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揚 邢承喜 陳征宇
【摘? 要】目前國內大部分體育場館的為滿足冬奧會要求,需進行升級改造,而且經過多年運營,許多場館已經進行了多次改造,管線錯綜復雜,場館空間經過多次分隔改造,與原施工圖紙不符。場館的運營性質變化大,機房等部位調整多,原始條件排查、改造困難。工期緊,對原有場館墻體及管線摸排困難,在人工及時間上耗費巨大,且準確性及可信度并不是很高;解決在施工中原建筑體與圖紙不符,管線的碰撞,地面平整度等這些問題是本項目的重難點。采用測量機器人--MR技術,能夠有效解決以上問題,滿足改造需求。本文以某項目為例介紹測量機器人--MR技術在既有大型公用設施改造的應用。
【關鍵詞】3D掃描儀;BIM;逆向建模技術;MR設備
1.工程簡介及背景:
本項目為大型公用設施改造工程,場館的運營性質變化大,機房等部位管線等調整多,原始條件排查、改造困難。
本項目為2022冬奧會改造工程,功能為冰球比賽場地及賽時需求配套的功能房間,功能改變導致許多管線及建筑格局需要更改,工期緊,對原有場館墻體及管線摸排困難,在人工及時間上耗費巨大,且準確性及可信度并不是很高;解決在施工中原建筑體與圖紙不符,管線的碰撞,地面平整度等這些問題是本項目的重難點。
2.MR技術簡介
目前在國內外MR技術涉及諸多學科如幾何計算、傳感器、圖形學、計算機學、模式識別、人工智能等,在機器人學、計算機輔助設計及制造、逆向工程、機器視覺、激光遙感測量、立體3D影像、人機交互、虛擬現實等諸多領域有著廣泛的應用。
在科技高速發展的現在,人們仍沿用著千百年來的做法,更新的只是工具思路卻沒變,作為從事建筑行業的人士有義務去發現好的想法來強化本行業。有效的提升生產效率,提高裝飾質量,縮短工期,降低成本。
MR技術顛覆傳統工作模式,MR室內模型貫穿整個項目流程,使各項目主體利益最大化。施工圖聯動修改,及時更新,提高工作效率。項目全程3D可視化設計,改變設計思維模式給業主更直觀效果。
MR技術實現“所見即所得”,對設計的細節部分可以清晰、真實顯現。支持多名設計師協同設計。強大的預算功能,節約項目成本。
3.掃描儀與BIM技術結合對機電管線掃描
在3D掃描技術與BIM技術結合的前提下進行機電管線的深化設計,并不是以設計圖紙為基礎進行深化工作,而是以現場實際情況為基礎進行的深化設計。應用BIM技術進行管線的深化設計和碰撞檢查,徹底消除管線的硬碰撞、軟碰撞問題,減少在施工階段可能存在的返工的可能性,保證了室內管線的間距和吊頂標高,還可以利用碰撞優化后的三維管線方案,進行施工交底、施工模擬,保證施工進度。施工完成后掃描的點云數據與BIM模型進行對比,檢查現場與BIM模型的偏差,為業主運維及以后的改造提供真實可靠的信息和數據?,F場完成機電改造施工后,利用3D掃描技術進行施工驗收,完成無接觸式的實測實量。對管道安裝的水平度、垂直度及坡度都可以在計算機中進行詳盡的復查,確保符合設計與規范的要求。
同時,可以將施工完成后掃描的點云數據與BIM模型進行對比,檢查現場與BIM模型的偏差。按照點云數據的位置,進一步調整BIM模型,獲得與建筑物一致的竣工BIM模型。最后將BIM模型,點云數據,及全景照片一同存檔,為業主運營再次改造提供真實可靠的信息與數據。
4.掃描逆向建模技術與MR設備在改造工程的應用
MR混合現實技術,能夠將虛擬的BIM模型及軟件生成的施工工藝模擬與真實世界的建筑實體模型相疊加。因拆除施工作業的特殊性,結合MR混合現實技術進行操作交底,著重闡述機電管線拆除工藝以及拆除工序的交接、安全施工交底。操作人員直接通過該技術直觀明確施工工藝、方法、安全控制點等并將現場施工情況實時回傳至BIM管理平臺進行信息維護,MR混合現實技術交底簡單、明確、直接、有效的指導施工。
5.使用現場掃描數據做二維剖面圖與設計圖進行對比
使用三位掃描儀,根據現場實際情況布置,獲取室內三維空間所有信息,將現場的數據實時搬到電腦中進行處理,將室內人員走動、亂堆雜物等多余噪點全部清除,保證數據的完整真實性,以確保提取最真實完整的成果,根據需要自己設置平面(或者使用建筑施工時的1米線)進行剖面切割,自動繪制二維剖面圖,修改繪制后的二維剖面圖,可使用此圖與設計圖紙進行套合對比。
6.總結及分析
BIM技術在建筑行業中的不斷深化應用,更高的施工質量、更短的工期需求以及沿著科技化、智能化施工方向深化拓展,成為各建筑企業未來的發展方向。而3D掃描儀和BIM體系結合而成的建筑解決方案無疑給BIM技術注入了新的力量,將虛擬和現實打通,完整的記錄下施工現場的復雜情況,成為連接BIM模型和施工現場的有效紐帶。該技術在既有建筑改造施工中極具推廣價值。解決在施工中原建筑體與圖紙不符,管線的碰撞,地面平整度等這些問題是本項目的重難點。
參考文獻
[1] 洪軍,丁玉成,曹亮,等.逆向工程中的測量數據精簡技術研究[JJ.西安交通大學學報,2004,38(7),661-664.
[2] 王仁芳,張三元,葉修梓.基于相似性的點模型簡化算法[J].浙江大學學報,2009,43(3):448-454.
[3] 王曉原,劉海紅,王鳳群等交通流短時預測理論研究進展[J].交通運輸研究2006(12) :156-162.
作者簡介:王揚(1993.9-),男,黑龍江齊齊哈爾市,助理工程師,項目技術負責人,學士,研究方向為建筑施工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