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以后,很多人覺得世界充滿了不確定性,但我覺得這世界在所有不確定性中有幾項非常確定,一是整個國家數字化方向非常確定,二是未來十年傳統行業數字化的確定性。
如果今天不變革,十年以后你的企業可能就是數字脫貧的對象。數字化已經成為這個社會勢不可當的一次變革,新冠肺炎疫情沒有改變這個趨勢,反而加速了這個趨勢。
未來的數字化最大的受益者不是互聯網企業,而是用互聯網改造自己的企業。天使投資也好,風險投資也好,我希望它們不要把目光僅僅放在互聯網公司上,不要把目光都放在互聯網題材上。未來真正的機會是那些用新技術、用互聯網技術改變自己的傳統行業,而不是互聯網本身、技術本身。
今天,大批的企業、大量的行業還很傳統,還沒有從數字化當中受益,越是距離技術遠的行業,機會越是比被技術改造過的行業大。
如果我自己要重新創業,一定不會在互聯網行業里面。今天的互聯網行業,所有聰明人都聚集在這里。今天的傳統行業有聰明人,但是真不多。傳統行業只要技術增加一點點,科技投入一點點,人才組織架構做得好一點,這種增長是確定性的增長。
數字化對每個企業都帶來挑戰,但是數字化對企業真正的挑戰是領導力的挑戰,是遠見的挑戰,也是組織能力的挑戰,能不能抓住這個機會,不是公司設一個電商部門就可以負責任的,而是一把手的責任,是一把手有沒有從根本上推動數字技術改造研發過程、生產過程、管理過程、營銷渠道。
其實,沒有所謂的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之分,只有面向未來的經濟和留在過去的經濟之分,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是一體兩面,否定數字經濟就是斷送實體經濟未來的機會。未來,一切實體經濟都會數字化,一切數字經濟都會實體化。
未來十年,數字、技術將重新定義制造業、服務業、零售業,包括新的技術、新的數字資源,我們不要把數字經濟看作是顛覆,而是重新定義——重新定義零售、制造、技術、資料、原材料,甚至組織架構。
在管理過程中,人們常常會特別關注問題,并把組織的焦點聚集在問題上。其實這是一個極其錯誤的行為。比如,管理者如何開會?如果你仔細觀察,會發現很多公司的會議都是問題導向的——只要有問題,就召開會議。也正因為如此,企業內部的會議非常多,而問題仍層出不窮。
其實,會議是行動方案導向的,也就是明確行動方案才開會。討論問題的會議往往很難達成共識,同時會耗費時間,需要多人參與,這對解決問題而言,不是最好的解決方式。
我曾經與同事分享對“刺猬觀念”的認識。關于刺猬的認識,在賽亞·伯林私人信件中,阿爾凡·哈維特持如下觀點:
“基本上每個人都可以被劃為‘狐貍或‘刺猬中的一種。刺猬的生活形象化地代表以下觀念——以某個觀點來認識現實,并以此觀點為中心來‘感受現實中的一切,包括自己的俯仰呼吸、喜怒哀樂。總之,可稱為萬事訴諸某觀點的‘歸位狂。”
我深切地感受到組織內部這種“刺猬觀念”所表現出來的種種行為習慣,對問題、現象、改變,習慣性地基于自己的立場、用自己的準則和經驗去做判斷,為了佐證自己觀點正確,只選取局部數據以及片面案例;遇到不同的觀點、意見,采用守護自己立場的方式,而不是開放、包容地理解與接收,就如刺猬一樣,先把自己保護起來,同時展開尖刺讓對方無法接近。
管理者不要總是分析問題、花費精力去尋找原因,我甚至反對去做“對標”,因為這些管理者做事源于“刺猬觀念”。分析問題、尋找原因、采用“自我立場與自我認知”對標,這種分析與對標雖然有數據、有判斷、有依據,但因為所做的一切只是為了印證自己正確,所以得出的結論沒有意義。
對于組織績效而言,關鍵不在于問題,而在于機會。管理者應該聚焦于機會,堅持結果導向,尋找可能的機會以獲得績效。
我們用這樣的觀點來審視管理團隊,就會發現,那些陷入問題中的管理者很難獲得成效,而那些讓復雜問題簡單化,想辦法不讓自己陷入問題中的管理者,反而能夠取得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