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少賓
惟恪守心法而為,方能使效果不離教育之初心;而背離心法做事,必然越是努力,遺禍越大,可謂“毀”人不倦。教育是塑造人的,給學生塑造成心智健全的人,才能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而抹殺人的正念、正品,等于塑造出異類,給社會增添破壞者,這比要人性命的罪還要大。為師者,其心法包括修德之心、敬畏之心、誠實之心、正義之心、良善之心。為師者唯有修心不殆,方能明慧不惑,所傳之內容才不會背離道與德,所做之事才是為自己、后人及社會積功德。否則,僅憑一張嘴賺錢爭名而無心法錨定,必然放大私欲,做出一些害人害己的事來。正如《道德經》所言“希言,自然”,《論語》中也有 “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的記述。作為培養人或培訓人的講師(教師/培訓師)這個職業,就是靠講話來工作的,課堂上經常需要滔滔不絕地講,又如何做到“希言”和“訥言”呢?而從某種意義上講,各級管理者本身就擔當著下屬之“師”的角色,他們又該如何做管理?
——于五德為智,于行為是忘利。
《道德經》上篇講“道”,下篇講“德”,目的是給人指明怎樣才是正確的人生。按照“道”的要求做事,就是在積累“德”,而“德”則是一個人的品質好壞的體現,判定一個人的好壞,也是據此來判定的。做人,這個“做”,有不斷塑造之意。所以,做人即修德。而為人之師者,承載著“傳道、授業、解惑”的使命,若所傳非“道”,就是毀人。所以,修德是這個職業的第一心法。如果師者傳的是與人爭斗、不擇手段、唯利是圖之法,授人以“彎道超車”之術,就相當于是害人毀人,“同于失者,失亦樂得之”,自己也就進入了自毀程序中。

師者的工作產出是無形的,很難用標準來評定,基本上是良心活兒。用心多少,投入多少,都是憑良心而做。因此,康德所說的“心中的道德律”是這個職業的從業者必修的功課,使其與“頭頂的星空”之法則相符合,才能做好這項工作。
為師者,自古有以此而大貴,卻沒有以此而大富的,所以從業者都是將其作為一份崇高的職業,若想以此賺大錢,發財致富,不如去經商更名正言順,更現實。然而,有些人將課堂當成了商場,隨著名氣的提高,坐地起價,一天課酬高達數十萬的越來越多,就像大牌明星的出場費一樣,講臺上的銅臭味越來越濃,不能不說是一種悲哀。
——于五德為信,于行為是謹言慎行,信用,職業操守。
“人在做,天在看”,這句話其實就是古人說的“密室私語,天聞如雷;暗室欺心,神目如電;善惡之報,如影隨形”。夸張點說,因果關系長期規范著人們的道德行為,是維持人類社會秩序的最基本法則,是屬于全人類共有的重要心法之一。
因果關系意味著有一種機制,有一個標準,有對行為的觀察記載和報償獎懲——“德”的增減,而“德”決定著人的吉兇、福禍和壽祿。為師者有了這種敬畏和相信,才會主動約束自己,規范自己的操守——對學生/學員的期望、時間、生命負責。那種開場半小時、段子十五分鐘、游戲半小時、討論半小時、分享半小時、休息二十分鐘、最后回顧半小時的“時間屠殺者”,熱熱鬧鬧走過場的所謂互動式教學,真該歇歇了。真正的互動,應是思維上的互動,啟動學員的思維與課程內容的同頻共振。
——于五德為仁,于行為是利他、尊重。
稻盛和夫倡導“利他”精神,是啟發人們的善良;王陽明的“致良知”,也是讓人反觀內照,發現心底的善,并以此為行為準則;佛家的“普度眾生”更是慈悲為懷,善心大發。發自內心地幫助別人、尊重學員、容納不同意見、耐心對待遲進,讓課程更加接地氣,便于應用、便于內化為能力、便于產出成果。師者有此心法,在課堂上就能做到人課合一的狀態,全身心投入于為學生/學員服務的“利他”教學過程中,教學技巧就能更好融入教學活動,運用自如,教學效果自然不會差。
把課堂氛圍搞得很嗨,不代表學員的收獲多,大多數是講師用這種形式來展現自己的“調動”能力。講師在課堂的授課是演繹、演示,絕不是演戲;講師的角色是“傳、授、解”者。學習不是娛樂,成人教學不同于兒童教學的“寓教于樂”,課程應當“走心”而不是浮于情緒調動,無論采用什么樣的教學方式,都不能背離解決客戶的真正需求這個初始目的。
——于五德為義,于行為是正行。
這一點看起來很容易,而且每個人都覺得自己很正義,這是人性。人都有自我意識,其行為都只是尋求自我肯定的。意思是人不會干自己認為錯的事情,他要做的,一定是自己認為對的。問題是,如何分辨是與非?什么是真正的善與惡?很多人判斷事物是以自己或個人圈子的利益得失為依據,以立場為標準,實際上就是以私利為標準,如此判斷,結果一定不會是客觀公正的。
當今世界,各種價值觀充斥媒體、網絡、書籍,保持清醒、客觀是件不容易的事。但身為師者,必須有著不隨波逐流的勇氣和超越大眾的獨立精神,才能識別出真理。定,能生慧。淡定,不浮躁,不為物欲所動,不為情緒所牽,智慧自然出現。傳遞什么理念,就是在無形中給學員塑造什么人格,所以,師者,既能培養人,也能夠毀人,甚至是在感謝聲中“毀”人不倦。
——于五德為禮,于行為是務實、實效、坦誠。
在課堂上所傳授的理念、知識或技能是否有用,對人有沒有幫助?自己有沒有實踐、驗證過?因為這個行業似乎門檻很低,只要能張口講話似乎都能站在講臺,所以這個行業魚龍混雜。
在某領域真的鉆研了、實踐了,有獨特體驗和收獲了,講起來才有底氣,才對得起人。比如教練,要么自己的境界超越學員,要么自己的經驗超過學員,才有資格做教練或講授教練課程,而不是學了幾個教練套路的知識。而在現實中,多少人不是在講些正確的廢話、無營養的雞湯?多少人不是通過幾天標準化訓練,就拿著標準課件、背誦著標準臺詞、按照標準套路就由“小白”華麗變身品牌課講師?多少人不是沒做過領導卻講著領導力課程,沒在規范的公司做過卻講著高效執行力課程?
培訓、課堂,是人際關系的互動。身為師者,本身舉止、行為就是師之示范,坦蕩無私、樂于奉獻是“師”字的詮釋。學校的老師都愿意毫無保留地把自己掌握的知識傳授給學生。而市場上的培訓師則不大容易做到,因為通常人們身在商業中很難跳出商業看待“師”,在培訓時長、培訓內容上不愿超出約定,交易結束就走人,不能不說是一種迷失。其實,開放些,大度些,不會有損失的。
任何職業,都是人們維生的一種手段。謹言慎行,恪守師之心法,是于此職業安身立命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