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綜合分析了到目前為止語言磨蝕研究的狀況,試圖為以后的研究提供可靠的理論基礎。語言磨蝕可分為母語磨蝕和二語磨蝕,兩者有許多共同點,但也有一定的差異。語言磨蝕有許多假說,各種假說有其合理性和局限性。在語言磨蝕過程中,許多因素共同起了作用,這些因素可分為語言因素和非語言因素。語言磨蝕研究中需對磨蝕變量進行深入分析。
【關鍵詞】語言磨蝕;假說;變量
引言
語言磨蝕可分為接觸了主流語言后群體語言喪失和個體因為病理性的和非病理性的語言喪失。二語磨蝕研究可以追溯到1980年在賓夕法尼亞大學召開的二語習得大會,大會論文由Lambert and Freed ( 1982 )編輯出版。Lambert在論文集中闡述了語言磨蝕的語言變量和非語言變量的顯著區別。語言因素包括來自優勢語言的詞匯和語法影響、語言輸入的頻次以及語域使用的減少,非語言因素指得是學習者的年齡,語言輸入缺失時間的長短、維持語言的動機等等,兩種因素在語言磨蝕中共同起作用。
1.母語磨蝕
Schmid ( 2002 )對于母語磨蝕假設進行了綜述,絕大部分的假設也適用于二語磨蝕。過去三十年的研究集中在磨蝕假說的驗證上,磨蝕假說可以分為六種:回歸、闕值、干擾、簡化、標記和休眠。
回歸假說認為磨蝕的過程是獲得過程的反過程,最早獲得的最不容易忘記,最遲學習的更易于磨蝕。這個遺忘規律假說是由Ribot在19世紀80年代提出來的,后來Freud針對失語癥者語言喪失的情況對這個假說進行了推廣。繼而Jacobson把回歸假說和語言的獲得和磨蝕聯系起來。雖然現在學者普遍認為回歸假說不適用與失語癥,但許多有影響的文章已經試驗性地把回歸假說和母語磨蝕聯系起來。 然而一些實證性研究表明沒有證據說明回歸假說的合理性。Hakansson(1995)研究了瑞典僑民的語言,發現瑞典語的獲得和磨蝕的各個階段并不對應。另外,理論上對回歸假說也存在質疑。Schimid(2002)嘗試把回歸假設和Chomskyan的先天論聯系在一起,獲得的過程是先天的語言機制所決定的,磨蝕如果是獲得的反過程的話,那么就有證據表明語言學家關于母語和二語獲得的相關概念是錯誤的。
最新的一個假設是最不容易磨蝕的是學得最好的,而不是最先學習的。如果達到一定的闕值,學習內容很少或甚至免于磨蝕,這就是闕值假說。闕值假說包括Paradis(2007)基于神經語言學的激活闕值假說和Neisser(1984)的關鍵闕值學說。激活闕值假說來源于對失語癥患者的研究, 語言表征的重新激活機制至少部分地依賴于大腦受傷前語言所使用的頻率。關鍵闕值假說是一個更廣泛的概念,對于二語磨蝕有著深遠的影響。Neisser表明在語言的學習中可能存在一個總的關鍵闕值,一旦超越,語言知識就不會被忘記。闕值假說雖然有其吸引力,但是有固有的缺陷。首先,Paradis承認由陳述性記憶所維持的語言子系統(例如詞匯)和由程序記憶所維持的(例如句法音韻)相比,更容易被磨蝕。這個假說并不必然和語法的磨蝕相關,從語言獲得的角度上分析,其回避了刺激強化的行為主義心理學,至少有悖于Chomsky針對語法知識獲得的相關評論。
干擾假說認為磨蝕來源于優勢語言、競爭性語言的干擾,也被稱為跨文化影響假說。 Seliger(1991)表明在母語輸入缺失一段時間之后,學習者會無意識地進行二語輸入處理。如果兩種語言有差不多的語義功能,學習者會用更簡單的二語規則去替代復雜的母語規則。另外一個觀點認為母語和二語之間的相似之處是兩者互相影響的條件。Altenberg(1991)研究了二語為英語的德語磨蝕情況,發現復數和人稱用法相比,復數更不容易受到英語的影響,因為兩者之間的相似性較少。干擾假說還有另外一種觀點,Isurin(2007)主張二語的學習量增加會對母語的學習有影響,但這種影響并不一定會造成磨蝕,這種觀點符合Cook(1991)的說法:二語應用者有著混合使用多種語言的能力。
簡化假說是一個籠統的術語,用以指代在缺少輸入情況下,母語和二語磨蝕的許多過程。一個過程是形態學簡化。易于磨蝕的形態學包括數、格和變體;另外一個過程是語體的喪失:語言的磨蝕總是在語言的使用受到一定規范的情況下發生,對于沒使用的語體,通常會有后續的磨蝕。很清楚這些現象在某種程度上獨立于語言的轉化并且需要進行獨立的解釋。
休眠假說不同于其他的假說,因為它經過了更嚴格的定義和實證性評估。幾組磨蝕研究者已經嘗試對磨蝕的結果進行分析,特定的語言知識是全部喪失了還是部分喪失了?Nicoladis & Grabois(2002)研究了一個加拿大家庭收養的17個月大的中國女孩粵語的“失”和英語的“得”。女孩被領養之后3個月,其對母語粵語的說和理解很快喪失。然后其他的研究指出經過重新學習之后,失去的語言又能很快恢復。Tees & Werker(1984)調查了在幼年時期學過幾年印度語,現在講英語的成年人,發現在重新學習印度語時,相對于初學者,有很大的優勢。
2.二語磨蝕
二語磨蝕和母語磨蝕有許多同樣的特點,然而更復雜。其最大的不同點是有關成功的程度。母語的學習通常是成功的,二語的習得卻比較困難,許多因素在其中起了作用。有關二語或外語的磨蝕研究早在1929年時就有文獻記載。1929年Cole對大學生暑假期間法語應用技能的磨蝕情況進行了調查,隨后不同的學者在不同時期針對拉丁語、德語等外語進行了同一主題的研究。 Bahrick 和 Smythe等心理學家研究了記憶磨蝕和語言技能的磨蝕。Andersen又進一步探究了磨蝕所引起的語言結構的變化。這些研究都沒有研究語言本身而是用測試研究了語言技能,這也是延續至今的二語磨蝕研究的特點。
二語磨蝕不會影響跨語言體系中的所有成分,許多研究關注了最容易受影響的部分。以下是研究結果的大部分成果:
(1)產出技能(說和寫)比接受性技能(聽和讀)更容易受到磨蝕。詞匯是語法的組成部分,也是屬于接受技能的一部分。
(2)歲數大一點的小孩記憶的保持時間更久,因為他們已經有了二語識字能力。
(3)詞匯比語法更容易受到磨蝕。然而某些類型的詞匯條目,例如傳統的表達方式、成語和表達情緒的詞匯更容易保留在記憶里。相對于語法更容易比詞匯耐磨的結論,Yoshitomi表明認為對于低水平學習者來說,語法更有可能被磨蝕。
(4)在母語和二語的習得和磨蝕中,主動性都起了作用。
3.磨蝕變量
語言磨蝕中,語言和非語言變量同時起作用。和語言或語言相關的變量有:知識水平、語法內容、社會語言學能力,二語識字能力、詞匯類型等。影響磨蝕的非語言變量包括年齡(二語獲得時間,學習終止時間和磨蝕的期限)和動機。
其他的已經被確認的非語言變量包括教學方法,態度和特定的一些外部變量。
在二語磨蝕的研究中,三種學習者是主要的研究對象:剛從其他國家回來的孩子,在國外的傳教士,大中學生。不同的學習者差異很大,當在不同學習者間進行研究得出結論時要非常小心,每種類型的學習者最好用一定的變量進行描述。那些把英語當做二語學習的小孩一般都在母語國家上學前班和小學,大部分孩子都被描述為已經有了適合他們年齡的語言能力。許多從英語國家回到日本的小孩加入了英語課程班繼續學習,但是他們的學習方法都很傳統,沒有機會進行交際性的活動?;氐揭陨械男『⑼ǔ]有了常規課堂學習,小一點的基本放棄了英語,大一點的通過閱讀來維持英語水平。傳教士通常在19至23歲之間,有兩三年的國外傳教經歷,在傳教期間,同常用當地語言和當地人交流。大學生是一個天然的被研究的二語磨蝕群體,他們中歐洲學生經常被作為研究對象,他們學習多種外語。
二語磨蝕中,有多種方法評估語言的熟練度和潛在的磨蝕因素。這些方法包括詞匯任務、語法任務和獨白任務。每個任務都可以對如何實施和實施步驟進行詳細描述。在過去的研究中,研究者對每個任務所標定的語言知識的類型都謹慎地進行了定義。實驗研究中的測試都經歷了學者之間長達10年的合作,這些研究都有不同的語言版本。Pavlenko(2004)描述了語言磨蝕研究中的技巧,其中的一個技巧就是自定時間閱讀,通過測試時間來檢查學習者對語法的敏感性。這個技巧在二語獲得研究中得到了非常成功的檢驗,同時也對磨蝕過程中語法知識的發展有了進一步的認識。
本研究分析了二語磨蝕研究的現狀,目的是為了進一步的完善可復制性發現。雖然磨蝕通常被認為是特定人群所體驗的完全不同于獲得的過程,但是它也可以被認為是獲得過程的一部分,其影響了大部分的二語學習者。大多數的學習者經歷了語言學習中的知識衰退過程,時間上可能是幾周,幾個月或者是幾年。即使是不間斷地應用二語,也有些語言知識沒有得到定期的訓練,所以語言的學習和磨蝕是同時進行的,經常顧“此”失“彼”。然而在獲得和磨蝕彼此糾纏的同時,我們對磨蝕的深入理解還是能夠提高學習的效率。語言的磨蝕是一個復雜的過程,需要不斷深入地進行研究。
參考文獻
[1]Altenberg , E. P . ( 1991 ). Assessing fi rst language vulnerability to attrition . In H. W. Seliger & R. M. Vago (Eds.), First language attrition (pp. 189 – 206 ). New York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2]Cook , V. J . ( 1991 ). The poverty-of-the-stimulus argument and multi-competence . Second Language Research, 7, 103 – 117 .
[3]H?kansson , G . ( 1995 ). Syntax and morphology in language attrition: A study of fi ve bilingual ex-patriate Swedes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pplied Linguistics, 5, 153 – 171 .
[4]Isurin , L . ( 2007 ). Teachers language: L1 attrition in Russian-English bilinguals . Modern Language Journal, 91, 357 – 371
[5]Lambert , R. D. , & Freed , B. F. (Eds.). ( 1982 ). The loss of language skills. Rowley, MA : Newbury House .
[6]Neisser , U . ( 1984 ). Interpreting Harry Bahricks discovery: What confers immunity against forgetting?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 113, 32 – 35 .
[7]Nicoladis , E. , & Grabois , H . ( 2002 ). Learning English and losing Chinese: A case study of a child adopted from China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lingualism, 6, 441 – 454 .
[8]Pavlenko, Aneta. 2004. L2 influence and LI attrition in adult bilingualism. First language attrition: Interdisciplinary perspectives on methodological issues, ed. by Monika Schmid, Barbara K?pke, Merel
[9]Keijzer, and Lina Weilemar, 49-60. Amsterdam: JSchmid , M. S . ( 2002 ). First language attrition, use and maintenance: The case of German Jews in Anglophone countries. Amsterdam : Benjamins .
[10]Paradis , M . ( 2007 ). L1 attrition features predicted by a neurolinguistic theory of bilingualism . In B. K?pke , M. S. Schmid , M. Keijzer , & S. Dostert (Eds.), Language attrition: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pp. 121 – 133 ). Amsterdam : Benjamins .
[11]Seliger , H. W . ( 1991 ). Language attrition, reduced redundancy and creativity . In H. W. Seliger & R. M. Vago (Eds.), First language attrition (pp. 227 – 240 ). New York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12]Tees , R. C. , & Werker , J. F . ( 1984 ). Perceptual fl exibility: Maintenance or recovery of the ability to discriminate nonnative speech sounds . Canadian Journal of Psychology, 38, 579 – 590 .
基金項目:2018年浙江省教育科學規劃“不同教學法對英語句法磨蝕影響研究”(編號:2018SCG327)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周殿軍(1969.9-),男,漢族,浙江江山人,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為應用語言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