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外語外貿大學體育部 廣東 廣州 510420)
由于生活方式的改變,我國大學生的體質出現了下降的趨勢,引發了社會各界的關注。在全國教育大會上,習總書記強調,要堅持健康為先,保質保量的開展體育課,既要提升學生的身體素質,更要鍛煉他們的意志。體適能是指機體具備足夠的精力進行日常的學習、工作而不產生疲憊感,還能夠有多余的精力享受到活動的趣味,且可以適應突發情況的能力。健康體適能強調身體的健康性,主要指心血管、肺部以及肌肉發揮出最大效率的能力,可以從身體的成分、肌肉的力量、肌肉的耐力以及心肺能力、柔軟性等素質進行反饋。
藝術體操是基于音樂背景下進行的自然、韻律、節奏性的體育運動項目。多樣化的動作都能夠體現出柔美與藝術的特點,能夠表現出協調性、韻律性、優雅性等氣質特征,其內容和特點滿足現代化女青年的喜好。藝術體操迅速發展,不僅成為高校體育的重要教學內容,同時也是群眾體育運動的重要方式。為了更好的定性定量分析藝術體操對于非體育專業女大學生的影響,本文以某高校非體育專業女大學生為對象,對比分析課程前后女大學生的體適能,從而了解藝術體操的作用與價值。
本研究以某高校2018級非體育專業女大學生60名為研究對象,所有女大學生均為自愿參與,開展藝術體操選項課教學。所有女大學生均身體健康,無器質性疾病,也無關節、韌帶等損傷。
(1)文獻資料法。
基于研究課題,借助中國知網進行藝術體操、健康體適能等方面的文獻查閱,同時對有關資料進行整理,為本次研究提供理論基礎和參考。
(2)實驗法。
①實驗對象:隨機抽取的自愿參與實驗的某高校非體育專業2018級60名女大學生;
②實驗時間:每周鍛煉3次,每次持續70分鐘,連續2學期;
③實驗強度:每分鐘的平均心率維持在120-140間;
④實驗程序:實驗前后對所有學生進行數據檢測,且測試在同樣條件、同等環境中運用儀器進行測量。
(3)數理統計法。
各項數據運用SPSS 21.0實現統計學處理,以平均值±標準差表示,運用t進行樣本間的比較,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表1 非體育專業藝術體操選項課教學內容
人體主要構成為脂肪、肌肉、水分以及維生素等各類物質,身體成分能夠用于對機體機能的評價。身體成分中,脂肪含量上升,肌肉成分隨之下降,身體成分還能夠體現出人體的代謝水平,脂肪成分增加、肌肉成分下降,機體的代謝能力將隨之下降,容易引發多種疾病。BMI指數,也就是體重指數,提供的公斤數除以身高米數后平方得出的數值,該指數為國際目前最常用的評價機體胖瘦情況以及健康水平的重要標準。因此,身體成分能夠用于人體健康水平、運動是否適用于運動者的關鍵性參考標準。所有參與的女大學生均進行為期2學期的藝術體操訓練,60名女大學生的身體成分指標都有了一定的變化,但變化程度相差較大,藝術體操訓練前與后的身體成分是能指標變化具體如表2所示。

表2 藝術體操運動前后身體成分適能指標變化
數據結果顯示,在連續2個學期的藝術體操訓練后,參與實驗的學生,在身高方面沒有明顯的改變,差異不明顯(P>0.05);體重均有一定的下降,但無明顯差別(P>0.05);另外,MBI指數、WHR指數均有著明顯下降,差異顯著(P<0.05)。說明女大學生在經過連續性的藝術體操訓練后,身體成分指標方面的改變較大。藝術體操是一種有氧性的運動,長時間的連續運動能夠增加脂肪的消耗,進而增加肌肉的面積,達到減脂和塑身的目的。
心肺耐力又被稱為有氧耐力,是健康適能中最為關鍵的因素,同時也是實現持續性運動的基礎要件。心肺耐力適能能夠反映出機體中心臟和肺部的功能,進而體現出機體新陳代謝的能力和能量的運用與轉化能力。因此,心肺耐力又是用于評價機體進行有氧運動的指標,能夠體現出機體的工作狀態和能力。在連續進行2學期的藝術體操運動后,女大學生的心肺能力適能指標都有了較大程度的提升,與實驗前相比較,變化非常明顯(P<0.05)。實驗前后,女大學生的心肺耐力適能指標具體數據如表3所示。

表3 美操運動前后心肺耐力適能指標變化
各項數據顯示,在持續進行2學期的藝術體操訓練后,女大學生的心肺耐力適能指標發生了顯著性的改變。結合表2數據,安靜心率實驗前后差別顯著,實驗后的數據下降明顯(P<0.05),說明其變化顯著;而肺活量、1s率、MVV、VO2max共四項指標,運動后的數據明顯高于運動前數據,且差異顯著(P<0.05)。根據數據分析得知,經過藝術體操的訓練后,心臟的泵血功能提升,肺功能水平也得到提升。
人體的生理機能中,肌肉的力量與耐力是重要的體現,要求人們能夠通過身體各部位的協調完成肢體動作,同時在動作的完成中需具備較高程度的持續性。于體育項目而言,肌肉適能是指肌肉發揮出最大的力量,肌肉的耐力則是指肌肉群維持著收縮的能力。借助于2個學期的體操運動,60名女大學生的肌肉力量、肌肉耐力適能都有著較大的改變。運動前后的肌力、肌耐力適能指標的改變情況具體如表4所示。

表4 美操運動前后肌力、肌耐力適能指標變化
表中數據顯示,在經過2學期的藝術體操訓練后,女大學生的肌力、肌耐力適能指標都有了較大的改變。背力、左右手的握力都有了較大的提升,說明實驗后與實驗前相比,肌力與肌耐力顯著增強,差異明顯(P<0.05);實驗后,學生的縱跳高度增加明顯,差異顯著(P<0.05);實驗后,仰臥起坐的個數增加,與實驗前相比,差異明顯(P<0.05)。說明,連續進行2學期的藝術體操訓練后,學生在肌力、肌耐力適能方面顯著增強,表明藝術體操能夠強化運動者的肌肉適能。
在完成兩個學期的藝術體操訓練后,學生的身高和體重有著不同程度的改變,但實驗前后的值差異不明顯(P>0.05),但BMI與WHR指數明顯下降,前后差異明顯(P<0.05),由此可知,藝術體操能夠使女學生的形體更加優美,身體成分健康適能得以提升;參與研究的學生在實驗后,安靜心率下降,差異明顯(P<0.05),肺活量、1s率、MVV、VO2max各項心肺指標方面有著明顯的強化 (P<0.05),表明藝術體操能夠提升女大學生的心肺耐力健康適能;在背力、左右手握力、縱跳、仰臥起坐等肌力、肌耐力指標方面,實驗后的數據明顯優于實驗前,說明藝術體操能夠強化女大學生的肌力與肌耐力適能,且效果顯著(P<0.05);另外,女大學生在實驗后的坐立體前屈方面有著非常顯著的改善(P<0.05),表明藝術體操有助于提升參與者的柔韌健康適能。
(1)發揮教師主導作用、課程重點性建設。
基于藝術體操的作用與價值的角度分析,高校女學生的學生生涯和步入社會后生涯,藝術體操都能夠發揮著重要的價值作用,同時也容易受到女性的喜愛,是女性鍛煉身體以及實現塑性的重要選擇內容。因此,對現有的教學分析可知,各所學校要注重教師素質的提升,強調教師的引導作用。在教學中,要能夠突出并且傳達藝術體操的作用與價值,進行運動的意義,從而讓更多的學生喜愛,并且積極主動的參與運動。與此同時,在教學中,教師要能夠從終身運動的角度正確認識到體操運動的教學價值和實用性,并且以此作為高校女生體育課程的重點內容,適應學生不斷成長的身體與心理需要。結合學生的身體水平和認知情況,在藝術體操的教學中,注重方法與內容的規劃,合理確定學習的時間、練習的次數、運動的內容等,從而提升教學效果和質量。
(2)加強宣傳力度、增加賽事。
校園藝術體操教學中,賽事是推廣和宣傳的重要手段,同時也是達到教育目標的重要方式。通過藝術體操賽事的開展,能夠引起眾多學生和老師的參與意識,鼓勵他們積極參與其中,借助于藝術體操的賽事既可以了解教學的效果,還能夠將教學效果運用于實踐中,另外還有助于發掘和培養藝術體操人才,為學生的文化生活提供更多的素材。因此,藝術體操的教學和訓練中,要激勵學生主動的參與到學校和院系等多元化的晚會演出,充實他們的動作素材,豐富他們的運動經驗,同時還能夠幫助他們形成良好的心理素養,具備更好的表現力。
(3)加大對場地、器材資源的開發。
校園需要著重場地與器材資源的投入和開發,通過設備的規劃和開發,豐富場地和器材的建設。與此同時,還要根據藝術體操運動的標準要求,建設高質量的場地,購入較高質量的器材與設備,完善教學和練習的物質化條件,為學生創造更為優質的環境,提升他們的學習與練習的積極性。其次,現有的體育場館設施相對單一,大多數學校按照一般性的要求和誰進行體育場館的建設,因此其功能也相對單一。因此,在設計和創建藝術體操場館時,要能夠從多功能的角度出發,在項目場地的設計中要能夠融合多功能的理念,增加體育場館的用途。例如,散打或者其他場館的設置中,要能夠同時設置體操、健美操、藝術體操等項目,滿足學生多元化的運動需求,提升場館的使用效率。
(4)藝術體操應以健康為本,重在健身。
藝術體操的教學和訓練中,要能夠基于學生的健康,關注其健身的作用。首先,結合學生的成長需求,采取單元化的教學方式開展藝術體操教學,引導學生理解且掌握相關知識。例如,藝術體操的理論教學中,可以設立單獨的單元,用于介紹競賽的規則、裁判的知識等,讓學生能夠系統性的理解相關內容;其次,教學的內容要合理性的搭配,例如徒手動作要能夠與輕器械動作結合,提升練習的趣味特點,豐富藝術體操的教學內容;最后,教學過程中還需要關注學生差異化成長,引導學生形成練習的習慣,形成終身性的運動理念,從精神角度引導學生參與學習和鍛煉。