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傳統意義上的援助大都具有單向無償的特點,隨著援助規模的發展,援助開始朝雙向互惠型發展,這既有利于援助方也有利于受援方,我國的對口疆也是機械援助和有機援助交替出現,但有機援助可能是一個比較好的選擇。
【關鍵詞】機械援助;有機援助;援疆工作
聯合國有一個“官方發展援助”的概念,一般是指發達國家對發展中國家的提供各種幫助,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美國通過大量的援助,使得歐洲很快從戰火中站了起來。隨著歐洲的復興,西方發達國家開始對自己原有的亞非拉殖民地開展國家的援助。和原來的援助相比較,這種援助在很大程度上帶有互惠性。
1.機械援助與有機援助
涂爾干在討論社會團結的的時候提出了機械團結(mechanical solidarity)和有機團結(organic solidarity)的概念,借用涂爾干的這一組概念,筆者提出,“機械援助”和“有機援助”的概念。
“機械援助”是基于不對等的關系,在道德或政治理念的推動下,強勢的一方利用優勢的經濟、社會資源援助弱勢方的一種援助模式。這種援助的動力來源是應某種組織的要求、歷史道義或者在宗教道德。例如紅十字會協同一些國家對難民的援助;宗教團體例如天主教救濟服務通過一些項目開展的援助。國內對災區的援助、對欠發達地區的援助,均是這種援助。“有機援助”是在雙方發展實現互補的情況下,優勢方有利于自身發展的前提下,自覺、自愿、積極地開展援助的一種方式。國際社會對非洲的援助就是有機援助的典型,許多國家援助非洲,兩者之間屬于互贏的模式。
這兩種援助模式各有優缺點。“機械援助”,在政治主體的控制能力強的時候,援助方會全力落實援助措施,受援方獲得援助力度最大,一旦政治制約力度降低或減弱,這種援助政策也隨之減弱或者停止;這種援助最大的缺陷是受援方大多處于被動接受的狀態,“援助什么就接受什么”,援助方也很容易出現“為援助而援助”的現象。“有機援助”既有利于援助方,也有利于受援方,因此,援助措施更為科學、合理,援助更為持久,雙方在互利互惠的情況下處于一種平等的狀態。
2.國際社會開發式援助模式
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是一種普遍現象,實現國家范圍內的均衡發展,是各國普遍面臨的問題。由于體制的限制,西方國家無法實現無償的府際之間的大規模援助,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
中央設立專門機構負責對落后地區的開發,各國中央政府都設有專門的組織管理機構。這種機構主要負責制定貧困區域援助計劃、調整或修改及貫徹執行;定期召集有關部門和欠發達地方政府的會晤,以溝通信息,對援助效果作出評價;其中專門機構具體負責開發資金的籌措和基礎設施項目的建設。20世紀中葉,美國聯邦制政府先后成立地區再開發署、阿巴拉契亞區域委員會、經濟開發署以及其他的州際區域開發委員會。英國為促進落后地區的開發,專門設立了“蘇格蘭開發署”和“威爾士開發署”,這種援助一般稱為開發式援助。
開發式援助是由各國中央政府,財政支持開展交通、通訊、能源等生產性基礎設施,也包括教育、衛生、文化等社會基礎設施的建設,增強欠發達地區的自我發展能力,例如:法國政府向落后地區的投資要高于發達地區,意大利中央政府的投資總額的40%投向欠發達南方;美國的東北部和五大湖地區的征稅高于南部、西部和山地諸州等經濟落后地區,也鼓勵民間力量參與開發。
3.機械援助為核心的援疆政策
早在清代中期,清中央政府通過兵屯和民屯對新疆開展人力資源援助,通過14個省區以“協餉”和“專餉”的方式對新疆開展資金援助,在清中后期的一百零二年中,新疆共收到“協餉”和“專餉”約二億一千萬兩。民國建立,國內戰亂不止,對新疆的援助處于中斷狀態。實際上這是典型的“機械援助”。
新中國建立以后,中央政府通過人力、物力、資金開展對新疆的援助,改革開放以后,安排部分省市和中央企業也通過各種方式對新疆開展援助,我們稱其為“援疆政策”,作為具有中國特色的一項獨特公共政策,是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體現。
改革開放之初,新疆和其他省市同步進入改革開放的新時期,鑒于東南沿海的巨大優勢,中央明確優先發展沿海地區的安排,“沿海地區要加快對外開放,使這個擁有兩億人口的廣大地帶較快地先發展起來,從而帶動內地更好地發展,這是一個事關大局的問題。內地要顧全這個大局。反過來,發展到一定的時候,又要求沿海拿出更多力量來幫助內地發展,這也是個大局。那時沿海也要服從這個大局”。1997年中央要求7個發達省市援助新疆,由來援助省市達到了 14 個。
新一輪對口援疆政策實施。2010年3月29日第一次援疆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會議確定北京、上海、廣東、深圳等19個省市承擔對口支援新疆工作,援助政策幾乎覆蓋了全疆。對口支援工作延至2020年,對口援助模式、援助資金等有了更為明確的要求。隨后,國務院每年都召開對口援疆工作會議,以推動對口援疆工作的開展。各援疆省市圍繞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的總目標,參與到新疆建設和發展,開展了大規模的援助工作。從最初的“干部援疆”到“全方位援疆”轉變。
新中國成立以來以來的對口援助,既有中央的支持,也有其它省市的無償援助,尤其是目前19省市的立體的全方位的援助,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的體現,也給世界其他國家提供了一種國家治理的選擇。
4.機械援助的缺陷
我國各地區的發展進程不一,基本上呈現出東部優于西部,南部快于北部,這種狀態在改革開放以后,更加明顯,國家政策也傾斜于東南沿海地區,按照鄧小平的兩步走戰略,等東部地區發展起來,再幫助西部地區發展,歷史寄予東南部更多的支持與希望,東南沿海也不負眾望,成為經濟快速發展,社會繁榮富強的代名詞。新疆地處西北邊疆,經濟社會發展比較滯后。由于自然環境優越,東南沿海人口密集,無論是勞動力還是消費市場,都有西部地區無可比擬的優勢。實施對口援疆,其目的要縮小新疆和內地之間的發展差距,若一直停留在無償援助的層面上,政策目標難以實現。
從短時期看,對口援疆政策是解決的地域之間的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的問題。但由于歷史、地理、人文等因素的影響,區域之間的不平衡問題永遠存在,除非要在欠發達地區發現優勢資源,或者中央政府政策重心轉移,從1978年開始,在中央的要求下,江蘇和上海開始實施對口援疆工作,由于江蘇和上海經濟社會也在復蘇階段,很難有精力對新疆開展高大的幫扶,1997年,在中央的明確要求下,各省派出的援疆干部支持新疆發展,2002年“一把手”政策的實施,2010年新一輪對口援疆工作,均是在中央強力推動下開展的工作,這是典型的“機械援助”。企業有企業的援助辦法,盈利依然是企業中核心目標,與政府的支持和援助關聯度不大。在對口援疆工作實施20年之后新疆的基礎建設有了較大的改善,需要將主要精力放在經濟社會的發展驅動力上,無償的政府援助難以參與到經濟領域。新疆資源豐富,毗鄰中亞、南亞多個國家發展潛力巨大,具有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天然稟賦,援助方和受援方有互補基礎,可以實現“有機援助”。
5.有機援助是最佳的一種援助方式
新疆地處西北,自然環境比較脆弱,民族眾多,宗教復雜,邊境線長,但區位優勢明顯,是中國向西開放的重要門戶,是‘一帶一路建設中經濟帶核心區,是中國距離歐洲最近的省區。要縮小地區間的差距是一個長期的工作,援助政策作為一種特殊措施在縮小地區差異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比較“機械援助”和“有機援助”兩種模式,我們發現“有機援助”讓雙方受益,因此,“有機援助”可能是一種較好的選擇。
參考文獻
[1]楊富強,“對口援疆”政策回顧及反思——以1997年至2010年間政策實踐為例.西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J],2011年,第5期.
[2]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共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委員會,國務院關于進一步促進新疆經濟社會發展的若干意見(32號2007年)新疆工作文獻選編[M].中央文獻出版社,2010年
[3]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共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委員會,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推進對口支持新疆工作的實施方案.新疆工作文獻選編[M].中央文獻出版社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