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李神喵
開始我們都以為,因為疫情在家瀕臨憋瘋的人們解禁后會瘋狂消費,吃喝玩樂好一段日子,但想象中的報復性消費并沒有到來。
央行公布的數據顯示,一季度人民幣各項存款增加8.07萬億元,同比增加1.76萬億元;其中,住戶存款增加6.47萬億元,同比增加4012億元——我們等來的,竟然是報復性儲蓄。
報復性消費潮首先離不開全社會經濟水平的突飛猛進這一物質基礎,同時更需要有超越實際需求的情緒化消費作為心理驅動。消費放大了欲望、階層差異和攀比心理,但也刺激了生產力發展和社會進步。
最近幾個月乃至未來的幾年里,人類將經歷一次大規模的從有到無。生命、健康、親人、愛人、財富、事業……這些構成正常生活的元素,在疫情面前都顯得搖搖欲墜。很多東西跟空氣一樣,平時讓人覺得稀松平常,一旦沒了便生死攸關。消費主義和消費當然會繼續存在,但會被賦予不同的意義。消費將趨向務實與純粹,人們將更深刻地意識到:消費不能指揮生活,生活要指揮消費。消費主義會受到更嚴肅的詰問,以便為精打細算提供更充分的理論依據。
貨幣形態從沉重的貴金屬變成輕飄飄的紙張,再到今天屏幕上的數字,這種演化在不斷削弱我們對金錢的基本尊重——它或許正在被疫情重新喚醒。
當我們更理性地對待每一筆支出,更慎重地考量每一件心動的商品是否有必要買回家時,商品的生產者才有可能更深入地琢磨消費者的需求,嚴格把關質量和體驗,消費才會真正迎來升級,并向它本質的功能回歸——讓生活更美好,而非更浮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