可見,到了清代,此河流上游還是沿用清水的名稱,在清水流到牛頭山下,與南道河合流后便統稱為牛頭河。
至于清水何時出現了牛頭河的名稱,《天水晚報》上有一篇文章稱:“在成吉思汗來之前,這條河叫西江。因成吉思汗扎營在牛頭山,而改名牛頭河。牛頭河因一個英雄,而成了一條不尋常的河,文化氣息和殺伐氣息交織的一條不大的,卻載入史冊的河。”[14](P1)通過前引史料可以知道,成吉思汗確實在西江邊駐扎過,至于成吉思汗扎營在牛頭山的說法卻沒有史料支撐。如果認為西江更名為牛頭河是元以后的事情顯然不對,因為《宋史》中已出現了“牛頭河”:“四年六月,隴城縣大雨,牛頭河漲二十丈,沒溺居人、廬舍。”[5](P1323)這是牛頭河之名最早見于現存史料。宋代隴城縣即今天水秦安區隴城鎮,隴城縣城無牛頭河經過,但隴城縣與清水縣接壤,所轄區域有牛頭河流經是說得通的。
四、葫蘆河
今清水河歷史上曾叫過葫蘆河的名字,而與今清水河同出于六盤山的另一條河流也叫葫蘆河。今葫蘆河,又名西吉葫蘆河,地處隴東南黃土梁峁丘陵溝壑區,發源于寧夏回族自治區西吉縣境內、六盤山北端西側的月亮山,南流經西吉縣城,甘肅省靜寧縣、莊浪縣、秦安縣,于天水市麥積三陽川匯入渭河,全長301千米。
今葫蘆河歷史上曾叫過瓦亭川、隴水等,《水經注》中記載,“渭水又東與新陽崖水合,即隴水也。東北出隴山,其水西流,右徑瓦亭南。隗囂聞略陽陷,使牛邯守瓦亭,即此亭也。一水亦出隴山,東南流,歷瓦亭北,又西南合為一水,謂之瓦亭川。……又東南出新陽峽,崖岫壁立,水出其間,謂之新陽崖水,又東南注于渭也”[1](P426)。《水經注》中所記載的瓦亭川有兩大源頭,一出隴山東北,一出隴山西北,兩者匯合后稱為瓦亭川。今葫蘆河主源取瓦亭川西側支流。
“瓦亭”一名常見于史冊,但值得注意的是,史籍上的“瓦亭”有東西之分,瓦亭川所流經的瓦亭位于六盤山西側。《資治通鑒》載:“貞觀二十年八月,已巳,上行幸靈州……庚辰,至涇州;丙戌,逾隴山,至西瓦亭,觀牧馬。胡三省注:原州平高縣有瓦亭故關。瓦亭水出隴山,東北斜趣,西南流,經成紀、略陽、顯親界,又東南出新陽峽,入于渭。固有東、西瓦亭之別。”[10](P6239)胡三省觀察到了東西瓦亭之別,特意指出唐太宗觀牧馬的地方不在原州平高縣(今寧夏固原)的瓦亭,而在隴山以西。顧祖禹也清楚有東西兩個瓦亭,他在《讀史方輿紀要》中寫到:“瓦亭關(涇陽)縣西北百八十里。……。唐貞觀二十年,逾隴山至西瓦亭觀牧馬。此鞏昌秦州秦安縣之瓦亭山也。至德元載,肅宗幸靈武,牧馬于瓦亭。此東瓦亭也。宋建炎四年,金人陷涇原,經略使劉锜退屯瓦亭,金人遂取渭州鎮戎軍,……。胡氏曰:瓦亭川出隴山東北,西南流。關在瓦亭川之首,故名。”[9](P2966)但顧氏在這里所論及的瓦亭關在涇陽縣西北90 000米,明顯是東瓦亭,那瓦亭關因地處瓦亭川之首而得名的說法便是錯誤的——東瓦亭與瓦亭川相距甚遠。
今葫蘆河較長,支流較多,不同河段在不同歷史時期的叫法都不相同,如《讀史方輿紀要》載,“瓦亭水南經成紀縣東,歷長離川,謂之長離水”[9](P2974)“瓦亭川……合隴水而注入渭”[9](P2982)。可見,明末的葫蘆河在不同河段有長離水、瓦亭水和隴水等叫法。《辛卯侍從記》是陶保廉根據自己的游歷所記,其中寫到,“(光緒二年)二十六日……西北行三里長源河……河出固原西須彌山俗名苦水,由北峽出繞城南會甜水,下游至秦安會瓦亭川為隴水”[15](P154)。可見,到了清末,葫蘆河的不同河段有長原河、苦水、瓦亭川和隴水等名稱。
瓦亭川成為葫蘆河的確切年代已不可考,可以知道至遲在民國時期這條河流已被正式叫作葫蘆河。中華民國十八年(1929年)的一份甘肅省政府公文中寫到,“令隆德縣縣長桑丹桂:呈報籌修葫蘆河橋工經過情形及日記”[16](P15-16)。這份文件中所指流經隆德縣的葫蘆河便是今日的葫蘆河無疑。
五、結語
本文論述的三條河流均發源于隴山山脈,今天的正式名稱分別是清水河、牛頭河與葫蘆河。今清水河發源于六盤山東麓,自南向北匯入黃河,兩晉時叫作高平川水,取其發源于高平縣之意;唐宋時期叫蔚茹水,也叫葫蘆河或胡盧河;明代以后清水河的名稱正式出現。今牛頭河發源于甘肅省清水縣東南部,先北流、西流,再南流,最后匯入渭河,在歷史時期曾有過清水、橋水、東亭水和西江的名稱,其中以清水和東亭水最為常見。最早在宋代,清水被稱作牛頭河,而明清時期更普遍地用牛頭河來指代清水。今葫蘆河發源六盤山西麓,歷史上長期叫作瓦亭川,又有長原河、苦水、隴水等名,民國時期出現葫蘆河的名稱。
參考文獻:
[1]酈道元,陳橋驛.水經注校證[M].北京:中華書局,2007.
[2]房玄齡.晉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4.
[3]李吉甫.元和郡縣圖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4]宋祁,范縝,歐陽修,等.新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5.
[5]元 脫脫.宋史[M].北京:中華書局,1985.
[6]李燾.續資治通鑒長編[M].北京:中華書局,2004.
[7]張廷玉.明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7.
[8]穆彰阿,潘錫恩.大清一統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9]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M].北京:中華書局,2005.
[10]司馬光.資治通鑒[M].北京:中華書局,2011.
[11]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M].北京:中國地圖出版社,1996.
[12]杜佑.通典[M].北京:中華書局,1988.
[13]宋濂,王袆.元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6.
[14]李廣德.清水牛頭河,一條有故事的河[N].天水晚報,2018-11-20(10).
[15]陶保廉.辛卯侍行記[M].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05.
[16]楊慕時.呈報籌修葫蘆河橋工經過情形及日記請鑒核由[N].甘肅省政府公報,1929-10-10(1).
作者簡介:潘登(1996—),男,漢族,湖南常德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中國歷史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