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短劇,通常具有新穎的故事、激烈的矛盾沖突、耐人尋味的懸念設置,能在短時間內爆點頻出,吸引觀眾。基于以上特點,短劇訓練與《微電影創作》課程提高學生劇作能力的教學目標一致,能有效提高學生文本故事的創作能力,可成為《微電影創作》課程中的教學內容和實驗項目。下文,筆者將就此展開具體分析。
關鍵詞:短視頻;《微電影創作》;教學內容;改革
一、引言
當下,寬帶網絡、無線應用、移動終端日益普及,移動視頻用戶規模不斷擴大,傳統影視行業不斷升級為網絡影視產業。在此背景之下,網絡大電影、微電影、網劇等新的呈現方式應運而生,不斷催生著淺閱讀、碎片化、交互式生活。各類智能剪輯軟件的開發、視頻社交平臺的發展壯大,打破了傳統影視行業精英藝術的壟斷地位,營造出一片大眾狂歡、虛擬社交的樂土。在這一情形下,短視頻乘勢而上、乘風破浪,迅速成為網絡影視行業的一匹黑馬,以“微時長制作、微周期攝制、微規模投資、微平臺播出”為主要特征的微電影和以抖音、快手等新型社交平臺為媒介,以大眾參與、即時發布為傳播樣式的網絡短視頻,已進入大眾生活,廣為傳播。
二、短視頻發展背景下《微電影創作》課程教學內容思考
2010年,微電影《一觸即發》以故事化的敘事手段、明星陣容和強大的制作團隊,突顯出了“矚目風范、震撼表現”的品牌精髓。同年的《老男孩》用更加飽滿樸素的故事情節掀起一場青春懷舊的熱潮。這兩部微電影“道不同,也相謀”,推動了國內微電影的進一步發展。縱觀微電影的發展歷程,不難發現,自微電影誕生之初,便與廣告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一觸即發》為凱迪拉克汽車品牌進行營銷,《老男孩》嵌入了科魯茲的汽車宣傳。用微電影的手段進行軟性營銷,用一個為品牌量身定制的故事,深入地表現企業精神與文化,進而增強消費者對產品的高度認同和無限忠誠,這種微電影廣告的形式,很快受到品牌方和廣告主的青睞,為微電影贏得了發展空間,時至今日仍在市場競爭中占有一席之地。
然而,劇情類、實驗類微電影的發展或多或少受到了短視頻行業的沖擊。劇情類微電影多是影視愛好者、學院派學生等參與制作,以表達自我、反映現實、先鋒實驗為主要內容,草根參與、雅俗共享,讓陽春白雪的電影藝術成為大眾表達的形式。“土豆”認為,“人人都是生活的導演”,相信每個年輕人的想象力和創造力,相信這一平臺能幫助年輕人創造出更好的影像作品,表達自己對生活和對時代的看法。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之下,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微電影來展現個性,表達自我。顯然,微電影不應僅僅成為廣告的附庸,微電影作為“網絡電影”細分市場后的產物,原本就應具有關注社會的價值和促進思考的力量。因此,在《微電影創作》教學過程中,微電影廣告和劇情類微電影是必不可少的重要部分。微電影廣告嘗試進行微電影營銷訓練,劇情類微電影通過“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的思路,讓學生在“微”的體量之下,完成一次對電影藝術創作的訓練,旨在通過不同的劇組分工,讓其完整體會從策劃拍攝到制作完成的過程,讓其在實踐中感知電影創作,明確不同環節、不同崗位應注意的問題,進而提升學生的實踐技能和審美能力。嚴格來講,《微電影創作》課程對劇情類微電影的訓練,是一次綜合性的練兵,是一次學院派式的嘗試,是在考慮學生拍攝大電影現實條件困境下的選擇,但并未放棄對電影質感、藝術標準的要求。
隨著短視頻的迅猛發展,視頻行業內逐漸崛起了UGC(用戶原創內容)的作者,微博、秒拍、騰訊微視、快手、今日頭條等紛紛入局。國內出現了以社交娛樂和內容聚合為主的短視頻生態。一些主流媒體也加入到短視頻行業,提供優質內容、專業生產內容、PGC(專家生產內容),視角也更加豐富,提供具有文化品位的高品質短視頻,UGC內容開始向專業化、規模化發展。不少媒體既能做平臺,又能做內容,有的甚至有數量眾多的拍客遍布全球,源源不斷的提供專業內容。在這些短視頻中,美食、城市、美妝、時政、娛樂等不同類型的內容應有盡有。其中,短劇、微劇成為短視頻行業的競爭新風口,是吸粉最快的一種形式,快手就專門設立了小劇場。這類視頻,一般30秒到1分鐘或3到5分鐘為一集,有的每集之間各自獨立,劇情上毫無聯系,有的每集劇情上緊密聯系,成為系列連續短劇。類型上懸疑、恐怖、古裝、家庭倫理、偵探、愛情等應有盡有,內容上每集之內必有爆點,有的甚至有多個爆點。這類視頻短劇,本質上仍是網絡短劇,只是以豎屏形式出現,能訓練學生的劇作能力和不同風格影像作品的類型制作能力,可成為微電影創作中又一重要的教學改革內容。
三、短視頻(短劇)課程教學內容改革芻議
短劇以劇情取勝,環環相扣的情節設計、層出不窮的反轉沖突,敘事動力持續,尤其是系列連續短劇給用戶提供了持續消費短視頻的可能。其劇情緊湊、節奏明快的特征,更易于讓觀眾沉浸其中。特別是在當下短視頻無論在內容(如歌唱、吃播、段子、美妝等)還是形式(如熱門BGM、智能特效等)上的競爭都進入了白熱化階段,具有持續關注度、具有原創生命力的短劇將成為未來短視頻行業的競爭熱土。相較于其他類型的短視頻,短劇具有一定門檻,除了對劇情內容和節奏的要求,對服化道和場地的要求也較高,因此需要傳統的影視手段介入。事實上,當下短劇的制作水平依然參差不齊,其中不乏制作精良、故事出彩之作。但不可否認的是,當下的短劇也存在如下問題:從內容上而言,由于過分強調反轉、爆點,劇情雷同、風格相似的作品越來越多,劇作套路越來越明顯,爆款短劇的推出也越來越依賴于原創故事的魅力。在這樣的發展形勢下,專業影視資源勢必會向視頻短劇方向傾斜。
這時,微電影教學也要與時俱進,把《微電影創作》課程教學內容結合市場環境進行適當改革,在課程中加入相關短劇的訓練。一方面,這是因為短劇同樣需要重視劇本的質量和精良的制作,與課程的教學目標一致;另一方面,無論是微電影還是短劇,都是“后影視藝術時代”的產物,都是隨著互聯網和移動設備的普及發展應運而生的產物,都要依托一定的視頻播放平臺,二者從廣義上都可歸為網絡短劇。但在課程教學中,教師仍需要對二者進行細分,明確每個項目的教學重點。微電影廣告、劇情類微電影、短劇是本課程相對重要的三個項目,劇情類微電影和視頻短劇雖然都要講故事,都重視情節的構建,但是二者的訓練方向卻有所不同。
短片一詞,最早是由于技術條件的限制而產生,是世界電影史的開端。因此這里的短片一般是相對于長片而言的,是從藝術標準的角度進行考量的。筆者所談到的微電影和短視頻,則更強調它們的網絡性,傳播內容的大眾性、社會性及傳播的互動性。短視頻中的短劇和微電影最大的區別在于,劇本越來越精簡,短視頻可看作是比微電影更“微”的形式(不能僅從時長考量),是具有廣泛參與性和社交屬性的能更快傳播的形態;短劇要把濃縮的精華在短時內高效傳達,因此要求劇情設計緊湊,節奏通常較快,單刀直入、高潮迭起、爆點頻出。這種劇作思路更關照受眾的互動感,與劇情類微電影強調的敘述感不同。短視頻行業未來競爭的關鍵是擁有差異化、高質量、高產量的內容生態,在短視頻平臺打造短劇,就要擺脫劇作套路,制作優質內容,打造口碑和品牌。
在課程教學中,加入短視頻(重點是短劇)的教學內容,第一,要厘清短片、微電影、短視頻概念的內涵和外延,找到“短片”的特質,訓練學生的短片思維。第二,要明確微電影和短視頻(重點指短劇)在劇本創作中的差異,積累短劇的劇作經驗。例如,短劇的內容比較跳躍,與傳統故事的沉浸式體驗不同,在創作中應有所側重。第三,要體會手機豎屏拍攝的技法要求,積累豎屏拍攝的經驗。第四,要讓學生明確短視頻行業的市場發展現狀。就目前的短視頻行業來說,盈利模式仍然是比較傳統的,會員付費、粉絲經濟(打賞等)、廣告(貼片廣告、植入廣告)等。讓用戶為短視頻內容付費,是短視頻行業理想的發展策略,但要滿足用戶的個性化需求,建立短視頻數據庫。目前來看,短視頻數據庫并未真正建立起來,深耕垂直內容,細分市場,這也是當下眾多平臺為生產內容而投入巨資的重要原因。
長遠看來,優質的短視頻創意要新穎,情節要獨特,制作也勢必越來越精良。目前來看,爆款短劇實際并不多,打造短劇頭部賬號,創作不同類型的短劇,打造原創IP仍然需要苦心孤詣,不盲目從眾。微電影本身就是應運而生的產物,依托于互聯網技術、移動終端的普及,《微電影創作》課程教學內容也應結合具體的媒體環境發展而進行相應調整。
作者簡介:白麗娜(1988—),女,漢族,山西太原人,碩士,助教,研究方向:電影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